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4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有义务把卢沟文化传承下去”
72岁老人张耀志愿服务超过3500小时
“兼职”新闻发声人宣传卢沟桥和宛平城故事
人物名片 姓名:张耀 年龄:72岁 身份:宛平城社区新闻发声人 唱红歌、学书法、宣传卢沟桥文化……在宛平城社区,72岁老人张耀是个名副其实的“红人”,不仅因为他家“四世同堂”的美好生活,更因为他的多重身份——新闻发声人、社区志愿者、院儿长。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探索推进“丰台新闻发声人”工作,已在全区选拔了近300名新闻发声人,大家一同发现身边有“温度”的人,讲述社区有“鲜度”的事。他们热忱善良、目光敏锐,尤其善于发现美传播美;他们将镜头对准社区,竭尽所能地传递着身边正能量。他们是社区的代言人,更是社区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从本期开始,我们每周聚焦一位新闻发声人,听听他们口中的社区新鲜事,看看感动他们的暖心人。

  ■开栏语

  志愿者张耀 有着卢沟桥情怀的72岁老人

  穿过宛平古城墙和沟壑不平的卢沟桥,再西行百米左右就是张耀的家。

  还没见到老人,一阵嘹亮的男高音便隔墙传来。“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书房里,老人穿着喜庆的红色毛衣,戴着耳机,手拿麦克风,正忙着做每天的必修课——录制红歌。

  “唱红歌这个爱好,跟我的成长经历多少有点关系。”张耀是土生土长的宛平人,打小他就听父辈们讲卢沟桥的故事,所以对于卢沟桥、对于宛平城,他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张耀总想为卢沟桥做点什么。2008年,当得知社区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宣传卢沟文化,成立了“卢沟文物保护队”,他第一时间报名。“我是听卢沟桥故事长大的,我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张耀说,这也是他作为新闻发声人的初衷——讲述家乡的变化,传递更多正能量。

  截至目前,张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了3500小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四星级志愿者。

  在为游人介绍卢沟桥和宛平城历史时,张耀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城墙上的那些炮眼都是抗战时期留下来的,警醒我们不忘历史、奋发图强!”十多年来,每每说到这里,他依旧激动和深情。

  作为“卢沟文物保护队”的一员,张耀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引导大家保护文物。有一次,一名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卢沟桥,孩子好奇地想去抠狮子的脚。他灵机一动,讲起了狮子的故事,“都说卢沟桥的狮子分不清公母,你看它们脚底下,抚着绣球的是公狮子,抱着小崽的就是母狮子。”这番话果然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走远了一些,他才提醒家长注意看好孩子,不能破坏文物。

  张耀还把对卢沟桥的感情融入了生活中,他创作了近20幅介绍卢沟桥历史和文化的作品,其中,“勿忘国耻”是他书写最多的作品,他还创作过“江山如画”等作品,反映卢沟桥近年来的变迁和风景。去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他特意写了一首《我漫步在卢沟桥畔》的长篇散文参加社区演讲比赛,介绍新时期以来宛平古城的变化和社区发展。

  院儿长张耀

  可以托付房门钥匙的“管家”

  张耀所在的宛平城社区一直以平房院落为主,农居混杂,基础设施较差。为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近年来社区探索并实施了“院儿长制”,开创了“街长-片儿长-巷长-院儿长”社会治理责任链, 并引入了准物业的模式进行管理和服务。如今,社区共有512个院子,各院推选出一名院儿长,管理院里的大事小情。

  张耀一家四代同堂,10口人住在一起,他就是自家小院儿的院儿长。“我爱我家,我家我管,我们这一大家子特别的幸福。”

  维护自家小院儿容易,管理其他小院儿就复杂许多。

  张耀的街坊刘卫国也是院儿长,她所在小院儿共四排平房30多户人家。前年夏天,为了居民的“煤改电”工程,刘卫国“跑断了腿”,可有几户人家的工作就是做不下来,有的觉得用电太贵,有的担心电暖设备有辐射,有的嫌改造太麻烦不想弄……

  张耀得知后,顶着烈日,和刘卫国一起挨家挨户敲门做工作、讲政策,还随时带着计算器为大家算账,“加上政府补贴,和过去烧煤的花费差不多。”看着70岁的老爷子为了大家的事忙里忙外,不愿接受“煤改电”的住户态度也慢慢缓和下来。

  做通了工作,接下来就是安装了,改造工程是流水作业,今天是弄管子的,明天是安螺丝钉的,每个环节都得换一拨儿人,都得有人盯着。大家买什么牌子的电暖设备、放在哪儿合适,这些也得和户主商量、合计。有些住户是双职工家庭,安装时家里没人,有的房主把房租出去了,得看户口本才能办手续。

  那个夏天,张耀和刘卫国成了院儿里的“管家”,一边拿着住户的钥匙跟进度,一边通知户主回来办手续。

  还好,一个夏天的辛苦是值得的,当年采暖季过去后,院儿里当初不愿意取暖改造的居民纷纷感谢他们,“得亏当初听劝安装了新的,费用不高还暖和,这以后取暖可省事了。”

  ■ TA的故事

  言传身教为后辈做榜样

  除了服务社区这个大“家”,张耀把自己的小家也经营得有模有样。尤其是今年,几件喜事让这个小家充满了欢声笑语。“我和老伴都属猪,今年是我们的本命年,年初大孙子又给添了个金猪女宝宝,我也升级成了太爷爷。”

  小重孙女的到来,让这个九口之家增加到十口人,成为人人称羡的四世同堂。

  “几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没有什么持家之道?”说起这个,张耀颇有心得。

  张耀退休之前是名老师,对于晚辈教育,他很严厉也很讲究方法。“如果发现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要马上教育,不能耽搁。”张耀说道。

  至今,二孙子张宁还清楚记得四岁时的一件事。“那时,爷爷带我去自选超市,看见红红绿绿的果冻,我特别想吃,就偷偷拿了一个藏在身后。爷爷问我手上拿着什么,我说什么也没拿。爷爷并没有生气,而是很严肃地说,把东西物归原处,做一个好孩子,爷爷会给奖励。我带着爷爷把果冻放到了原处,爷爷也遵守承诺给我买了好吃的。”

  听了二孙子的话,张耀哈哈大笑,在他看来,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即便退休,他也不忘学习,不仅很快学会了电脑和微信,还天天练习书法和唱歌。去年5月,他的书法作品还得到了全国邮政总局的认可,被授予领军人物的称号,面向全国发行。

  在他的鼓励下,两个儿媳妇一边工作一边“充电”,分别考取了会计执业证书。两个孙子也非常优秀,大孙子因为工作业绩突出,2015年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二孙子今年将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交通警察。

  ■ 对话

  一个锅里吃饭,须有谦让宽容之心

  记者:四代人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您作为一家之长,有什么秘诀?

  张耀:俗话说:“都在一个锅里吃饭,没有马勺不碰锅沿的。”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要处好,必须有谦让和宽容之心。

  记者:如果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您怎么化解?

  张耀:现在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强,尤其是90后的孙辈,有时候说话不太得体,其他人听了会不太舒服。作为大家长,要及时抓住并解决,帮助年轻人化解矛盾和问题。

  记者:您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时间累计超过了3500小时,有什么心得吗?

  张耀:“首都志愿者”活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社会公益活动, 能参与其中,我深深感到一种神圣感、责任感、光荣感。每当佩戴上首都志愿者的袖标,我就会觉得责任重大,会尽力把志愿服务这件事做好。

  记者:您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有什么建议给同龄的退休老人吗?

  张耀:我的宗旨四个字:“寻乐、康宁”,这也是我的人生态度。心态很重要,退休后我也和年轻人一样,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写字、唱歌,我不仅从这些活动中“找乐”,又有益身心健康。

  “我爱我家 我家我管”,我是宛平城社区的院儿长张耀。

  “你有事 我帮忙 你建议 我服务”,让我们一起把宛平古城建设得更美好,让卢沟文化代代相传!

  戴轩 闵丹/文 吴宁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宛平城地区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丰台·理论
   第06版:丰台·民生
   第07版:丰台·公益
   第08版:丰台·社区
沸城社区“城会玩” 党员组成“讲师团”
“我有义务把卢沟文化传承下去”
丰台报丰台·社区08“我有义务把卢沟文化传承下去” 2019-04-05 2 2019年04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