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立足各自农情特点和功能定位,分别发挥农业产业、资源和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重点在产业、科技、生态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但是本身的自给率较低,绝大部分农产品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提高农产品供应的可控率,新发地在全国发展了十多个分市场和300多万亩的种植基地。其中河北地区占到21.5%,大约为300多万吨,对首都农产品稳定供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截至目前,新发地茄子大王李军已在京津冀地区建设9个蔬菜种植基地,占地5000余亩,其中冀州区已建成一个850亩的基地,年产量10500吨左右,在建的一个基地占地900亩左右,年产量预计15000吨。目前新发地向首都市民日均供应茄子约65吨,其中冀州区供货约30吨。
北京新发地(冀州)蔬菜种植基地为东罗口村解决就业岗位约14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3万余元。
本报讯(通讯员 赵剑 芦彬)李军是新发地市场的茄子大王,也是乡村振兴楷模,曾在涞源扶贫工作中作出表率,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后,他在枣强继续开展扶贫种植,与衡水市各级领导和主管农业部门有了交集。2020年底,他将重心放到冀州区东罗口村,与村集体深度合作,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建了850亩的温室大棚,在种植大棚附近又建了一个3200平方米的包装分拣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冷库,平均每天吸收40多人在园区工作。遇到产品集中上市时,参与采摘的村民不低于100人。
“像这种黑长茄是我们的其中一种,我们还有圆茄子、绿茄子。这是我们引进河南的一个品种,叫做‘—3325’。这个品种的品质好、果型好,每天每个品种的亩产在20吨左右,在市场还是有销量的。”
园区统一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分大棚和露地两种方式,聘请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通过示范园,让周边农户学会科学种植法,按照企业化的方式来管理,带动周边种植规模达到了3600亩。李军介绍,园区建成前,东罗口村盛世馨苑小区是没多少住户的,通过土地流转,农户住上了楼;通过园区(蔬菜种植基地)提供就业岗位,他们又增加了收入,有了经济来源。
由于品种优势,园区的农产品比其他同类产品在市场上能多卖两三毛钱。东罗口的村民在园区上班,每天工资80元,一年下来就将近3万元,最关键的是村民不用出村,工作生活两不误。也不用投资,还可以参与分红,很多村民的幸福感都明显提升。新发地的种植基地建到村里后,村民段艳红家的土地被流转,每年可以得到上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她还在园区上班,她常常跟村民说,跟以前相比,她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闫秀青也说:“自从和新发地合作以后,俺家的收入就提高了,现在不光是土地流转金的收入,还让俺到园区(蔬菜种植基地)来上班,就有了双份的收入。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就上去了!”
“我们在来这里的时候就说想打造‘万元田’(亩产)。一对小两口要是亩收入能达到3万元,如果有3亩地的话,他们就不用出去打工,也就是在家里既种着菜,又哄着娃,又能赚着钱,还能顾着家。”李军介绍,为了产品的新鲜度,园区前一天下午采摘,连夜装箱发往(新发地)市场一早销售,保证24小时内上消费者的餐桌。
李军在冀州的基地建设取得成功后,他便介绍了很多新发地的商户到冀州组团式发展,总规模超过5万亩,通过新发地种植园,村民迎来了“种着菜,看着娃,挣着钱,顾着家”的美好乡村生活图景,李军开创的“冀州模式”也成了新发地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通过与茄子大王李军的合作,提高了我们村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集体积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面积,调动群众,争取更好的效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西王镇东罗口村第一书记康占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