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史·河渠志》中关于金世宗引卢沟通漕运失败的记载。

  金代以前的卢沟古渡浮桥示意图

  金中都与卢沟、金口河位置示意图

  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明交汇于北京小平原

  范成大

  卢沟作为古代幽蓟一带的重要水道,早在原始聚落发展时期卢,沟古渡就是古人进入北京小平原的唯一天然通道。到了唐宋之际,由于穿行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只靠船只摆渡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后续又出现了临时架设的浮桥或木桥。

  从摆渡到浮桥

  卢沟作为古代幽蓟一带的重要水道,早在原始聚落发展时期,卢沟古渡就是古人进入北京小平原的唯一天然通道。正是这条通道,使发轫于华北平原腹地的中原文化沿着太行山东麓向北传播,北方草原文化沿着同样的路线逐渐向南渗透。于是,这里成为南北方古代文化集中接触的地带,而渡过卢沟的最好渡口就是后来兴建卢沟桥的地方。由于当时穿行卢沟的频率不是很高,人们主要通过一些船只摆渡沟通两岸。 

  到了唐宋之际,随着蓟城发展为燕京,这座古城开始变成整个华北地区重要的都会,人们往来于此愈加频繁,往北穿过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等关隘通向北方的大草原和东北平原,往南则跨过卢沟直达中原各地。 

  由于穿行的人越来越多,此时只靠船只摆渡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后续又出现了临时架设的浮桥或木桥。

  唐代诗人刘皂远离咸阳故里,客居燕蓟十载,十年之后他重返家乡。 

  当他再次横渡卢沟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了抒情小诗《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在咸阳与并州之间,十年中往返一次,都是经过桑干渡口。可见至少在唐代,桑干渡口就已是连接并、幽与秦、晋的交通要道了,但此时应该还没有浮桥。 

  北宋诗人苏辙对于桑干渡口的感受,则另有一番意境。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在苏辙笔下,似乎对物候格外敏感,桑干渡口成了“北结”与“南和”的“回归线”。

  卢沟石桥天下雄

  上面两首诗只是浅浅提到了卢沟古渡口,并没有出现对古渡上浮桥的描述。宋朝大臣张舜民曾出使过辽国,在他撰写的《使辽录》里说道:“过卢沟河,伴使云‘恐乘桥危,莫若车渡极安,且可速济’,南人不晓其法。”(见《契丹国志》)显然,此时这个重要的古渡口上仍然没有固定的桥。 

  浮桥时代,水浅时,驾着马车即可过去,放弃颤颤悠悠的木桥是个明智选择。 

  据《大金国志》记载:“自南使过卢沟,悉断桥梁,焚次舍,亦恐宋不从而自防也。”文中提到了卢沟上有桥,宋朝使臣(南使)过卢沟后,尽将桥梁毁断。这里提到的桥梁,应该就是临时性的木质浮桥,故而很容易被拆断。 

  直到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使臣许亢宗等出使金国,在他们后来写的《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里出现了有关卢沟浮桥的记载:“离(良乡)城三十里,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两岸造浮梁,建龙祠宫,仿佛如黎阳三山制度,以快耳目观睹,费钱无虑数百万缗。”从这段话可以得知,在燕京回归宋之前,这里的居民已经在卢沟上建造了小桥,以供日常渡河之需。而后宋朝曾有都水监官员在卢沟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可观的浮桥,以便沟通燕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这大概就是对卢沟浮桥较早的清晰记录了。

  范成大过卢沟浮桥

  南宋有一位著名人物也对卢沟古渡浮桥有过清晰描述,此人便是南宋官员范成大。当年范成大出使金国,北渡卢沟时,写下《卢沟》一诗,其中写道:草草舆梁枕水低,匆匆小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 

  诗中“舆梁”指能通车马的桥,“草草舆梁”就是指临时搭建的浮桥,因进出金中都必经浮桥,所以河边市镇上靠服务为生的人日益增多,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秋天飞雁时节坐着轺车(指轻车)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看似作者笔下的卢沟浮桥景色宜人,然而他此时却面临着人生的一次大考验,这个故事还要从宋金议和说起。 

  当时正值宋孝宗即位之初,其雄心正盛,因此对之前达成的宋金“绍兴和议”条款,深感不满。特别是除了割地赔款以外,还规定:金朝使者来宋授金朝国书时,宋朝皇帝必须站着接受。 

  面对此等奇耻大辱,宋孝宗希望在对金朝的礼节和主权上挽回一些尊严,于是经过一番努力后,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与金世宗达成了“隆兴和议”。规定南宋皇帝对金朝皇帝不再称臣,改称侄皇帝;金宋双方由原来的“君臣之国”改为“侄之国”;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原来的银、绢各25万两、匹,减为各20万两、匹。然而,对站立接受金朝国书这个仪式,宋孝宗虽耿耿于怀却不敢直接提出,只好另想办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宋孝宗制定了一个计划:即以官方身份正式向金国提出归还今河南地方的北宋皇陵之地,借着这个无可厚非、冠冕堂皇的机会,让使臣以个人身份提出要求改变大宋皇帝屈辱受书仪式这一规定,却不作为官方要求写进书面条款。这样一来,若能成功当然最好,若不成功最多由使臣个人承担后果,从而避免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的局面。但这个计划无异于让使臣羊入虎口,因此绝大多数文武官员不敢领命。关键时刻,范成大挺身而出,抱着必死之心对宋孝宗说“臣已立后,为不还计”,便接下了这个凶多吉少的差事。 

  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北上赴金。当他抵达燕山时正值重阳节,心有所感便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里面也写到了卢沟: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这首词上阕描写范成大途经东京汴梁(开封府),徘徊凭吊故国夜不成寐,内心呼唤着曾在此治水开疆、奠定华夏版图的大禹,抒发出抗击外侮、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下阕写出重阳时节自己渡过卢沟,虽身处险境但决不辱使命的信念。全词表现了范成大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无限豪情和为国献身、死而无憾的英雄气概。 

  最后范成大的命运如何? 

  据清代学者吴乘权编撰的《纲鉴易知录》记载,当时范成大提前秘密写好要求改变授书仪式的奏疏,藏在怀中。抵达金中都(今北京)觐见时,先向金世宗呈上宋廷请求归还皇陵所在地的国书。当金国君臣正倾听他的慷慨陈词时,范成大忽然说道:“宋金两国已经结为叔侄关系,但是授书礼仪却没有定下来,臣有疏请上达。”金世宗听后大怒,厉声喝道:“这里岂是你献疏的地方?”范成大毫无惧色,坚持要将自己的个人奏疏上呈。当时金国君臣都被他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不知所措。金国太子完颜允恭恼羞成怒,当场就要杀掉范成大,所幸被旁人劝阻。又有人建议扣留他,范成大仍面不改色、凛然不惧。最终,因为范成大的顽强坚持,金世宗接受了这封奏疏,虽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却也不曾加害。 

  范成大此次出使,不仅气节得全,竟幸运而归。对此,《宋史》写道:“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对范成大这次出使金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卢沟古渡也见证了范成大这一生中最为精彩的时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城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宛平史话
丰台报宛平史话08 2025-07-16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