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舞动丰台”舞蹈艺术展演由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丰台区舞蹈家协会和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承办。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丰台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丽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参加展演的既有专业院校的学生,也有非专业的幼儿、青少年和中老年,可以说,这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的展演,我们希望用这种形式真正落实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搭建专业平台
本次展演分为少儿组、中学组、老年组、专业少年组以及专业青年组五个组别。虽然有不少非专业组的参赛者,但专家评委组却十分“高精尖”。据李丽宏介绍,这次的专家评委组成员都是特别邀请的业内领军人物。其中有中国现当代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委、中宣部全委会委员、中国文化人才库专家评委等。
71个展演作品精彩纷呈、立意新颖、形式丰富,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饕餮盛宴。其中,不少精彩作品获得了评委组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爱,包括少儿及中学组的《国色传香》《新书包》《书趣》等,中老年组的《茉莉花开》《筝鸣扇舞》《漠灵》等,专业少年组的《髯风》《撷云锦绣》《追日》等,专业青年组的《艺·境》《花间梦逝》《粉黛跷娆》等。
对于这次展演,评委也有很深的感触。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品非常丰富。在舞种方面,既有民间民族舞,也有偏拉丁舞、国标舞以及当代舞的表演方式。而在题材和展现形式上,也能看出编创者的创新和用心。这对于首届‘舞动丰台’舞蹈展演来说,体现出了高水平。”区文学艺术联合会舞蹈家协会荣誉主席滕爱民说,希望今后各个院校、机构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也希望孩子们在艺术氛围中快乐成长。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也是对祖国华诞的献礼。”解放军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舞原负责人杨志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丰台文联举办的首届“舞动丰台”舞蹈艺术展演,实际上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既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也是推动丰台区甚至北京市舞蹈教育行业发展、交流的平台。
从活动的筹办、初评到最终评审,李丽宏一直参与全程。她说:“从初赛的126个作品中,我们选拔出71个作品进行这次决赛终评。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发现不少作品都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题材、编排、创作结构还是表演都很专业。名次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展演进一步挖掘了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的人才。”
丰台区舞蹈协会不久前刚刚成立,在田石杰看来,成立不久就开展了这样一场活动,这令他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展演为少儿舞蹈培训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能够提升整个丰台区舞蹈行业的教育水平。如果未来有需要,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的专业老师也可以提供更多支持。”
据李丽宏介绍,6月29日,将会举办展演闭幕式和颁奖晚会,届时,不仅会演出展演中的精品作品,整个颁奖晚会也将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展现形式,孔德辛作为总导演,目前还在策划中。“未来,舞蹈家协会还会继续开展这项活动,并且还会以舞蹈展演为契机,更深层次地开展大师交流等活动。”
舞蹈行业需要创新和温度
这场展演令不少演出者受益匪浅,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育系2017级大学生梁丽娜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跳独舞,真的很锻炼自身,也是对这么多年舞蹈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吧。”梁丽娜笑着告诉记者,因为专业原因,这是她考上大学后两年来第一次登台。而《艺·境》这个作品也是跳敦煌舞的梁丽娜首次转跳民间舞,而在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梁丽娜坦言自己成长非常迅速。
像梁丽娜一样,很多人都通过参展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不少编创者和教师也通过展演学习交流。
现场展演氛围非常温暖,观众非常热情,每场表演结束都能收获到热烈的掌声。喜欢舞蹈的顾女士连续观看了两天展演,她告诉记者,最喜欢专业组的表演。“专业组的演员肢体更舒展,形式也很特别,比如《翎羽人生》就是加入了戏剧的元素。其他的作品,像《乌兰巴托的夜》《娃娃戏》《山海谣》等等很多都非常棒。”
而在专业评委的眼中,这次展演具备了高水准。
“从整体表现来看,展演作品都非常优秀。”滕爱民评价说,能够看到老师对孩子们的艺术教育、感性认知教育上非常用心,一些作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走出大山》《想要去上学》就是非常符合少儿这一年龄阶段的编创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中老年组的作品最令滕爱民感到惊喜。他说:“我们常说,情感表达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舞蹈就是用肢体表达人物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而在中老年组的作品中,你能够强烈感受到她们对舞蹈的喜爱,会被她们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感觉所吸引,被她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所感动。在题材上,她们的作品也表现出当下中国百姓的生活状态,可以说,非常优秀。”
国家一级演员曾明说,可以看到,展演的节目和类型都很丰满,其中很多节目都是原创的。“最令我感动的是阿姨们的作品,从表演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对舞蹈的热爱,她们的舞姿和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特别是《茉莉花开》这个作品,能让人感受到舞蹈给她们带来的美丽和少女之心。”
国家一级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刘芳也坦言,“几个组别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中老年组的作品,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她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专业舞者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只有发自内心,才是有温度的,才能感动观者,带给人更多的愉悦。”
李丽宏认为,这次展演中不少作品都给人惊喜,比如,《新书包》《晨曦》《丑小鸭》这几个作品,就从生活和民间舞中汲取素材的同时,又抓住孩子们的特点进行了再创编。
杨志浩说,从初赛到决赛,从作品的编创、呈现到选材立意,都能够明显感觉到编创者和演出者背后付出的努力。这次也为丰台文联今后的艺术展演开启了一个好的开端。
“近年来,中小学舞蹈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北京教委大力推动的中小学艺术展演、舞蹈协会举办的“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等大赛平台的搭建,都为国内少儿舞蹈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杨志浩说,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通过“舞动丰台”这个平台展现出来。
做规范行业发展的“领航者”
热爱舞蹈的孩子越来越多,也为国内的少儿舞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关注少儿舞蹈教育领域的滕爱民认为,“少儿舞蹈培训的老师需要更强的专业性,更加需要付出爱心和耐心。”
“舞蹈启蒙对少儿的成长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错误的动作指导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成长。并不是学会压腿、劈叉、下腰就是学会跳舞了,孩子的骨头很软,骨骼发育还不完全,他们能够承受的训练强度也是不同的。按照专业的科学训练,应该是4岁、6岁、8岁这样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根据骨骼发育的不同提高不同的训练方式和强度。舞蹈教学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滕爱民说。
但不能否认的一个现状是,在国内舞蹈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并不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滕爱民坦言,一些舞蹈培训以“炫技”为噱头,学会了某些动作就是成功,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舞蹈教育的要求。很多学舞蹈的孩子在8岁时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瘫痪,就是舞蹈教学有问题。
在滕爱民看来,舞蹈教育其实更需要全民教育。“很多家长急于求成,或者不了解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孩子被耽误了。要知道,舞蹈老师一定要是师范类专业的才能正确引导。舞跳的好,并不一定教的好。”
在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朱晗看来,现在舞蹈培训行业正在经历大洗牌。“近些年涌现了很多的培训机构,但也许是时代发展过快,很多培训机构和家长急于求成,但实际上这并不利于学员的成长。学习舞蹈是一个漫长而逐步提升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基础练习打底,就如同烧制瓷器,前期需要对泥土的反复摔打,烧制和上色也需要时间的酝酿。”
“年龄、心理发育、能力限制等因素都决定了培训方式,把成人化的舞蹈复制到孩子身上,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杨志浩认为,未来应该搭建更多的中小学的舞蹈比赛、展演等机会,让这个行业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民间舞,还是古典舞、芭蕾舞,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们了解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质,增加舞蹈教育的“厚度”。
“这次展演只是一个开端。丰台区舞协也计划针对目前舞蹈培训市场的现象做出改善,以此为契机,未来,我们会聘请专业老师对舞蹈教育行业的老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丰台区的舞蹈教育行业水平。”朱晗说。
(本版内容有丰台区文联提供 《国际商报》记者刘旭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