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汇集起磅礴力量 打赢防控阻击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之下“把心安放”

  三年来我们被疫情折磨得身心疲惫,尤其这波疫情,有人觉得奇怪,有人觉得恐慌,有人感到焦虑。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由于知识经验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和看法会存在一定差异,说明社会认知过程中对刺激的一些特殊反应效果也不同,我们看到:

  破窗效应:如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就好比当下的疫情,一定要科学、有序地放开,而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否则会造成社会恐慌。

  群体影响: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情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在文明社会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很多时候这种影响会改变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做出平常不会做的事。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大家在一起时敢做平时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如,“网络攻击”、盲目乐观、对疫情政策有抵触情绪等……

  归因偏差: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归结于他人的人品或能力问题,而在解释我们自己行为的时候却认为是受情境因素影响。例如:别人做不好事情是因为人不行,自己做不好是因为身体、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导致的。如,在疫情的“管与放”中,总认为自己是利益受损最大的那一个。

  当我们的社会认知出现错误时,就会让我们的社会推理和判断出现走偏,无法安心。如何避免这些思维的误区?提高大脑加工社会信息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尽可能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也能帮助自己减少伤害。

  加强自我克制力:当发现身边的人或者某些网络自媒体导致自己可能正在接受负面事件时,一定要在萌芽阶段就克制自己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深入去了解和听到。

  避免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结果很可能会将人们推向不理性的边缘,正常的社会发展并不期望过度极端行为的产生。网络上“群体极化”之后,还会将其进一步扩散到现实生活中。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稍有权威或影响力的话,从众行为就必然会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带入到现实中来,这种影响比一般的“群体极化”更广、更难以把控,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威胁也更大。

  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小知识,帮助我们识别社会知觉中的错误,学习社会推理和判断,不轻易被错误所操纵,能够把心安放。

  熠家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心理专家 闻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汇集起磅礴力量 打赢防控阻击战
   第03版:汇集起磅礴力量 打赢防控阻击战
   第04版:创森
详解吸入式新冠疫苗接种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办公人员防控指引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全攻略
疫情之下“把心安放”
丰台报汇集起磅礴力量 打赢防控阻击战03疫情之下“把心安放” 2022-11-23 2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