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8年做一件事:帮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太平桥街道太西里社区新闻发声人张艳在职康站当老师,鼓励学员打工、演出提升自我价值感
▲近日,太平桥街道太西里社区职康站内,张艳(右)在教居民手语舞蹈《感恩的心》。
  不知不觉,太平桥街道太西里社区居民张艳在职康站当老师已经8年了,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与残障学员们见面的情景,那是2012年3月15日,“没觉得拘谨、陌生,这就是缘分。”

  8年里,她教学员们基本生活技能,帮他们融入社会;如今成为社区新闻发声人,她想将学员们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她说:“没有想到退休之后还能过得这么有意义,为社区、为学员发声,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感谢社区为残障人士提供的帮助,希望全社会更加关心关爱他们。

  姓名:张艳

  年龄:61周岁

  身份:太平桥街道

  太西里社区新闻发声人

  8年前结缘 “就想做这件事”

  张艳是2012年退休之后搬到太西里社区常住的,刚搬来第一年,她就接到社区紧急任务——到职康站当老师。

  职康站是专门为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人开设的康复站,它由太平桥街道组织、太西里社区负责落实,就设在社区居委会旁边。站里原本有两位老师,帮助学员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但其中一位老师因身体原因离开,离职之前向社区推荐了热心的张艳。

  “我回家跟老伴儿和儿子商量,儿子问了两个问题——如果这个工作给钱,你干吗?如果这个工作不给钱,你还干吗?”张艳当时就回答:“我就是想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挣钱才干的。”

  从一开始,张艳就抱着一颗无私的心来做事,所以当社区发了700元工资时,她很惊讶:“怎么还有钱啊?”

  街道、社区助力  硬件软件双提升

  初到职康站时, “条件不像现在这样好”,张艳回忆说,当时站里活动空间有限,教学器材老化,很多设施都不完善。“硬件”跟不上,老师们就在“软件”上想办法,多做手工,比如编珠子、做手工花,不仅锻炼大脑,还不占空间。

  为了增加学员的价值感和获得感,张艳还到处给他们“找工作”:给餐厅方便筷套包装袋。“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了快乐,也向社会证明他们是有价值的,这就够了。”

  这几年,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街道和社区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专门用于改善职康站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两年时间里,站里更换了电视、空调、录放机、小冰箱、微波炉。太西里社区细心地为职康站更换门前冬帘、夏帘,还把站内和周边物品清理到统一地点、统一储存,为学员们腾出了宝贵的活动空间。

  “硬件”在提升,课程也更加丰富,“现在我们能带着学员们做健身操、唱歌,天气好的时候还带他们去公园看月季。”张艳说,职康站越来越好,一些住在房山区、门头沟区的学员也慕名前来上课。

  学员参演社区春晚引起轰动

  职康站现有10名学员,最大的52岁,最小的21岁,除1人是肢体残障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

  “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的像十几岁,有的像四五岁。”张艳说,为了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学员,老师们会鼓励他们参与义诊、春游秋游、运动会、春晚等社区活动。

  2018年太西里社区春节联欢会上,职康站的学员们走上舞台,用手语和不太清晰的演唱表演了《感恩的心》,学员尹雪梅还站出来代表大家说出了心声,“借此机会,我代表太西里职康站全体残疾人员,向全社会关心关爱我们的好心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场特别的演出,在台下引起了轰动,联欢会结束后,很多人看到张艳都会说:“你太不容易了,陪着这些孩子这么多年。”

  如今,太西里社区的居民不仅认识职康站的每一名学员,还经常给他们送瓜子、水果,包容他们无意识的小脾气。

  ■ TA的故事

  有时候说话比学员父母更管用

  不少人觉得和有智力缺陷的人交流很费力,张艳并不否认,“这样的孩子都是一根筋,脾气一上来,根本拦不住。”和他们沟通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专注的投入和更多的耐心。每天一见面,她都会问学员们:“昨天晚上在家吃什么了?回家跟妈妈说职康站的事儿了吗?”除此之外,她还会不定期家访,了解学员的近期情绪和动态。

  有时,张艳的话比孩子父母的话更管用。有学员不想上课,还跟父母吵架,每到这个时候,家长都会求助张艳。“首先自己不能急,你的情绪稳定下来,也会带动他。他不激动了,才会好好跟你说话。”

  说起沟通技巧,张艳认为,要多顺着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批评,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比如遇到大型活动,她会提前嘱咐大家把自己收拾干净利落一些。第二天就会发现,有的学员不仅换了整套新衣服,还特意刮了胡子,“要善于观察,随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他们受到表扬会觉得自己被在意,会很开心。”

  无私照顾邻里变成“母子” 

  蔡海龙是职康站唯一肢体残疾的学员,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现住在张艳家楼下。原本是邻居的两人,因为职康站成为“母子”。

  蔡海龙今年36岁,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每次肾结石疼得受不了,都会给张艳打电话。“他犯病都是在晚上,自己根本弄不了。”张艳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都会拉着老伴儿一起帮忙,把蔡海龙送到医院急诊。

  在蔡海龙眼里,张艳就像是妈妈,不仅照顾着他,也保护着他。“她说如果有人欺负我,就马上打电话给她,她来解决,不让我掉眼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扫黑除恶
   第06版:扫黑除恶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文娱·副刊
8年做一件事:帮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社区有个开心乐园 孩子睁眼就想来
丰台报丰台·社区078年做一件事:帮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2019-06-14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