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沟桥的晨雾中,103岁的佟亦非坐在桥畔。作为抗日名将佟麟阁的女儿,她此刻的凝视让青石板上的弹痕与八百年历史的车辙,都成了父女间未言尽的对话。轮椅碾过凹槽时轻颤,老人指尖抚过狮身纹路,266米长的桥面在她的目光里延伸成时光隧道,通向1936年那个父女难得相聚的瞬间。
“见面总像过节。”她记得父亲佟麟阁就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后聚少离多。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国家危难当头的时刻,尽管“父亲重病,盼速归”的家信多次从北平送出,但是作为南苑阵地的最高指挥官,佟麟阁深知自己担负的重任,危急关头他一步也没有离开。
如今,站在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单杠上那个能倒立、会大刀的训练模范身影,仍在她瞳孔里清晰如昨。作为曾经清朝的皇家猎场和校场、二十九军的司令部和兵营所在地,南苑地区既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沉淀着女儿对父亲的崇敬与怀念。
在佟麟阁学校的将军雕像前,老人凝视着操练大刀操的少年方阵。刀光起落间,她仿佛听见自己童年的呐喊在回响:“我要像父亲那样!我要当兵,要杀鬼子!”1937年7月28日,父亲头部中弹殉国时,留给家人的只有一条项链、一封家书和一张戎装照。2005年7月,北京市档案馆研究室工作人员王兰顺经过近两个月的严谨考证,证实了佟麟阁将军殉国的具体地点位于丰台区南苑时村路。
“父亲平静地睡在一架木板床上,但我依旧想亲近地抚摸他,然而又怕创伤他荣誉军人的标记、伤口的标记,这是激发国人挺进杀敌的动力,也是抗战胜利的源泉。”佟亦非在《慰国魂——献给父亲佟麟阁将军》中记录了父亲殉国后自己的悲痛、愤怒与自豪。
作为新时代可供追溯的“历史档案”,佟亦非的生命就是一段行走的抗战记忆,她替父亲看见大刀刀法在校园传承,看见“担当教育”让大刀精神融入少年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