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一: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取得多大成就?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内容二: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善作善成”?
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我们发起了《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
◆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内容三:共同发展繁荣,共建“一带一路”关键在哪里?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
◆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
◆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内容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第一,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将继续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并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
◆将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将加快制定配套法规,确保严格实施《外商投资法》。
◆将以公平竞争、开放合作推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第二,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将着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大力强化执法,加强对外国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杜绝强制技术转让,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愿同世界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创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同各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第三,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
◆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不断开大中国市场大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
◆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第四,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将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努力创造正面外溢效应,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将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稳定。
◆积极支持和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共同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
第五,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高度重视履行同各国达成的多边和双边经贸协议,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建立有约束的国际协议履约执行机制,按照扩大开放的需要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在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方面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扭曲市场的不合理规定、补贴和做法,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和经营者,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来源:新华社融媒体报道专栏《学习进行时》
■金句及解读
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解读:“万事都要看清本质,做事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一凡认为,习近平主席这句话表明,“一带一路”正是中国为世界经济解脱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而开出的药方。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看来,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道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本”和“道”,即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愿望。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这不仅要求合作项目更加务实,理念认同进一步提高,且要求进一步推动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一带一路’有关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贵在于恒。”丁一凡指出,要使“一带一路”工程成为千秋万代的大业,需要认真做好细节。如同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一样,每一笔都细致入微,都不可或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解读:中国前驻刚果(金)、黎巴嫩大使吴泽献指出,这句话是针对贸易保护主义而言,强调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将阻断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比喻为断流,指出如果断流,‘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这也是再次表明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一贯立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始终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解读:在吴泽献看来,习近平主席这句话道出了当今世界的现实,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之时,充分理解世界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需求。“这其实也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即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综合新华社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