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惊险人生
赵桂英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经由当地党支部介绍,她和追求进步的同村人一起在党旗下郑重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更迭变迁,老人已经忘记了很多细节,但1943年3月23日的入党日期,她仍然记忆犹新。
紧张的战争年代,能被发展成为共产党员是对个人信仰和忠诚的最高赞许。老人至今还记得,帮八路军制作方便装盛粮食的随身口袋、跟部队和村民拉手榴弹炸碉堡、用装满枣的篮子掩藏鸡毛信……回忆起往事,老人兴高采烈地说个不停,但她也说,那是最苦最惊险的人生体验。
像那时大多农村孩子一样,老人没有机会读书学习,直到村里开设扫盲班,赵桂英上到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手榴弹的使用也是那段时间学会的。“把拉环儿拴在小拇指上,再往外扔,一定要扔到三米外,否则会炸伤自己。”赵桂英一点一点比划着使用手榴弹的场景和动作。
建设年代全心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赵桂英跟随丈夫从山东来到了北京,进入六一制鞋厂工作。
“在工厂,师傅每年都是先进党员。”已经65岁的张建英逢年过节都会看望老人。张建英1971年进入制鞋厂,认赵桂英做师傅。虽然没过几年,师傅就到年龄退休了,但这几年师傅的为人和对工作的严谨执着深深影响了他。
作为工厂里的模范人物,赵桂英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全年必须全勤,制鞋合格率要达到99%以上。赵桂英曾经缠过小脚,每到冬天走路都十分吃力。为了上班不迟到,她四点多便起床,张建英天不亮就去等待,扶着小脚的赵桂英走一站地到木樨园,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车去工厂。当时上班时间是7点半,即便是下雪天,赵桂英和徒弟也从未迟到过。
赵桂英最初的工作是“机上鞋”,就是用类似大缝纫机的机器压模成型。后来,验收的同事有事请假,她顶上了;成品包装的人手不够,她来补位……慢慢地,她成了整个车间的全能手,每个流程都了如指掌。不久便做了管理工作,进行每个工序的技术指导。
赵桂英还是六一制鞋厂的雷锋代表。一位女工友丈夫生病住了院,家里有三个孩子年纪都小,照顾不过来。赵桂英得知后,每周休息都会去工友家帮忙照看孩子、做饭洗衣。后来工友丈夫去世,她去的次数就更多了,甚至工作日下班也会去帮忙。事情多的时候,要忙到晚上十一点,等到了家已经十二点,第二天还要准时上班。就这样,赵桂英帮工友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两年多时间。
“和蔼可亲,为人忠厚”是徒弟张建英对师傅为人的概括。他说,在工厂多年,赵桂英技术过硬、为人谦虚、待人和善,领导和学员都十分敬重她,从没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即便是做错了事,赵桂英也总是耐心讲解,而非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繁荣时代平和恪守
从六一制鞋厂退休后,赵桂英被所住的永外街道选任为西木樨园居民委员会书记,直到1996年跟二儿子搬家到和义街道。二儿子于瑞明说,从未见过母亲生气骂人。“跟基层老百姓打交道,会有很多琐碎的矛盾,但她解决完就忘,从来不放在心上。”
因为大儿子身体不好,家庭负担也偏重,分家后,二儿子于瑞明便承担起父母二老的照护。老人对孩子也足够放心,退休金、工资条全权交由孩子打理,到现在,于瑞明和妻子都已经退休在家,就住在老人隔壁,三餐饮食实时照护。“老人现在到了离不开人的阶段,我们哪儿都不能去。”于瑞明的妻子说。
赵桂英十分注重养生,之前每天早上都会在社区小公园打太极,还常常提醒街坊邻居少吃油炸食品。今年3月起,老人感觉腿脚不便,耳背跟人交流也有了困难,就再没下过楼。即便在家里,老人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则,让自己每天都十分充实——早晨7点准时打开戏曲频道,8点喝一杯牛奶,11点喝一杯白水,下午4点吃一个苹果;每顿饭都要来一小杯白酒,每天都要吃大白兔奶糖、喝秋梨膏,中午要在阳台上晒会儿太阳……
老人的房间也井井有条,擦不同房间的抹布挂在固定位置、水杯有序排列在柜子上、床单被子平整干净、陈列架电视柜一尘不染。于瑞明说,这些都是老人每天必须进行的打扫工作,而且每一样东西的摆放位置都要按照规定不许挪动。
战争年代勇敢激烈,建设年代自律互助,现如今平和安详,95岁的老党员赵桂英很少夸耀自己过去的功勋。戴上获得过的三枚纪念章,老人端坐在太师椅上,虽听不清大家在讨论些什么,但相机一亮,便露出一个灿烂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