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贺勇 通讯员 蔡晖)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基本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广大农村群众想开展文体活动却没有足够的场地,想参加文体活动却没有好的场所,类似的矛盾在城市郊区农村更加凸显。
北京市明确,腾退空间在优先用于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要用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丰台区卢沟桥乡利用腾退空间,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打造区域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小门脸”转型村史馆
保存乡愁记忆
新年伊始,北京西二环和南二环路的交汇处附近,48间门脸房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菜户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就藏身这片门脸房的北端,预计今年“五一”之前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了。
相传,菜户营村因有菜户聚集而得名,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植蔬菜为生,明朝时是御膳房嘉蔬属所在地。
菜户营村毫不意外地经历了城市化大潮的洗礼,从近郊蔬果之地变身都市中心地带,现代化建筑取代了低矮村落,即便村里的老人,也因为变化太快渐渐模糊了对乡村的记忆,更别说年轻一代了。
如何保存这片土地的乡愁和记忆?“不仅人上了楼,精神也要上层楼。”菜户营村党总支书记胡锦华说,“村里准备将乡愁‘装’进乡情村史陈列室,通过视频、生活场景再现、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方式,系统地展示全村的发展历程和人文精神。”
点子虽好,落实却很难。菜户营村全村1050人,一半人已经拆迁上楼,另一半还在周转之中。因为第一期回迁房建设比较早,各种配套设施并没有跟上,村民的文化空间严重不足。“小区里连块绿地都没有,想跳个广场舞也找不到地方。”住在金兴苑回迁小区的毕振红大妈“吐槽”道。
菜户营村村委会南侧、东侧外墙一溜48间门脸房,有近千平方米,这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因为历史原因,再加上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这些门脸房多年来一直对外出租,有搞汽修的、开小饭店的……吸引了大量出租车“趴活儿”,“垃圾到处都是,为了维护环境秩序,村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胡锦华说。
2017年,菜户营村对这片门脸房启动了“开墙打洞”专项整治,治理后空间怎样利用成为一件大事。村里决定将这些空间用于服务村民,除建便民服务大厅外,还要建村史馆、图书馆、活动室……
今后来到菜户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不仅可以看到过去熟悉的生活场景,还有村民自发捐献的粮票、油票、老房契等老物件。
像菜户营村一样,在北京各个乡镇村落,一座座乡情村史陈列室拔地而起。2013年以来,北京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290个,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未来3年,全市还将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231个。一座座乡情村史陈列室不断拓展和延伸功能,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也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厂房大院变身党群活动中心
拓展文化空间
红墙赤瓦、净几明窗……近日,位于小瓦窑村兆丰园南区西南侧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村里的村民和周边的党员、群众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走进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明亮宽敞的大厅让人心旷神怡。这个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小楼共两层半,分为综合活动室、文体活动区、阅读空间、童趣活动区、群众接待室等多个区域。其中面积最大的要数综合活动室,约280平方米、棚高近8米,不仅建设了正式的舞台,更安装了142个固定软质观众折叠座椅,待投影设备和灯光设备调试完成后,能够定期为群众播放电影、组织群众文化演出。而党员之家、乒乓球室、棋牌室、书法室、儿童活动室等活动空间也都是党员群众学习、娱乐、休闲的绝佳之选。“工作日人还少点,到了周末想打乒乓球都得排队。”小瓦窑村前文化站站长王庆森说道,“村里原来就有乐队、京剧队、合唱队、模特队等群众文化队伍。老文化站随着土地规划被拆除后,大家只能去小区配套的休闲体育公园开展活动。这次好了,有了比原来更宽敞漂亮、设施齐全的新场地,大伙别提多高兴了!”
看着环境幽静、功能完善的党群中心,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原租赁单位的加工车间和宿舍。2017年初,卢沟桥乡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该企业被疏解关停。2018年4月,小瓦窑村秉承服务村民的原则,对腾退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为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村班子成员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确定了要打造适用全年龄段各种人群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小瓦窑村党总支书记刘春华介绍,随着“疏整促”工作的稳步推进,小瓦窑村拆除非法建设、封堵开墙打洞,村域整体环境秩序焕然一新。同时,村里将腾退空间利用与村民实际需求进行对接,这次建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就是科学“留白增绿”的有效尝试。小瓦窑村将继续把“疏整促”和惠民服务相结合,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地下出租空间改成艺术馆
提升文化氛围
村里开起了艺术馆,这在卢沟桥乡太平桥村可算得上一件新鲜事。
这家俄罗斯乌拉尔(北京)的艺术展览馆地处太平桥路华源二里,刚出电梯,映入眼帘的就是“卢沟桥乡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牌子。步入大厅,由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等名流创作的近400件油画、雕塑作品令人大饱眼福。
艺术馆馆长张双双介绍,目前展出的俄罗斯油画作品跨越了近70年的时间,观众们能看到俄罗斯的美丽自然风光,感受到其民族性格的真挚与热诚,沉思其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这个如今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曾是一处人口聚集的出租地下空间,太平桥村在整治疏解过程中创新思路,将清理后的地下空间出租给企业用于开办艺术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并定期举办俄罗斯油画展、公益展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曾经环境脏乱、安全隐患突出、人口群居的地下空间注入“文化+”基因,在完成疏解的同时提升了文化氛围。
不久前,卢沟桥乡第三届少儿书画展就在这里举行,活动现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自由创作、大胆想象,勾勒出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以疏解谋发展,以疏解促提升。通过努力,我们实现了产业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更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卢沟桥乡党委书记李春生说,文化惠民,设施先行。今后将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每一步。
XFTB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