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工艺大师 罗焕文
这是年轻人不常见到的风筝:竹子的骨架,将绸面的边缘收束得平平整整,色彩是一笔一笔涂抹上去的,深浅晕染带着传统水墨画的味道。这样一个传统风筝,从构思到成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每一个都是罗焕文的宝贝。
家住方庄地区芳星园二区的罗焕文是北京民间工艺大师,他的风筝多次参加北京和国际风筝大赛,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各大场馆展示和收藏。做了半辈子风筝,他说:“只要老手艺不断档,有人学,我就教。”
工艺大师在社区当老师
4月下旬的一个雨天,罗焕文拿着一个风筝钻进了方庄民间艺术馆。艺术馆深处,一个二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挂满了孙悟空、猪八戒、钟馗、寿星等十来个风筝——那正是罗焕文给“学生”上课的教室,几位“学生”正埋头苦干,给各自的“蝴蝶”着色。
着色,是传统风筝制作步骤之一,看似简单,却要有点儿功夫。罗焕文拿着毛笔,示意一位“学生”把颜色调淡一点。“浓了抹不开。上色要利索,一笔连下来,不然前头干了,再叠就有痕迹了。”“学生”照着罗焕文的话,掺了水、加快了动作,效果果然不错。
一堂课一般要两个小时左右,“学生”们完成手头的作业陆续离开,罗焕文留下来收拾桌上的颜料、水,把风筝挨个儿取下来,小心拆分、放入大纸箱子。收拾的空当,他给记者讲起了风筝的故事:“孙悟空的脸是立体的,需要先做模子,一层层填平,然后上色。”“钟馗的胡子,可费了工夫,沾上一撮很快就会定型,再想调整就难了。”“桃子和蝙蝠,寓意福寿双全;柿子,就是事事如意……”
风筝不卖 可以免费教
天坛风筝是罗焕文的最新作品。风筝的主体是祈年殿,宫殿下方是几朵盛开的牡丹,风筝可以从中间折叠,需要展示时铺平,正中还贴了一块“祈年殿”的小牌子。
这个风筝,罗焕文从去年八月份开始构思,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建筑,他多次跑到天坛观察祈年殿本体结构和细节,手机里存了不少照片。即便如此,样稿也修改了四五次才最终敲定。之后就是在丝绸上绘图:六角窗格要用专门勾线的毛笔一格格地画,从近到远,窗格显得由大到小;牡丹花的花瓣色彩由浓转淡,层次的过渡要通过多次染色来体现……
罗焕文制作的这种风筝,在市面几乎绝迹,曾有人花重金求购,但他不卖,这些风筝就像他的孩子。他喜欢的是和风筝爱好者分享其中的乐趣。因此,2018年,方庄地区的妇联组织找到他,希望他给社区居民上几堂风筝课,由社区提供场地、工具,但没有授课费。罗焕文没犹豫,一口答应了。
“罗老师讲课可认真了,每次来得都比我们还早,从来不缺课。”今年74岁的范文兰是罗焕文的“学生”之一,因为下午有课,上午还在亦庄办事的她中午就赶了回来。今年,罗焕文在方庄社区上了8节课,学员中既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门艺术,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 TA的故事
曾把一半工资花在风筝上
风筝,是罗焕文儿时的一抹亮色。几十年前的老北京,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到了春天,一个个升起的风筝是天空中最亮眼的风景。
罗焕文从小喜欢风筝,四十多岁时,因为做得一手漂亮的线桄子,结识了当时知名的风筝艺术家赵为哲,之后又加入北京风筝协会、玩具协会,结识风筝艺术家关宝翔。向两位老师拜师学艺后,他正式学起了做风筝。
想做好一只风筝,不仅要有精细的手头功夫,还要会设计、懂美学、精通民俗文化。罗焕文做的风筝多取材于本土动物、古代传说、传统建筑,通过传统意象就能构思出合适的风筝,是建立在长期的学习基础上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罗焕文做水暖工作,一个月工资一百多块钱。为了做出更漂亮的风筝,每个月他要拿出五十多块钱上“补习班”,从工笔画到花鸟画、人物画,每一个都花了不少工夫。除了上课、搜罗资料,罗焕文还买了几百本绘着人物、花鸟、古代仕女等的旧挂历,为自己的创作积攒素材。
“除了风筝,我没有别的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讲究吃穿,有点钱全干这个。”罗焕文说,只要有助于做风筝,他舍得花钱,贵的书两三百一本,照样往家里搬。几十年下来,他房间里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风筝占据:几大箱子做好的风筝,还有手稿、资料图、工具……
■ 对话
“只要愿意学,随时来找我”
记者:现在北京还有多少人能做这种传统老风筝?
罗焕文:不多了,北京市也就有个二三十人吧。很多老手艺人岁数大了,没法教了;有的是材料上受限制,像做风筝骨架的竹子、丝绸面料,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
记者:您带徒弟吗?
罗焕文:我有几个徒弟。一个跟着我学了两年,现在手艺不错,还有美院的。有的人跟我在一起玩风筝二十多年,在我这儿拿稿子,我都愿意教他们。现在在社区开班也是,只要愿意学,随时来找我。我今年74周岁,越老越珍惜时间,越要往好了做(风筝)、多做。
记者:手艺都是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您也不藏私。
罗焕文:不藏,藏私有什么用,这个东西会的人越多越好,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现在徒弟上我家,我给他们做饭吃,一想到上外头他们要自己花钱吃饭,我心里不踏实。每次搞活动,很多人留我电话想买风筝,现在我也基本不卖了,一个原因就是有徒弟了,让他们照着做,把钱全给他们,这样人家学着手艺、有收入,坚持就不那么难。我徒弟对我也非常好。人不能没有情谊,你对人家真诚,人家才能对你真诚。
吴娇颖 戴轩/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方庄地区办事处、新村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