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79岁
身份:东高地社区
新闻发声人
东高地人才多,大家多才多艺,也有很多人懂欣赏,希望更多人能认识我们、了解我们。
在东高地街道东高地社区,79岁的张引和72岁的白秀兰这对“夕阳红”夫妇组合颇有名气。张引是从两弹事业上退下来的两弹专家,现在是航天一院老年大学诗词楹联课的授课教师,白秀兰则是东高地街道的“网红”新闻发声人。
擅长诗词楹联的张引还特意为东高地新闻发声人工作室做了一副对联:快乐发声,传递正能量;幸福追梦,耕耘美社区。
“诗词应该传递正能量”
张引对楹联的热爱始于少年时期,出生在辽宁海城的一个小乡村的他,自幼就受到了担任小学教师的父亲影响,父亲曾讲过梁章钜的一副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简单几个字,就把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了,真的是很有意思。”从此张引萌发了对诗词、楹联的热爱。
2010年,张引从航天一院退休。张引说,从2002年开始,他便在东高地创建诗词楹联协会,为感兴趣的朋友讲课,渐渐的教诗词楹联的张引老师名气越来越大。2010年航天一院老年大学开班,有学员推荐他授课,张引欣然答应。
“这是老年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起自己的老师,只比张引小两岁的李栓宁赞不绝口,“我是张老师的‘忠实粉丝’,从2015年开始,我坚持上他的课已经有四年了。”
如同对待为之奉献了46年的两弹事业一样,张引对待自己热爱的诗词楹联也同样严慎细实、一丝不苟。“特别喜欢钻研,经常苦思冥想到很晚,一遍遍地修改讲义与作品。”白秀兰这样评价老伴。
张引的课一部分是讲解诗词楹联基础知识,另一部分则是教大家如何创作构思。“鉴赏很容易,创作很难。”琢磨了很久后,张引今年为自己的课程开创了一个新的互动形式,“每次课后我都留作业,让大家围绕某个主题自己作联、一起评审,选出最好的几副颁奖。”
最近一节课,他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创作楹联。通过实践、相互交流,学员们都感觉进步特快。张引说,作为两弹人,他现正在进行一项大工程——用诗词对联记两弹元勋,颂两弹大业,弘两弹精神,为共和国70年的伟大征程鼓与呼。
为“新闻发声人”作一副楹联
退休后能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诗词楹联,张引说,这离不开爱人白秀兰的支持。
说起白秀兰,在东高地的人气可不比老伴低——那次寻人“爱心接力”让很多人都认识了白阿姨。
2018年9月4日,大兴区红星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带着一位迷路老太太来到东高地社区居委会,因老人无法正常沟通,嘴里不时念叨“东高地”三个字,就过来看看老人是否住在附近。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为老太太拍了照片,发到居委会的工作群。
白秀兰在党支部微信群中看到了照片,“我一看,这事儿得继续传播扩大寻找范围,就放下手里的活把照片发到了东高地新闻发声人工作群里,群里的街道干部又把照片发给了派出所。”最终,在这场爱心接力下,仅用了3个半小时就帮老太太找到了家。
白秀兰说,作为一名“新闻发声人”,她为能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现在年纪也大了,不能跟年轻人比,但还可以发挥点余热,以身作则去宣传正能量。”
在白秀兰的感染下,张引也渐渐了解到新闻发声人的工作价值,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结合老伴的工作体会,为新闻发声人工作室作了一副对联:快乐发声,传递正能量;幸福追梦,耕耘美社区。
■ TA的故事
参加两弹研制工作,曾与两弹元勋共事
“弹箭行家里手,诗词大略鸿才。”这是张引的学生李栓宁对老师的评价。
1964年,张引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先在青海“原子城”后在北京“火箭城”从事两弹(原子弹与氢弹、火箭与导弹)研制工作。两弹事业与两弹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张引。“作为两弹事业中的一名普通战士,我只是尽了一点微薄力量,不值得一谈,但两弹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青海原子城海拔3200多米,“刚到青海的时候,很不适应这种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的环境,早上起来什么都不做就会流鼻血。”张引说:“那时整天埋头工作,也不觉得有什么苦,偶尔休息的时候能看看书,也觉得挺好的。”
2004年,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四十周年之际,张引还特地创作了一首七律作为纪念:
菇云一绽四十春,难忘金银草色深。
拔海三千观世界,聚英两万扭乾坤。
轻吟核赋白鸽曲,雄铸丰碑紫塞魂。
双鬓苍苍豪气在,举杯同贺励新人。
如今,张引在航天一院老年大学开设诗词楹联课几乎堂堂满员。这些学生当中,还有专门从天津赶来的,有的学生年纪甚至比老师还大。“张引老师严实细慎的教学风格和两弹精神非常契合。”学生李栓宁说。
谈起未来的创作规划,79岁高龄的张引仍是信心满满,“想把过去的作品整理修改一下,现在才是我的创作高峰,努努力再创作一些有品位有内涵的更好的作品,希望明年80岁时能出一本书。”
■ 对话
张引:
有老百姓参与,新闻能被早发现
记者:您和很多两弹一星元勋工作过,那段时光对您有什么影响?
张引: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有幸经历这么一段美好的时光。虽然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技术人员,我还谈不上有多大贡献,但每每回忆这段岁月时我都非常激动。它使我经历一段宝贵的磨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事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奋斗。
记者:对东高地社区建设有什么建议?
张引:东高地人才多,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大家都多才多艺,也有很多人懂欣赏。社区可以多搞一些展览、活动,例如:我们提供资料,社区提供平台来展览。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闻发声人这个角色?
张引:新闻在民间,有了老百姓的参与、担任新闻发声人,很多新闻能够被发现,而且能被早发现,更好地跟老百姓结合起来。这种形式很独特,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