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的付出有自己的动力:74年前,她作为一名革命后代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一出生就被托付给农村一户农家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养母悉心照料她平安长大,她感恩养母的爱与高尚,也感恩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进步与发展,让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新生活。成为志愿者是她的回馈方式。
被“老乡”养大的革命后代
1945年,一个女孩出生在革命根据地山西吕梁山区。小女孩的生父是老红军,生母是八路军,由于革命需要,两人所在部队紧急转移,没有条件照顾刚刚出生的婴儿。就这样,还没吃上生母一口奶的小女孩被送到养母怀里,度过了人生中的前15年……
这个女孩就是王利平,被托付的一家人,养母名叫白凤英,与她生母交好。由于养母没有生育,无法哺乳,就抱着王利平到别人家吃奶;王利平的衣物,也经常是这家给一件小儿衣服、那家资助一条被子,东拼西凑而来的。
王利平还记得,当地人喜欢吃一种炒面,是由高粱、玉米、小麦炒熟后磨成面,和小米稀粥拌着吃。养父母家装炒面的是两个瓷缸,一个是粮食炒面,留给她和奶奶吃;一个装着糠枣炒面,口感粗糙,连吞咽都很困难,是养父母自己吃。还有一户人家的老人特别疼爱她,经常塞给她几个热乎乎的土豆。所以儿时记忆里,炒面、土豆是无与伦比的美食。
两代人的童年已是天壤之别
吃得简陋,穿衣更是如此。童年王利平身上的衣服总是补丁加补丁,入校念书后,她因为表现优秀被选为少先队员,家中却买不起红领巾。每每回忆往事,王利平都忍不住感叹,生活变化太大了。
改变最大的还是住房。小时候,王利平和养父母住的是窑洞,睡的是土炕。“这在当年已经是非常好的住宿条件了。”王利平说,养父母最早是雇农,此前一家人住在地主家的柴房里,没有自己的房子。后来拥有了属于自家的窑洞,已经是非常大的幸福和满足。
长大后,王利平进入航天系统从事医疗工作,陆续搬了8次家,房子越住越宽敞。一开始是9平方米,后来搬进20平方米的套房和别家合住,她记得当年一个厨房要安置三家煤炉,做饭也要摩肩接踵。到1976年,她终于有了自己独门独户的房子——一套没有暖气的平房。在2004年,一家人住进了现在的屋子,140平方米窗明几净的新楼房,这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我有时都会对孙女说,奶奶小时候可不是这样。两代人的童年,已经是天壤之别。”她说。
退休后成为社区首批志愿者
童年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母、邻里乡亲的关爱下长大,长大后搭上祖国发展的“顺风车”事业有成生活美满,如今过上了衣食无忧的老年生活,这些都让王利平心怀感激。
2000年,从医疗岗位和航天卫校三分校校长的岗位上退休,王利平便向社区毛遂自荐,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之路。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居民传授保健知识;还帮助社区做墙报、党建专栏……到了2006年,她和社区沟通,申请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面对面地向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你能坚持吗?”在申请桌椅时,社区向她提出了唯一的疑问。此前,社区曾开展过类似活动,但都没有坚持下去。王利平很坚定地点了点头。之后,社区干脆把大办公室让给了她。现如今,每周三上午9点到11点,是王利平的固定“上班日”,她给居民们测量血压、进行保健指导、开展心理咨询,一干就是13年。
一开始是单打独斗。慢慢地,身边邻居也自发加入,变成了一支18人的队伍。有的老人承担起了理发的工作,有的医务工作者开始为居民义诊……随着成员增多,这支队伍定下了自己的规矩:定时间、定地点、定项目、定志愿者、定目标。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三,他们都集合起来,为居民开展多类型的服务。
这支服务团队于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王利平本人也多次获奖,曾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首都巾帼志愿者之星”“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北京市身边好人”等。
■航天家庭:老两口为事业奉献一生
王利平和老伴张佐成都是“航天人”。在这个典型的航天家庭中,两个人将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王利平是解放军312医院内科护士,加班加点是常事,只要突然来了需要抢救的病人,哪怕已经更衣下班,也要立即回到工作岗位上。张佐成更忙,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他,参加过多项重量级导弹研发工作。
也是因为工作太忙,本来可以要两个孩子的他们只要了一个。对于唯一的孩子,两人充满了歉疚。王利平说,当时家里的老人由于工作与身体原因,没法帮忙带孩子,所以孩子脖子上总挂着一把钥匙,放学后没人接送就自己回家。有时孩子生了病,她和丈夫也顾不上,因此落下了一些病根。回忆起孩子幼年时的经历,王利平仍然会叹气:“我们俩都是工作第一,只能委屈孩子了,挺对不起他的。”
忙忙碌碌了大半辈子,步入“金婚”的老两口早已有了完美的默契。去王利平家采访,张佐成会体贴地从书房里拿出王利平写的书分给来访者。说起张佐成,王利平的言语里也隐藏着欣赏和自豪。
老两口还有一大共同点——都是单位里的“笔杆子”,家中最多的物件就是书。王利平情感细腻,多写一些抒发情感的散文、诗歌,已经出版过好几册。张佐成是科技工作者,理性、逻辑缜密、记忆力过人,现在,他正忙着撰写有关中国飞航导弹发展史的文章。
马瑾倩 戴轩/文 杨东/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和义街道办事处、云岗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为祖国七十华诞献礼 “我与祖国的故事”线索征集
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七十年来,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你是白发回首,还是青葱年华,忆及与祖国共同走过的岁月,心中是否已经勾勒出一幅幅真挚缤纷的画面?
9月起,《丰台报》将推出“我与祖国的故事”,通过讲述身边的动人故事,展现丰台人追求幸福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如果你是共和国同龄人,或与祖国有着特殊的经历,都欢迎给我们提供线索,我们将把你的故事见诸报端,让更多人分享你的幸福和快乐。
线索征集邮箱:ftbfk777@126.com,期待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