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访抗日名将赵登禹长孙赵瑞明:“家”之孝与“国”之忠 贯穿祖父的一生
  赵登禹

  见到赵瑞明时,夜幕已然低垂。尽管年逾古稀,但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谈吐从容,笑声爽朗。一袭浅蓝衬衫,更衬出不凡气度,将门之后的英风宛在。作为抗日名将赵登禹长孙,赵瑞明的讲述将时光拉回至1937年,正气凛然的赵登禹将军,穿越层层硝烟,巍然立于眼前。 

  “孝思为则”——提及祖父赵登禹,赵瑞明语气坚定而沉稳。他关于赵登禹的记忆,大多来自父辈的口述:赵登禹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他亲笔题写的条幅。这四字箴言,伴随着赵登禹转战沙场,最终定格在1937年7月28日南苑的战火之中。六岁的赵学武(赵登禹之子)清晰记得,父亲每次出征前都会郑重地向祖母辞行,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祖母问安。在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身上,“家”之孝与“国”之忠,早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家国情怀,贯穿了赵登禹将军的一生。”赵瑞明分享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大约三岁那年的春节,赵登禹亲手为每个孩子缝制了一套小军装。直到他牺牲多年后,祖母才揭示了其中深意:“这是他留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成为保家卫国的栋梁。”那小军装承载着赵登禹深沉的期望,成为抵御外侮、捍卫家国的无声印记。 

  在赵家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衣柜。它的漆面斑驳,层层旧报纸覆盖其上——这是赵登禹留给家人的唯一遗物。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无数痕迹,它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却依然倔强地承载着家族记忆的重量。赵瑞明常常轻抚柜门,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祖父的气息。“至今,赵登禹将军的衣物、家书、照片……几乎都已不复存在。”言谈间,透露出深深的怀念与遗憾。 

  若论起遗物,唯有那方寄托着对少年殷切期望的铜墨盒,可堪慰藉。1937年6月,卢沟桥枪声未响之际,赵登禹最后一次现身北平“英材小学”(军官子弟学校)。他赠予每位学生一枚特制墨盒,盒身刻有“为国家扶正气”的字样。如今,这些承载着“扶正气”信念的墨盒,已成为珍贵文物,陈列在赵登禹学校的展室。三十五中西墙的浮雕,也永远定格了赵登禹当年赠墨盒的庄严场景。 

  如今的赵登禹学校,已成为其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传承之地。自1997年建校以来,这里便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精神殿堂。赵登禹之女赵学芬曾是首任名誉校长,她倾注心血整理史料、布设展室。如今,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赵瑞明手中。他深感责任重大:“校名是传承,‘爱国求知’是校训。孩子们学习赵登禹将军当年的大刀武术,诵读他的事迹。在困境中,赵登禹将军的不屈精神成为他们最坚实的支撑。”少年武术队训练时,刀光闪烁,一招一式间,历史的雄浑气脉悄然流转。 

  父辈的叙述,让赵瑞明对战争的理解远超课本。他铭记着这样一个场景:1933年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前夕,为奇袭日军营地,赵登禹率领大刀队,选择了最艰险也最隐蔽的路径——冰封的河面。父亲曾告诉他:“那夜漆黑如墨,伸手不见五指,山径难辨,唯有脚下冰冷的河面指引方向。”队伍在死寂中跋涉六小时,如利剑直插敌后,最终取得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首次大捷。冰河上那一行行沉默而坚毅的足迹,正是“艰苦卓绝”最悲壮也最真实的写照。 

  记者注意到,在整个访谈中,赵瑞明几乎从未以“我爷爷”称呼,而是始终尊称“赵登禹将军”。问及原因,他语气庄重:“他是我祖父,但更是赵登禹将军。”父亲自幼教导:私下可称爷爷,但在外必须尊称“赵登禹将军”。尽管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早已超越了血脉的界限,传递给每一位中国人。“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千万牺牲将士的代表。我们流淌着他的血脉,深感荣幸,他绝非赵氏一族的‘私产’。”赵瑞明补充道。 

  岁月如梭,如今赵瑞明也为人祖父。但在赵家,“赵登禹”的名字,始终是后辈心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他告诫子孙:“我们姓赵,家族中有为民族尽忠的赵登禹将军。学习他的精神,首要便是以毅力克服万难。”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赵氏血脉,成为世代相传的自觉。 

  采访尾声,赵瑞明凭窗远眺,卢沟桥的方向被高楼遮蔽。八十八年光阴匆匆,战火硝烟已散尽。但赵登禹学校的操场上,少年们依然挥汗如雨。他们手中木刀破风的锐响,与八十八年前冰河上急行的脚步、墨盒中无声的箴言,交织共振,汇成一曲穿越时空的浩然长歌。血脉或许会稀释,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一种精神找到它最朴素而坚韧的载体,便能挣脱时间的束缚,在每一个仰望星空的少年心中,找到永恒的新生故乡。

  文/记者 杜倩

  制图/于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城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宛平史话
传承抗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专访抗日名将赵登禹长孙赵瑞明:“家”之孝与“国”之忠 贯穿祖父的一生
卢沟桥晨光里的“父女魂” 百岁老人与抗战将军“时空对白”
少年眼中的将军——10后“红色讲解员”的成长日记
少年忠勇志犹在 大刀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
爱国精神润物无声 践行行走的“担当教育”
王兰顺:“佟麟阁将军殉国地不应是模糊的‘大红门一带’”
丰台报关注02专访抗日名将赵登禹长孙赵瑞明:“家”之孝与“国”之忠 贯穿祖父的一生 2025-07-16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