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 [发文机构]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计划规划
  • [发文编号] 丰政发〔2022〕8号
  • [成文日期] 2022-02-21
  • [发布日期] 2022-02-22
  • [实施日期] 2022-02-22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有效
  • 政策解读
  • 【图解】一图读懂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区发展建设规划 2022-02-22
  • 废止文件相关链接
  •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字体: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

    丰台园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发展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

    2022年2月21日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区

    丰台园发展建设规划

    目  录

    第一章发展回顾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丰台园发展回顾

    1.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

    2.支柱产业形成核心优势,新兴产业发力趋势明显

    3.创新要素聚集能力强化,双创活力带动作用显现

    4.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活力显著增强

    5.开发建设进程稳步推进,空间设施品质大幅改善

    6.企业服务能力全面升级,营商环境体系不断优化

    (二)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形势

    1.丰台园需要在政策利好的战略支撑中谋划发展新思路

    2.丰台园需要在扩大内需的发展格局中捕捉发展新机遇

    3.丰台园需要在中关村统筹发展布局中满足发展新要求

    4.丰台园需要在丰台发展上台阶过程中担负发展新使命

    第二章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打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2.全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3.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二)加大创新资源汇聚力度,植厚创新创业生态沃土

    1.加速金融要素资源聚集,强化资本驱动创新

    2.聚焦硬性科创平台打造,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3.推进硬核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孵化质量

    4.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双创效率

    5.加速创新人才高地构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三)深化对外开放对内协同,提升园区综合发展能级

    1.大力实施“引进来”工程

    2.支持园区企业“走出去”

    3.强化多维度协同发展

    (四)优化全域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探索体制机制与开发模式创新

    2.推进场所营造与智慧园区建设

    3.着力构建“2+N”创新空间格局

    (五)“两区”建设激发开放活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1.加大政策创新保障力度

    2.提升企业发展服务能力

    3.打响园区科技创新品牌

    4.强化园区招商能力建设

    5.加强两级人才服务保障

    第四章组织与保障

    (一)创新体制机制

    (二)协同政策引导

    (三)严格准入标准

    (四)统筹规划实施

    (五)强化人才支持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丰台园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丰台园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聚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丰台区新时期战略定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质量、产业质量、创新质量、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1.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

    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园区总收入6648.7亿,为2016年的1.5倍,位居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第四位,2016-2020年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速13.5%。2020年留区税收39.9亿,占全区34.4%,贡献率比2016年提升5.6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园区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人均产出为364.9万元/人,地均产出为377.1亿元/平方公里,均位列一区十七园的第二位。2016-2020年新增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190家,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100亿元。新增收入超十亿企业69家、超百亿企业11家,分别比2016年增长27.7%和37.5%。2020年园区高技术企业2000余家,总资产规模达到18907亿,是2016年的1.5倍,总收入6648.66万元,是2016年的1.6倍。

    2.支柱产业形成核心优势,新兴产业发力趋势明显

    “十三五”期间,丰台园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2+4”高精尖产业体系。

    轨道交通作为园区的支柱优势产业,2020年总收入达到2364.9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1558.7亿元,年均增速11.0%,收入规模从2015年开始连续六年突破千亿元,在全国各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中遥遥领先。180余家轨道交通企业涵盖了从科技研发、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到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条,主导和参与制修订标准300余项,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成立了北京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公司,成功举办京津冀智能交通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航空航天产业聚集重点企业近百家,军工科研资源高度聚集,卫星通信以及北斗导航等领域技术实力雄厚,2020年总收入超千亿元。中建材信息、英视睿达等一批创新型企业的落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向高阶层跃进,“2+4”产业收入由2016年的2611.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290.5亿元,年均增长16%,占园区总收入比重达到64.5%。

    3.创新要素聚集能力强化,双创活力带动作用显现

    创新要素聚集能力显著增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汇集了7%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总数超过1100家。新增华通热力、博奇环保、中国通号、交控科技、鸿远电子、值得买、旭阳集团上市公司共7家。高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博士后工作站达到21家,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65名;2020年园区博士及以上人才2535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大幅增长,达到682人,比2017年增长525人,海外高端人才聚集趋势明显。

    双创活力带动作用逐步释放。园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初步成型,建成孵化器、众创空间4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1家,市级众创空间17家,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9家,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1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上台阶,企业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19个、市级工程实验室4个。

    4.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活力显著增强

    园区企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研发费用161.9亿元,居一区十七园第六位。园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达到4.51万人,比2016年增长47.9%,占年末从业人数比重达到24%。

    园区创新能力和活力显著增强。2020年园区实现技术合同认定总成交额476亿元,比2016年增长98%。园区专利申请活动活跃,2016-2020年专利申请总数达到26842个,专利授权数达到16072个,2016-2020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36项

    5.开发建设进程稳步推进,空间设施品质大幅改善

    “十三五”期间,年开复工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5.5亿元。通号产业园、海格产业园以及包括万达广场、金融街丰科中心、金茂广场、保利国际大都会、华夏幸福创新中心等在内的高品质商务楼宇投入运营,累计竣工运营商务楼宇面积156.52万平方米,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空间保障;西一区紧邻北京园博园,周边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对外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良,所处的河西地区被列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成熟。

    6.企业服务能力全面升级,营商环境体系不断优化

    强化政策精准供给。发布《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措施》,截至2020年底,政策兑现资金累计近5.5亿元,企业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综合得分达到98.97分。《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出台,也加快推动了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

    提升企业服务效率。大力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实施“直通车”制度,推进园区工商服务全程电子化。通过物理空间的整合,实现工商、税务大厅集中办公,实现新设企业办证效率提升5倍,企业变更登记一天取照。设立“巡回司法工作站”开展诉调对接。成立“商标品牌指导站”,实现企业商标注册“零跑路”。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建立微信服务号“丰台园创”和企业号“丰台园企业之家”,启用微信小程序“服务丰向标”,搭建企业服务工作智能联动平台。

    量身定制精准服务。落实“综合服务包”制度,充分发挥“服务管家”“行业管家”作用,深化企业管家制度,打造企业一站式服务。搭建“一企一策”平台,开展企业家讲吧、企业开放日、政策在线等活动,打造人力资源俱乐部。开通定制公交服务,免费为企业提供夜间班车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雪中送炭”服务。

    (二)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两区”建设将不断深入,丰台处于把握重大战略机遇的窗口期、承载首都功能和重大使命任务的提升期、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期、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期,迎来了厚积薄发、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丰台园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深刻认识发展新形势,直面新兴产业动力不足、创新“浓度”“厚度”欠缺、全市科创资源配置位势低等挑战,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紧盯经济发展新机遇与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发展新格局,开启发展新篇章。

    1.丰台园需要在政策利好的战略支撑中谋划发展新思路

    国家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数字经济、自主创新等战略,将极大促进丰台区科技创新。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拓展、增强丰台区首都功能。丰台园“十四五”期间需顺应创新演变趋势,在经济发展层面实现从“产业集群构建”向“创新生态培育”转变,在规划建设方面实现从“园区开发运营”到“城区建设经营”转变,在链接分工层面实现从“关注本地资源整合”向“开放链接全球网络”转变,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机会,加快前沿硬核科技领域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布局与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台园需要在扩大内需的发展格局中捕捉发展新机遇

    新冠疫情冲击使得经济逆全球化态势愈加明显,“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国家应对国际形势挑战、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战略。“十四五”期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将不断深入,“五子”战略将进一步推进培育壮大新业态、探索开放新路径、引领转型新模式,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丰台园应当紧抓“两区”机遇,着力提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科技服务等领域开放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科技金融、科技研发、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领域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前沿应用场景,强力推动数字经济与智慧产业发展。

    3.丰台园需要在中关村统筹发展布局中满足发展新要求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论坛发表重要视频致辞指出,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2017年底,北京市发布了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提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高精尖产业发展主阵地。2020年初,丰台区出台关于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试行)》的试点实施方案,为丰台园在产业准入条件、产业供地政策、产业项目退出以及产业项目监管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要求和方向。作为中关村基础条件较好的特色园区之一,丰台园“十四五”期间要依托创新要素禀赋,聚焦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高精尖产业领域,严格实施产业准入条件和用地项目准入标准,围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打造,强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育,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成为中关村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4.丰台园需要在丰台发展上台阶过程中担负发展新使命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丰台区在首都功能格局中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丰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带来了核心产业创新突破和产业体系完善升级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科技战略更加强调以产业基础安全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叠加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将更加有利于全区核心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全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以及城市发展核心功能区,丰台园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在全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创新资源集聚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组织模式、分工模式、服务模式迭代升级,加快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园区城市功能与品质,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在全区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先导和支柱作用。

    第二章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水平提升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丰台区新时期定位和发展要求,以“科技金融促发展、产城融合提活力、创新服务助集聚、开放协同升能级”为牵引,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聚集与辐射转化带动能力,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坚持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并进发展,抢位发展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新时代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积极参与到中关村开展的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中,为新时期丰台跨越式发展以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丰台园要在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有所作为,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支撑,链接高端要素资源,培育头部企业,实现创新源、创新投入、创新动力协同互促的创新创业生态。坚持以首都、以丰台发展为统领,谋划自身发展。把握功能定位,在丰台区“十四五”规划中,丰台园的整体定位是建设极具创新活力的中关村丰台园,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全链条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依托航空航天产业资源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创新资本驱动,依托政府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以及虹吸作用,整合在区央企及军工科研资源、社会资本及投资管理机构,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拉动体制内创新资源释放。坚持市场主导,构建高度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在创新创业生态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布局前沿技术,大力鼓励应用开发,重点关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全面提升创新效能。开放协同引领创新,把握北京市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机遇,在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国际人才等领域全面实施“引进来”,积极引导优势支柱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同时处理好园区与“三城一区”、周边区域、以及央地、军地协同发展关系,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着力推动产城融合,以城市创新功能区建设为目标,以智慧技术和生态技术为基底,补齐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以及生活休闲服务设施短板,大力提升生产研发设施水平,全力推进场所营造以及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系统性支撑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丰台园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创业生态成熟、产业实力大幅攀升、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成为中关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引领丰台跨越发展的核心区、辐射带动城乡发展的增长极、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动力源,打造引领南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以“点”上的突破带动丰台区整体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2.具体目标

    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到“十四五”期末,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劳均产出400万元/人,地均产出突破550亿元/平方公里,对区域贡献能力持续提升,留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到6%。

    产业实力大幅攀升。园区企业质量显著提升,吸引一批国际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入驻,“十四五”期末实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上市公司10-15家,新建成3-5个新兴产业特色创新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精尖”特征更加突出。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年新增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1500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及实验室5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20家。年新增专利授予量3000个,“十四五”期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园区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0%。新增专业型孵化器5家,新增科技服务机构100家。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创业投资融资活动活跃,诞生一批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企业,涌现出一批技术、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新业态,科技创新对园区经济发展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坚持规划引领,推进东区存量更新5万平方米,西一区完成68万平方米用地一级开发,重点工程新增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面貌及品质提升,公共服务及城市相关配套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力大幅提升。

    丰台园“十四五”时期规划指标体系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属性

    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1

    总收入

    10000亿元

    约束性

    2

    留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速

    6%

    约束性

    3

    劳均产出

    400万元/人

    预期性

    4

    地均产出

    550亿元/平方公里

    预期性

    产业实力大幅攀升

    1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00家

    预期性

    2

    新增上市公司

    10-15家

    预期性

    3

    新建成新兴产业特色创新园/专业园

    3-5个

    预期性

    创新创业能力加强

    1

    新增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企业

    1500家

    预期性

    2

    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及实验室

    5家

    预期性

    3

    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20家

    预期性

    4

    年新增专利授予量

    3000个

    预期性

    5

    研发投入强度

    3-4%

    预期性

    6

    园区研发人员占比

    30%

    预期性

    7

    新增专业型孵化器

    5家

    预期性

    8

    新增科技服务机构

    100家

    预期性

    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1

    完成西区一级土地开发

    68万平方米

    预期性

    2

    空间存量更新

    5万平方米

    预期性

    3

    重点工程新增建筑面积

    100万平方米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全链条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依托航空航天产业资源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着力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推进东区整体更新提质增效、深化西区融合发展,形成集中分布、集群扩张、集约发展的格局,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巩固壮大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两大核心战略产业,大力鼓励优势产业跨界融合,瞄准5G、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开发和集成,着力推动四大百亿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围绕智慧产业、应急救援、科技服务以及数字经济,全力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跨越式发展。

    1.打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立足轨道交通产业“全链条”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积极突破轨道交通专用芯片、操作系统和新型城轨等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的轨道交通重大技术,形成先发优势,抢占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制高点。做强做优做大产业集群。加大对轨道交通领域总部企业与“隐形冠军”企业的引进力度,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基础好、潜力大、行业带动性强的“专精特新”轨道交通中小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打通产业创新发展链条。依托北京轨道交通协同创新研究院和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兴研发机构,整合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资源,以市场化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产业特色空间载体。以丰台园西区和丰台创新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特色园区,集聚和培育掌握重大前沿原创技术的轨道交通企业。优化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以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公司为依托,做实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依托区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金,促进资本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优质项目导入。链接全球高端创新网络。推动丰台园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深度参与轨道交通国际标准创制,承办知名的高峰论坛和学术会议,提升全球联动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增值服务,重点推动规划设计、试验检验、系统集成、测试认证、管理咨询、运营调控、维修保养、工程总承包等产业链前后端业务发展。支持通号集团、交控科技等龙头企业向系统集成商、智慧运营商升级,提升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资本运筹、远程运维等“一揽子”功能。

    壮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规模。加大重点企业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市级政策支持,努力推动在丰台落地发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把握航天工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吸引一批民用领域领先企业以及工业级细分领域领跑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培育一批技术实力过硬、商业模式新颖的初创型企业。把握卫星互联网纳入北京新业态新模式,培育重点任务契机,聚焦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项目,以及国内商业卫星创业团队,大力引进培育一批行业端技术领先企业并鼓励向下游运营服务拓展,加快推动商业发射、商业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导航以及遥感等重点领域技术发展。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产业鼓励扶持政策,积极搭建产业服务联盟,加大对航空航天产业重点企业服务力度,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以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为载体和依托,吸引一批具有行业带动能力的商业航空航天企业入驻,培育孵化一批技术实力过硬、商业模式新颖的企业,加速关键技术市场化的转化应用进程,并建成一批产业创新共性平台,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2.全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做精做优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明确产业技术突破方向,加强重点企业和项目引进、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和院所承接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立足丰台在数据应用与服务领域的优势,加快搭建高效创新平台,提升关键电子元器件配套能力。推动技术原始创新与跨界融合,打造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智能装备。积极谋划布局以智能数控关键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集成、成果转化、机器人产品等为主的智能数控及机器人等产业链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产制造和运行维护。医药健康。发挥诊断试剂领域的优势,借势北京生物与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搭建“生物桥”,鼓励生物与健康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研发、市场、生产等资源。新材料。瞄准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突破基础材料“卡脖子”关键难题,加快新材料研发和制备工艺创新。依托区域内产业资源,大力吸引全球新材料研发机构,提质发展新能源材料与先进磁性材料,超前布局先进前沿材料。

    巩固应急救援产业优势。加大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力度,进一步支持新兴际华继续做大做强,全力推动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化丰台在国家应急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有力保障首都社会公共安全。

    加速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围绕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交通以及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创业团队,支持龙头企业和军工科研院所,争取承接一批场景建设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智慧安防。瞄准算法芯片、视频结构化、生物识别以及物体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化,吸引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创业企业,扶持海鑫科金、华成智云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智慧环保。鼓励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技十一院、英视睿达以及区内物联网领域企业开展城市智慧环保服务以及环保数据运营业务,推动智慧环保与卫星应用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支持航天科工一院、三院承接国内道路智慧化工程项目,建设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路侧单元、道路感知以及智能交通和平台领域孵化培育一批初创企业。工业互联网。依托军工央企科研院所、园区仪器仪表和通信产业基础,积极谋划智能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组产业链以及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紧抓“两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提升研发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以及创业孵化服务发展水平。研发服务。大力鼓励相关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在通用测试领域吸引一批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应的检测服务机构;争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相关制度创新试点,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中心,聚集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鼓励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以科技金融服务为核心,设立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专业经营机构。争取中关村打造创业投资集聚区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PE、VC、天使投资落地。创业孵化服务。引导现有众创空间以及孵化器通过国家或北京市认定,吸引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孵化机构,鼓励目标产业龙头企业设立面向特定行业领域的产业型孵化器,依托多种资金扶持方式支持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

    3.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轨道交通产业数字化进程。支持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技术核心的智慧建造技术研发,鼓励车辆智能运行、车内环境智能控制等智慧装备研发。积极开展轨道交通信号、列控、调度、运营管理以及乘客服务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突破。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采购等全产业链协作能力。

    推动数字前沿技术开发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领域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开拓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依托交控科技、中国通号以及航天科工一院、三院、航天科技一院,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积极推动计算机视觉、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认知智能、知识图谱前沿和共性技术发展,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特色应用示范。数字孪生。鼓励和支持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以及航天科研院所加大数字孪生技术布局,大力开展与基础软件平台领先企业以及高校的合作,在数字建模、数据动态仿真、仿真验证与调试及机器学习等共性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软件和平台。大数据。深化轨道交通大数据应用。积极对接国铁和铁科院,争取铁路工程建设、联调联试、运营管理、安全管理、客运服务、物流服务等领域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新兴业务落地园区,打造铁路行业大数据开发与应用高地。积极对接京投,争取北京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及城轨云落地,联合举办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依托北京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公司,吸引一批数字前沿技术领域领先或创业企业参与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提升轨道交通设计、服务、运营、管理和运维智慧化水平。

    聚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城市智慧化发展两大领域,培育和聚集一批在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以及数字化应用的创新创业企业,构建起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全面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加大创新资源汇聚力度,植厚创新创业生态沃土

    加大创新高端要素引进和培育力度,以金融要素为驱动,以人才要素为引领,聚焦硬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软性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质量。

    1.加速金融要素资源聚集,强化资本驱动创新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牵引作用。支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扩大规模,提升轨道交通前沿研发能力;以丰台区政府引导基金为依托,通过参股设立子基金形式,推动产业和资本融合,扶持创新创业,加速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友好的创投风投环境。紧抓中关村在创业投资领域扩大开放试点的机遇,吸引一批国际国内崇尚早期投资、硬科技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的优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落地园区,重点扶持专业化资本投资服务机构发展,大力改善孵化期、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丰富科技金融资源。大力鼓励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专业经营机构,开发满足初创期不同类型科技型企业及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2.聚焦硬性科创平台打造,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提升科技创新开放能级。围绕科技研发、孵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开放发展和创新要素提升,推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全链条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全链条、多业态”创新创业平台。集中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搭建一批产业创新共性平台,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对接,保障公共技术服务,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引用,夯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市场主体作用。持续完善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或北京科技重大专项,吸引或引导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并获得国家或市级认定。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积极推动铁科院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落地,大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应的检验检测企业,搭建园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

    3.推进硬核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孵化质量

    聚焦产业驱动型孵化器建设。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网络孵化器落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园区孵化器公司,联合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设立面向行业新兴领域的垂直型孵化器、加速器,集成科研设备、技能人才、创业投资等资源,为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吸引一批知名孵化机构落地。瞄准国内、国际知名创业孵化机构,搭建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与外部优质资源的链接,导入一批优质创新创业企业。提升现有创新载体服务质量。加强对现有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跟踪管理,用好专项资金,引导提升创业导师以及硬件设施水平并扩展产业链和创业投资网络资源。

    4.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双创效率

    壮大园区产业联盟体系。做实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吸引产业技术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入驻,推动中国铁道学会园区分会落地中关村丰台园。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实施硬性科技资源平台开源计划,公布园区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目录,搭建科学仪器以及检验检测供需对接平台,鼓励面向小微企业开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中心,提升技术溢出能力,面向不同行业领域创新主体提供政策倾斜,积极吸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丰富面向科技型企业市场化服务;重点支持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完善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前沿应用场景供给。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契机,以新基建为依托,聚焦车路协同、环境监测、智能安防、园区政务、智慧楼宇等场景,发布应用场景供需机会清单,搭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园区测试、试用、应用的平台以及企业、政府、市场的信息共享平台。

    5.加速创新人才高地构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落实“海聚工程”、“高聚工程”、中关村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中关村国际引才用才20条若干措施,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吸引一批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面加强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汇聚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优化人才创业生态,以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住房试点为契机,协调对接丰台园周边乡镇建设一批创客小镇,以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问题为突破,以众创空间、创业生活、创业服务为有机组合,聚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

    (三)深化对外开放对内协同,提升园区综合发展能级

    对外加大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提升园区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力。对内加强协同,整合多维资源,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园区辐射效能。

    1.大力实施“引进来”工程

    全面落实中关村建设创业投资聚集区相关政策,在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退出、区内科创企业跨境金融选择等方面先行先试,吸引一批国际知名创业投资机构落地,拓展增材制造全球创新大赛产业主题,培育和强化国际化创新氛围。搭建园区国际化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依托国际科技园协会、科协交流平台以及中关村海外园渠道,借力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园区企业、创投机构国际化资源和网络,吸引一批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协会以及知名实验室落地,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促进政产学研用进一步融合,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园区企业交流,引导园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主体转化。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加强国际研发合作,探索设立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联盟,鼓励园区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推动园区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2.支持园区企业“走出去”

    发挥园区建筑工程承包、轨道交通领域龙头企业海外业务经验优势,深入推进企业区域间、国际间创新交流,组建科技园企业走出去联盟,分享企业走出去经验及相关政策,整合走出去专业服务机构资源,发布海外市场需求相关信息,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搭建沟通交流和服务平台。主动布局并且积极争取海外资源,深化与海外交流合作,实现国际协同。

    3.强化多维度协同发展

    主动加强园区与“三城一区”创新协同与融合发展。紧密衔接中关村各类科技机构,积极对接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支持和鼓励园区企业加入中关村各类专业协会,主动承办各类协会相关活动,在产业创新链环节上与“三城一区”实现差异化分工,分享首都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红利。加强园区与周边区域发展协同。以规划统筹为依托,通过管理协同、空间整合、功能互补、产业联动、设施共建、生态交织、收益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园区与周边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立足园区研发及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与津冀高端制造业发展相结合,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促进区域间、产业间循环式布局。加强央地、军地协同。以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北京中关村交通产业发展公司为依托,引导现有大型轨道交通企业研发协作、开放空间载体、场景应用带领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促进轨道交通产业纵向链接、侧向配套,推动大中小微企业互动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积极对接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增进军民对接。

    (四)优化全域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提升园区平台公司在存量更新以及增量开发的主导地位,做好增量存量、东区西区开发统筹,优化全域创新空间布局,以场所营造和智慧园区为两大抓手全力推进城市创新功能示范区建设,保障创新空间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探索体制机制与开发模式创新

    提升园区平台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园区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布局经营性资产开发运营、科技金融、产业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围绕已有优质资产探索ABS(资产支持证券)、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等新兴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市场资金参与园区资产开发和运营,全面提升投融资能力。东区整体更新提质增效。提升存量改造空间收益水平,激发存量产权主体改造意愿。以科园信海项目为试点,探索政府主导存量产业用地盘活路径。以市场化方式关停外迁不符合产业功能定位及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能耗要求冲突的企业,全面清理和处置“用而未尽”的项目,通过园区平台公司产权回购或参股、政策资金支持自主提升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弥补配套设施短板。加强存量楼宇用途更改管理,鼓励园区平台公司或地产基金收购一批、产权主体升级一批、重大项目置换一批,全面提升存量空间质量与产出。稳步推进增量开发。竣工一批商务楼宇,确保双创基地、交控科技、旭阳科技大厦、丰台航空航天创新中心等在建项目按期完工运营。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控制剩余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出让或开发节奏。西区探索创新开发模式。全面完成西一区一级土地开发建设,坚持以园区平台公司为主导、以大企业大项目、专业产业地产运营商为补充的开发格局。鼓励园区平台公司联合社会资本、科技型大院大所、互联网平台型头部企业、独角兽和瞪羚型潜力企业合作开发并运营一批空间,探索委托专业产业地产运营商招商运营管理机制。丰富产业用地供给方式,鼓励土地先租后供、只租不供及弹性使用年限供地,探索建立项目遴选及用地供应管理配套政策,严禁合格产权主体转售、转租、转股既有土地或空间。探索西二区开发机制创新,做好园区后续土地资源储备。

    2.推进场所营造与智慧园区建设

    场所营造培育创新氛围。开展东区一期城市更新试点,推动东三期完成开发建设,打造城市更新改造示范片区,鼓励低效楼宇智能化改造,推动配套设施信息化、活力化提升,联合楼宇主体整体谋划园区亮化工程、商业街区改善工程、科技配套补足工程等,引入主题设计周、风情节等活动,不断优化园区氛围。进一步优化交通环境,实施东区交通综合改善方案,结合园林景观工程建设5公里慢跑系统,实施汽博中心区域慢行系统改造。推动园区环境生态化、共享化更新,加快补足园区公园绿地体系,建设一批小微公园,铺设一批健身步道,更新一批城市家具,打造一批网红景点。鼓励楼宇打破院墙、开放首层,构建促进沟通交流创新的开放式共享空间。西一区全力推进园区+景区+社区融合进化,以“园区社区化、氛围国际化、创新多元化”为三大方向,打造步行友好、生态绿色、设施便利、活力聚集、品质国际、多元包容、活力创新的国际化开放型创新社区。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西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二七厂等老旧厂房改造升级,注重剩余土地开发,保证自持比例,为产业预留空间。聚焦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两大千亿级产业,承载相关产业技术成果落地,进一步提升西区产业承载力。加大园区生态智慧建设力度。启动科技园西一区智慧园区建设规划,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实现园区5G专网基础设施精准覆盖,着力推动前沿性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发布应用场景供需机会清单,搭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园区测试应用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东区加快5G建设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升级,设立空间更新补贴及奖励办法,鼓励老旧楼宇主动实施智慧化改造,构建新兴应用场景、引入公共孵化平台等,促进形成产业-楼宇交替提升的正向循环机制。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运行体系,鼓励园区新建项目编制实施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并获得中关村绿色生态园区建设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园区能源供应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励支持存量楼宇节能改造,推动海绵园区建设。

    3.着力构建“2+N”创新空间格局

    引导和统筹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向不同空间聚集,构建东区、西区为引领,扩区为补充,多个创新热点散布的创新空间格局。东区打造现代型商务区。强化现代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以目标产业国内外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或企业研发中心为引领,最大限度利用和调动东区原有创新要素和城市资源,落地一批高质量硬核创新创业载体,有效加强与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看丹产业用地、北京旧车市场疏解腾退区以及周边街乡联动,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主引擎作用。西区建设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国际一流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完成一批数字经济标杆项目,实施一批数字经济标杆场景。以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创新基地”落户园区为契机,承接创新基地孵化企业,以前沿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重点聚焦轨道交通数字化发展。围绕目标产业,重点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成果转化,吸引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发展检验检测,建设中试服务平台。扩区着力互联互动。发挥中车、首钢、新兴际华等扩区主体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做好产业发展对接互动。借力丽泽金融商务区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做好园区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以及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退出服务。推动建设微集群空间、特色创新园和专业园。聚焦目标产业特定细分领域,注重创新、产业、社交、城市配套等功能复合叠加,形成多个科技创新热点。

    (五)“两区”建设激发开放活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围绕“两区”建设,加大政策创新保障力度,强化园区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力度,聚焦招商服务、企业服务和人才服务三大关键服务能力,以独角兽聚集区为打造样板,大力应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方式、新办法,拓展服务深度,提升服务精度,优化服务内容,持续推进园区营商环境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1.加大政策创新保障力度

    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制定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投资和产业促进政策,吸引和聚集全球性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在园区集聚。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争取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质物处置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营造。在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拓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园区内科创企业跨境金融选择权等方面进行探索,打造创业投资高地。园区内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

    2.提升企业发展服务能力

    提升政策服务精准度。定期开展行业发展政策培训,利用好新技术、新平台进行最新政策企业定向推送。打造高效集约的企业服务平台。探索开发园区一站式企业服务APP以及人工智能应用。进一步提升线下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探索“优惠政策一窗通办”,提升企业“获得感”。加大企业专属定制化服务力度。落实园区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建立精准服务工作专班,加强企业走访,涵养税源。完善现有“早餐会”“企业家讲吧”沟通平台,畅通园区与企业家以及企业家之间互联沟通渠道,营造更为优质的亲商稳商环境。建立重点商务楼宇楼长制度。完善“企业服务管家”,负责企业落地全程服务,建立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为楼宇入驻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的同时实现楼宇入驻企业的动态管理与监测,健全楼宇信息更新机制。

    3.打响园区科技创新品牌

    制定园区品牌建设规划,借助主流媒体、新媒体、融媒介等宣传渠道,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内容,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短视频以及直播等方式,着力塑造园区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领域产业聚集地的品牌形象,精心打磨独角兽聚集区臻品,提升园区在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影响力。打造常态化品牌论坛及高端行业峰会。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国家部委、协会和商会合作,争取举办一批、落地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行业高峰论坛,丰富园区科技创新品牌内容内涵。积极吸引世界500强轨道交通企业在丰台区举办国际性年会,探索以直接承办、联合承办、品牌赞助等多种方式引进专业性高端国际会议和高新技术产业展示交易会,着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品牌的影响力。举办多元化科创活动。承接国家、中关村国际培训项目,丰富培训活动内容并促进科技交流合作。在增材制造全球创新大赛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产业赛道主题。开放园区具有生态、科技特色的场景举行投资者路演和创新成果大众体验参与活动,营造浓郁创新创业氛围。

    4.强化园区招商能力建设

    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制定产业招商地图,明晰产业和技术分布与趋势,绘制产业链条,编制企业名录,实现招商主动出击、有的放矢,切实提升招商成功率。拓展招商渠道建设。加大与北京市投资促进中心对接力度,争取目标产业领域重点项目落地。探索园区招商机制市场化改革,完善中介招商引资管理办法,提升中介机构招商积极性。探索建立园区产业发展全球合伙人机制,进一步拓展招商项目信息来源。全力推进圈层营销。大力推进以商招商。发挥园区已有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投资机构等资源优势,深挖投资线索。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论坛、峰会等活动,做好园区形象塑造,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定期组织论坛、展会等主题活动,打造园区展示窗口。大力推介园区营商环境,收集客户信息,建立广泛联系。创新招商方式方法。云招商常态化,联合重点商务楼宇、众创空间以及产业园,积极对接知名网络媒体、短视频等公域流量平台,搭建线上招商平台。利用好“丰台招商云选址”私域流量平台,探讨拓展服务功能,推进园区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以及检验检测机构上线,选聘优质招商中介机构,深入开展以商引商。

    5.加强两级人才服务保障

    探索为国际人才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培育“国际人才服务专员”,多渠道满足人才需求,统筹推进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商业等服务配套,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形成国际化人才创业生活环境。联合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后备人才,推动相关知名高校走进园区活动,签订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搭建园区企业和高校的互动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垂直解决人才缺口问题,实现校企良性互动。扎实做好人才政策宣传以及企业人才发展需求调研工作,适时调整和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协调解决户口、工作居住证、人才公租房等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章 组织与保障

    (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机构改革,在园区平台公司转型升级、综合服务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园区工业用地更新以及低效楼宇盘活改造、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与流转、高精尖产业用地出让与开发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或先行示范。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在经济管理、项目审批管理和服务、产业准入和人才引进等领域先行先试。建立协同发展工作机制,通过区级协调,加大园区与扩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统筹力度,以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为依托,围绕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事宜加强沟通协调,加快形成“2+N”协调发展的创新空间格局。

    (二)协同政策引导

    紧抓丰台城市定位以及区位优势大幅提升机遇,在北京深化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及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争取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建立健全政策的学习制度,掌握政策的本质、熟悉政策的内容,积极争取国家、北京市和中关村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做好“丰九条”、“创新十二条”等全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衔接工作,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保障政策实施效果。争取北京市、中关村以及丰台区各项资金支持和扶持,助推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以及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三)严格准入标准

    全面落实全市产业目录、正负面清单、准入标准的基础上,严格限制地产类企业独立开发,严格禁限目录管控,实施准入遴选,加大园区新进产业预审力度,对新出让、新出租空间组织开展产业方案遴选,把产业类型、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创新能力等指标作为产业准入的重要依据,加强企业履约监管,实现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统筹规划实施

    分解年度任务,制定“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具体方案,逐年逐项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确保年度计划的落实。保障重点项目,建立重点项目领导班子主责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发挥项目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考核评估,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重点任务以及规划实施评估,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并及时就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复盘。加强公众监督,做好规划信息公开以及宣传,利用新媒介、新平台设立沟通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监督。

    (五)强化人才支持

    按照“十四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落实新时代人才支撑行动计划,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急需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务,搭建人才聚集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丰政发〔2022〕8号


    附件: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