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70周岁
身份:云岗街道
南一社区新闻发声人
我是一名有着4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社区建设,宣传社区里的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我责无旁贷,因为社区是我家。
经受艰苦岁月的洗礼,承担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职责与使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几十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云岗街道南一社区新闻发声人王新华说:“我们这代人有我们这代人特殊的幸福。”
年轻时她为航天事业奋斗,退休后回到社区发挥余热:为社区乐唱队“跑腿儿”,当宣传员传播身边正能量……在南一社区,像王新华这样的老航天人还有很多,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在熠熠闪光,那就是奉献。正如王新华所说:“宣传社区建设,宣传社区里的好人好事,我责无旁贷,因为社区是我家。”
“跑腿儿的”
参加乐唱队 自费为队员购买演出服
站在云岗街道南一社区活动室的门外,二胡、笛子、大阮等乐器声,声声入耳。这是云岗乐唱队正在排练。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乐唱队成立于2005年,从最初的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有在册成员32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成员超过80岁。
今年70岁的王新华是乐唱队里的“年轻人”,或许是因为年轻,在一群老人里,王新华显得格外活泼,高声大嗓、滔滔不绝,说到兴奋处还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也是因为年轻,她总自称乐唱队“跑腿儿的”。但她给自己贴的这个标签“张团”并不认同。
“张团”名叫张锡龙,是乐唱队的团长,退休前是一名航天科研人员。据张锡龙介绍,早在2005年乐唱队成立之初,王新华就腾出自家经营的披萨店给乐唱队排练使用,队员们练累了饿了,王新华就在披萨店里给大家做饭。“我们穿的演出服也都是她出钱买的,这都是第7套了。”张锡龙说,这些年王新华自费为乐唱队购置演出服已经花掉了2万多元,平时演出往返路费等更是难以计算。张锡龙说着,扥了扥身上的演出服,簇新的宝蓝色立领外套,衬得老人脸色格外亮堂透着红光。
听到“张团”的夸赞,王新华很不好意思:“我们这里的人个个人品好、有才干,为国家做了一辈子贡献,为他们跑腿儿特别值得!”
如今,王新华的披萨店早就不开了,社区为乐唱队提供了崭新的活动室。南一社区把这群老人当成“宝”,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还积极地为乐唱队提供演出平台,“五一”、“十一”、春节的社区演出,乐唱队的节目总是排在第一个。
随着云岗乐唱队的名声越来越大,周边单位也会邀请他们去演出。王新华还经常组织老人们到敬老院演出,把大家乐观的精神传播出去。
“演讲者”
上各类舞台 讲社区故事传播正能量
80岁的贾英和是王新华的二重唱搭档,在他眼中,王新华“多才多艺文笔好,上台演讲是强项” 。这些年,作为南一社区党员义务宣传员,王新华站上过各类演讲舞台,讲述社区故事,传播社区正能量,拿了不计其数的奖,空闲时间写作近300万字。
据南一社区党委书记罗晓梅介绍,南一社区居民以周边的航天单位人员为主,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34%,都是老航天人。退休前,王新华是航天三院的一名铣工。这个岗位,女同志一般干15年就会退休,王新华干满了30年。多年的积劳成疾,王新华患上了胆结石,手术切胆后才得以痊愈。这段“苦的历程”让王新华意识到活着的意义,她开始自学写作与演讲。
云岗街道计划生育演讲,王新华讲哭了场下所有人;庆祝航天工业部成立35周年演讲比赛,她成了18名演讲代表中的一员。同时,她还为周边的武警官兵和社区干部进行演讲培训。李玲是田城社区的一名社区干部,和王新华一样是云岗街道十九大宣讲团的成员。在李玲心里,王新华的演讲经验在宣讲团的几位老师中是最丰富的,“她会对我们的文章进行完善,把书面语言改成有感染力、适用于演讲的口语化表达。”李玲介绍,虽然王新华已经70岁了,但能熟练地使用手机改稿,“一改好几遍,特别有耐心。”
如今,王新华带着南一社区的故事走遍了云岗街道、丰台区和北京市大大小小的演讲舞台,把社区的好故事和正能量传播出去。王新华曾在《我是社区志愿者》一文中写道:“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我是最年轻的。正是这样一群老人,不为名利没有报酬地巡逻着、奉献着,我为这支队伍自豪。”
“英雄梦” 让刘胡兰精神代代相传
王新华有个“英雄梦”。1967年,还是学生的王新华第一次走进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就在心里立下了向英雄刘胡兰学习的志愿。此后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刘胡兰精神一直激励着王新华。
2014年,王新华和老伴重回云周西村,在这里遇到了刘胡兰的弟弟刘继烈,《刘胡兰民兵班班歌》像是双方相认的暗号,唱到“时时刻刻想念着刘胡兰”一句时,几个人都哭了。王新华和刘继烈约定,要继续发扬并宣传刘胡兰的英雄精神,“我得让更多人知道刘胡兰。”
社区巡讲时,王新华带着“刘胡兰精神”走进中小学;做演讲培训时,她和武警官兵、社区干部聊刘胡兰;她还把寻访刘胡兰家乡的经历写成征文参加区里的比赛,并将获奖征文集锦寄给刘继烈。
2019年初,赵瑞萍回山西探亲。在她的帮助下,王新华与刘继烈通过视频再次见面,“书(获奖作品集锦)你收到了吗?扉页上有丰台区和航天三院的盖章你看到了吗?”得到刘继烈肯定的答复后,王新华觉得半个多世纪的梦终于圆了。
■ 老伴眼中的她
“她就是我们家的核心”
王新华的爱人叫李广安,走过了大半辈子相互扶持的岁月,李广安打趣地说:“她就是我们家的核心。”
“有才华,也爱折腾,还特别热心。”李广安对老伴儿的印象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特别支持王新华为乐唱队出钱出力,自己还成了乐唱队的编外成员,每天负责接送老伴儿,打点大小事宜。
这样的支持源于对老伴儿的爱护,也因为对社区工作的理解。李广安转业后回到街道工作,曾是街道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让他特别理解社区工作者的不容易,“她是优秀居民代表,做的是为社区分忧的事,我作为家属必须支持。”
李广安觉得,人老了有时候就像小孩儿,会有情绪闹脾气,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把社区里的老人组织起来,让他们走出家门,在精神上抱团,不用依靠儿女,“精神生活丰富了,家庭矛盾少了,社区不就和谐了吗?”
■ 记者手记
社会单元里最小分子发挥出最强光热
王新华是南一社区的新闻发声人,她的精气神代表了整个南一社区老人的精神面貌。采访中,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们的社区好,我们的生活好。”
似乎从不知道索取的他们,反而常怀感恩之心,社区给他们提供活动场地、补贴、平台,他们念念不忘。他们还践行着优秀居民代表的责任,把社区工作者当自己的孩子,把社区的大事小事当成自己的家事。看到有人对社区工作不理解,王新华看不过去,站出来跟人家细数社区干部工作的一二三四,王新华说:“有时候看见了就想去说说,多说一句多担待一句就好了,他们工作真的不容易。”
采访之后,我常常还会想起他们整齐嘹亮的歌声、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认真生活的可爱脸庞。他们在社区中传递的正能量感染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慢慢向外影响了更多的人。他们像是社会单元里最小的分子,却发挥出了最强的光和热,成为构建正能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姜慧梓/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云岗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