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六不准”“四不要”原则
“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人擅自下水施救。
“四不要”
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其他注意事项
不要在河边、湖边嬉戏打闹。
岸边湿滑,容易失足跌入水中。
不要在无安全保障区域游泳。如废弃矿坑、工地水坑等,这些地方水情复杂,水下状况不明。
不要在恶劣天气下水。暴雨、雷电天气时,水中容易导电,且水域情况因天气变化而不稳定。
不要在疲劳状态下游泳。身体疲惫时,游泳能力下降,更易出现抽筋等危险情况。
遭遇溺水如何自救
不熟悉水性自救
除呼救外,采取仰卧位,双手交叉抱在脑后,头部上扬,使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腾,避免身体下沉更快。保持镇定,利用自身浮力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留体力,争取被救援时间。
水中抽筋自救
游泳时发生抽筋,要停止游动,先深吸一口气,仰面浮于水面。如果是大小腿抽筋,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地向上拉,反复几次直至恢复;如果是手指抽筋,迅速握紧拳头,用力伸直,反复几次直至恢复。
被水草缠住自救
用仰泳方式(两腿伸直、用手掌倒划水)顺原路慢慢退回,或平卧水面,使两腿分开,用手解脱。自己无法摆脱时,应及时呼救。切不可踩水或手脚乱动,否则肢体被缠得更难解脱。
发现有人溺水如何施救
呼叫救援
发现有人溺水,要大声呼叫,寻求更多人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
避免盲目下水
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
利用工具施救
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
溺水者上岸后的急救
开放气道
上岸后立即清理溺水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当溺水者无颈椎损伤时,可采用仰头举颏法,施救者跪于溺水者一侧,一手放在其前额,用手掌小鱼际用力向下压额头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下颏的骨性部位,向上抬起。注意切勿按压颈部或下颏下面的柔软部分,避免造成气道堵塞。
人工呼吸
对于心搏骤停者,立即给予2—5次人工呼吸,然后开始以30∶2的按压/吹气比例实施心肺复苏。操作时,施救者用放在前额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溺水者的鼻翼,正常吸一口气,张大嘴把溺水者的口唇完全罩住,呈密封状,吹气持续时间约1秒,抬头换气松鼻翼,再用同样方法吹第2次。吹气同时用眼睛余光观察胸廓是否隆起。
胸外按压
按压位置在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与身体正中线的交点。施救者一手掌根紧贴在溺水者胸壁,双手十指相扣,掌根重叠,贴腕翘指,双上肢伸直夹紧,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确保每次按压方向与胸骨垂直,按压与放松比大致相等。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溺水者如果有大量呕吐物时,应立即用手指、吸引器等清除呕吐物防止窒息。
AED除颤
如果附近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尽快连接并依照提示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溺水造成的心搏骤停者,尤其是在水温低的水域发生溺水者,心肺复苏时间应适当延长,不要轻易放弃抢救。
(丰台区医疗急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