
刘平/摄
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颖)北京的夜经济蛰伏已久后,终于复苏并逐渐红火起来。夜晚成了人们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时段。夜游、夜宴、夜逛……随着天气逐渐进入炎热,京城的夜经济顺势重启,还按下了快进键,在经过了去年一年的试水后,今年夜经济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态势。夜游, 喝着啤酒俯瞰灯火夜
晚上七点半,坐在位于南宫养生园三层的屋顶啤酒花园,晚风徐徐,夜色已经笼罩大地。忽然间,眼前的南宫五洲植物乐园次第亮了起来,满园的灯火如同繁星点点。正在吃饭的孩子们已经坐不住了,着急地想要去观灯游园了。
记者来到五洲植物乐园门前,门口都是带着老人孩子全家出动的组合,测温、登记、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一道道防控手续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元宵节没看成灯,听说这里开了夜场,赶紧带家里人来看看,现在看灯更好了,天也不冷。”一位女士拉住急着往里跑的孩子后告诉记者。
“受疫情影响,春节前后的灯光夜活动取消,但是园区内保留了近3000盏灯。夏日夜晚天气凉爽舒适,夜间经济有着巨大潜能,既能为市民提供消夏夜活动场所,也能提振南宫旅游景区的经济。”南宫五洲植物乐园负责人王安华说。
目前夜场在每周五、周六开启,景区改造了养生园餐厅,增加了屋顶啤酒花园,既可以感受类似露天大排档的就餐快乐,也能俯瞰整个灯火夜。即将重新开放的南宫体育公园也将延长开放时间至晚十点,让游人能够在此健身运动。
夜宴, 餐厅上座率恢复了七八成
晚上十点刚过,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的万丰餐饮街依旧车水马龙,路边的停车位停满了车,沿街各个餐饮企业的停车场也是一位难求。
在餐饮街路西,几家深夜开放的餐馆前,坐着三三两两等位的人。“现在夜场已经回暖了不少,上座率能到去年的七八成吧。”万丰路辣猫音乐餐厅经理任盼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是下午4点半开始营业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从点单量上看,现在客人的消费能力好像比去年还强,以前人均消费一般在100元出头,现在差不多得到150多元。”
“为了更加吸引客人,餐厅更新了部分菜单,还提升了舞台灯光效果,正在安排丰富的驻场演出,更加突出音乐特色。”任盼说,疫情的影响虽然没有彻底消退,但是他们也要提升餐厅品质,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记者从卢沟桥乡获悉,万丰餐饮街是丰台区全力打造的深夜食街,这条1600米的路两侧聚集了餐饮企业67家,目前已经有十多家餐厅重启了夜经济,将营业时间延长至24时以后。配合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工作要求,为确保食客吃得安心,各家餐饮单位也频出妙招,翠清、渝乡辣婆婆等以预订包厢为主,局部或全部不开放公共大厅,而以大厅经营为主的餐饮企业也坚守“一米线”,还采取将排队等候座椅安排在室外等措施减少室内聚集。
点评
利用户外创新夜经济模式
市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宋慰祖一直持续关注夜经济,他说,夜经济不是“夜市”“夜商业”,而是以夜晚为时间定位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它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品创新升级。发展夜经济一定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相结合,使之带动“吃住行,游购娱,产供销”多个产业群协同发展。
宋慰祖说,文化消费是发展夜经济的火车头,要破解夜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业态单一问题,要紧扣夜经济的特点,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新的核动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发展夜经济要建立与其产业链和服务链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规范和法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夜经济保驾护航。
宋慰祖还说,新冠病毒疫情突发,使得常态的夜经济发展形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由于减少过度聚集的防控需求,进一步对传统产业业态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繁荣的剧场演出、观影等封闭环境的文化活动将会受到制约,但对开阔广场活动、绿色生态休闲活动需求增加,可更多地利用城市休闲广场、绿地创新夜经济模式,有针对性地发展“小店经济”,使夜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健康、城市的治理和“六稳”“六保”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