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庭新苑南区社区就是我的家,有社区居民陪伴照顾,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多为社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姓名:赵玉凤
年龄:70岁
身份:南苑街道南庭新苑南区
社区新闻发声人
创新是每日的“必修课”
4米长、2米宽、红色为主基调,《喜迎国庆70周年》大幅剪纸作品被张贴在社区专为剪纸班开辟的房间墙上。天安门、五星红旗、海陆空三军、少数民族舞蹈以及传统团花,多种元素汇集,使这组剪纸成为一众作品中最醒目的那个。
“这个啊,一弄就是一年。”赵玉凤指着这幅巨作说,剪纸过程中常常出现“意外”,作品报废重来是常有的事。以整个作品的核心天安门城楼为例,为了做出立体感,她前后剪了几十次。普通宣纸色彩鲜艳,保留时间长,但纸质太软容易破损,且很难出现挺立的效果。失败多次之后,她尝试使用稍硬的纸张,剪出六七幅天安门城楼错位黏合到一起,立体城楼立马儿跃然纸上。
自从2011年社区请她来当剪纸班的授课老师,琢磨立体剪纸这样的创新,便成了赵玉凤每日的“必修课”。最典型的事例是,她发现剪纸班的学员几乎都参加了社区开设的书法班和国画班,便琢磨着将剪纸和书法、国画结合,创作了《四季平安》等一系列作品。剪纸花瓶配上国画牡丹,再手题几个大字,一幅四米长、两米宽的作品包含了多位学员的成果。
“一年报废十几把剪刀”
凭着一把剪刀,赵玉凤创作出了一幅幅精品,《百羊图》《十二生肖》《圆梦棚改》《北京奥运情》《喜迎2020冬奥》《欢度国庆》……都是她的“名作”, 包含人物、山水、文字、花木、鸟兽等不同类别,数量多达5000多幅,其中最大的4米多长,最小的拇指大小。
每逢节日、庆祝日,赵玉凤还会策划一套剪纸作品用以记录。新年生肖主题、传统节日主题、冬奥主题……其中耗费时间最长的一套《二十四孝图》系列作品,从搜集素材到剪纸创作,耗费了她两三年的时间,“一年光剪刀就得报废十几把。”
寻找创作素材是个有趣的过程,有的作品原型是报纸上的一张照片,有的是书本里的一组插画,有的则完全凭空想象,赵玉凤先把原型勾出,再根据经验改造成剪纸的“样子”,在电脑里放大,打印成图片分发给学员使用。有朋友有感于此,为她写下“如玉无瑕凭妙剪,似凤传神靠巧思”的诗句。
为社区做贡献感到“很富足”
跟着赵玉凤学习剪纸的学员有百来号人,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80多岁。但开班之初,远没有这么大的队伍。
赵玉凤回忆道,2011年社区刚开剪纸班时,确实有不少居民报名,可没过多久,就有耐不住性子的“学员”离开,慢慢班里只剩下四五个人。“剪纸要坐得住,一个作品坐四五个小时的情况,也是有的。”
“有几个街坊跟着学,我就教几个。”赵玉凤也不着急,几年下来,报名剪纸班的人越来越多,周围社区、学校、企业也邀请她授课。在她看来,能通过小小的剪纸,在社区、居民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感到“很富足”,很有意义。“如果有人想学,我绝对免费教。”
刚刚来剪纸班半年的柴阿姨已经随手可以剪一些作品了。她告诉记者,近些年赵玉凤颈椎不好,要定期做理疗,“她还是会坚持给大家上课,一两个小时就站在我们旁边,演示作品,然后等着回答大家的提问。”
如今,赵玉凤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每周要给四个社区授课剪纸,自己还在学习书法和国画,有时还有学校、敬老院和企业邀请。她说,只要身体还不错,就愿意多为社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 讲述
“有时一坐一剪就是四五个小时”
如今小有名气的赵玉凤,其实并非专业从事剪纸工作。
多年前,赵玉凤的侄子突患癌症去世。“从那时开始成宿成宿睡不着。”赵玉凤说,一个晚上她勉强能睡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放空和煎熬中度过。去医院检查,医生给她开了治疗抑郁的药物。
为了摆脱药物依赖,赵玉凤决定找点事做,“大半夜看电视会影响别人休息。”思来想去,她记起年轻时曾学过剪纸手艺。当初学来的手艺已忘却大半,赵玉凤开始几近疯狂的剪纸练习,“有时一坐一剪就是四五个小时。”
“集中注意力剪纸时,能让自己从消沉的状态中抽离一会儿。”就这样黑夜白天 “疯狂”地剪纸两三年之后,赵玉凤的失眠症状慢慢有所好转。后来,她到陕西找好朋友切磋交流,在社区开班授课结交更多朋友,原先无法接受人群的她逐渐打开心扉,抑郁症也在不知不觉中治愈了,这也让她更加热爱剪纸。
“纸有很多讲究,从宣纸到卡纸,不同硬度可以展现不同作品特色,颜色搭配又能展现各异风格。”有时为了买几张心仪的纸张,她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去采购也不觉得辛苦。即便因为久坐颈椎受损,一旦剪纸入迷,70岁的她还是会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
如今,赵玉凤家里到处摆满了剪纸作品,“已经没办法收拾了,一收拾反而找不到。”赵玉凤开起了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