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高地街道有个科普队 队员个个身手了得
在册志愿者有200多人,和学校合作开设科技创新系列课程大受欢迎
◀4月18日,导师周天熠在为学生教授电子工程技术入门与实践课。
◀4月18日,导师陈浩在为学生讲授人脸图像智能分析与识别。
  4月18日下午,位于东高地街道万源南里社区的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内,一群高中生盯着桌前各种无人机配件和组装工具兴奋得眼睛发光。当天,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领航”航天科普志愿服务队的火箭设计师们,正在为学生传授FPV(即First Person View的缩写,即“第一人称主视角”,一种基于遥控航空模型或者车辆模型上加装无线摄像头回传设备,在地面看屏幕操控模型的玩法)无人机实践课。

  到学校教孩子们做无人机

  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简称“钱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命名的中学。“我们以钱学森命名,又坐落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东高地,应该发扬航天精神,把航天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基于这种想法,今年3月开始,学校特别设计了一门选修课——科技创新系列课程。前来授课的老师来自大名鼎鼎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领航”航天科普志愿服务队。

  4月18日,正是选修课开课的日子,当天给学生上FPV无人机实践课的,是科普队的吕顿。

  “这门课重在动手实践,五个学生一组,四个老师一起授课,一人指导一组。”吕顿说,FPV在国际上有很多比赛,“希望指导孩子们做出自己的无人机,能去参加比赛,也希望孩子们通过动手对科学产生兴趣、爱上科学。”

  为近万人讲过航天那些事儿

  除了制作无人机,当天的选修课还包括“基于数学建模的3D打印”。授课老师是志愿队的王易南,他是编程高手,专门给学生量身设计了这门课。

  “3D打印比较普及,但应用环节往往是打印现成的东西,学生没有参与模型建设。”王易南说,“我想让学生感受到建模和数学运算的乐趣,纯理论不容易坚持,学生需要动手实践,有了3D打印环节他们热情特别高。”

  和王易南一起教授这门课程的还有王琭珉,“我们每门课都有三四个老师共同研究,大家根据工作和需要调整上课时间,确保如果某位队员临时有状况有其他人可以替补。”

  记者了解到,这学期“领航”科普队和钱校共开设了六门课,除了已经介绍的两种,还包括小卫星弹射筒制作、月球探秘、电子工程技术入门与实践、人脸图像智能分析与识别等,每次约有10名志愿者前来授课。

  另外,除了钱校,“领航”科普队已经为近万人讲过航天的那些事儿,“我们辐射的学校有100所以上,包括一些农民工子弟小学;也去了很多社区和军营,偏远山区也没少去。”王易南说。

  “生在航天、效力航天、反哺航天”

  虽然在专业领域小有成就,但为学生们做科普,王易南等人仍觉得有压力。

  “每次讲课都要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现在的孩子检索能力特别强,讲的问题会立刻查,‘老师这是什么?网上这么说,你是怎么看的?你为什么老跟网上说的不一样?’我得思考怎么正确地回答他们。”但王易南很欢迎学生来问他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我对求知的学生特别有好感,看到两眼放光的学生,就特别开心。”

  为何加入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科普队?用这群航天人的话来说就是——“生在航天、效力航天、反哺航天”。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高地人,在航天医院出生,幼儿园上的是航天系统的幼儿园,小学是航天的共建单位东高地四小。”从小耳濡目染航天文化和精神,王琭珉说,做航天科普,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责任。

  王易南则有另一种解读:这是一代代航天人优良习惯的传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有着优良的科普传统,早年老一辈对周边学校青少年进行科普非常认真,涌现出一批以金声、尚增雨为代表的科普专家。”王易南透露,在科普队成立前,就有不少“航天人”单枪匹马地到北京各个学校,为孩子们科普航天知识。

  把志愿服务和社区、学校相结合

  2015年“领航”科普队成立,王易南有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虽然成立之初只有10人,但经过4年发展,现在团队在册志愿者有200多人,核心成员近40人,最年轻的只是26岁。

  有了组织后,科普队把活动和周边学校、社区结合起来,每年的中国航天日、3月5日志愿服务日,东高地街道经常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东高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摇篮,我们有责任为这里的居民尽一份力量。尝试了几次,不仅反响很好,而且供不应求,现在中国航天取得了很大成就,也走出了国门,居民特别是孩子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很大。”

  通过4年的摸索,科普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授课体系。“我们的课程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结合航天主题、航天热点,普及浅显易懂的知识,比如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火箭,什么是太空。但孩子们还想知道更深的东西,于是就有了现在钱校的系列科普课程,希望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王易南说。

  他也透露,志愿队还制定了一些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研究科普理论、体系和教材,希望后续科普更加系列化发展、更加专业。也希望通过科普活动,让队员们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充分发挥所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航天。

  讲述

  王易南:提高学生对伪科学的鉴别能力

  “我个人觉得,科普的作用一是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科学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对伪科学的鉴别能力。希望我们的科普能让学生找到一种知识架构,获得判断能力,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重大好处的。”

  “每一个学生,未来终究要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发现不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入错行,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如果学生通过我们的课程,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有兴趣,愿意投入精力,说不定他(她)就能明确后半生该往哪个方向走。”

  吕顿:做科普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都是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也面临着工作和教学的冲突。但做科普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孩子们因为兴趣爱上航天,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我很热爱我们的团队,我们这一代人,有激情有信仰。我希望把自己热爱的事情讲给别人听,让更多人喜欢我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航天,也可以是科学,这是一种成就感。感谢孩子们。”

  王琭珉:学生眼睛放光的瞬间,我们特满足

  “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物理这种专业知识跟未来工作、工程应用密不可分,如果他们通过现有的或者我们授予的知识实现一个小目标,设计一些小东西,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是我们科普志愿者特别希望带给学生的。学生眼睛放光的瞬间,我们特满足。”

  吴娇颖/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东高地街道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丰台·理论
   第06版:丰台·民生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丰台·深度
“往昔岁月峥嵘,今朝笔下生花”
东高地街道有个科普队 队员个个身手了得
丰台报丰台·社区07东高地街道有个科普队 队员个个身手了得 2019-04-26 2 2019年04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