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红城”里的“网红人儿”
宛平城地区新闻发声人用实际行动讲述宛平故事,并带动成立一批志愿组织
郑福来在卢沟桥头向游客解说卢沟桥的历史。
  这一座城,没有霓虹夜景,没有美食小吃,却因它的厚重与肃穆成为来京人士的“必打卡之地”。

  这一群人,他们没有令人艳羡的身姿面庞,也没有令人惊叹的超凡技艺,却因默默无闻的坚守被网友纷纷点赞。

  这座城,便是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宛平城;这群人,是六十余载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历史的郑福来、是日日坚持录制红歌的“院儿长”张耀、是“首都的士雷锋车队”队长王凤进、是几十年如一日孝老敬亲的好媳妇黄继利,更是以他们为代表,传播宛平城正能量、持续为地区“发声”的新闻发声人。

  将抗战历史恒昭来者的“守护人”

  姓名:郑福来 

  年龄:89岁

  宛平城地区新闻发声人

  发声:宛平城、卢沟桥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的历史必须向年轻人讲出来,一个民族不清楚自己的历史就没根、没魂。

  身经了屈辱,心系着国家,念中华民族永固福基,六秩峥嵘酬梦想。

  行跨过桥梁,言化为纽带,将抗战精神恒昭来者,千般嘱咐爱和平。

  他是郑福来,六十余载行走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历史的“时代楷模”。他曾听过1937年卢沟桥上隆隆的枪炮声,他曾见到过1948年宛平解放时最先来到的八路军侦察员,他于1952年春天被任命为第一任卢沟桥镇镇长,他在北京市丰台区工作了47年,走遍了丰台的大小地方……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郑福来见证了卢沟桥的历史、见证了宛平城的变化、见证了丰台区的变化。

  如今,这位“红”遍全国的郑爷爷是宛平城的新闻发声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我要把这段历史讲给每个中国人听,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活着就要坚守我的‘阵地’。”也是因为这份坚守,89岁的他不仅坚持为游人讲历史、宣传宛平城文化,还影响一批人参与到义务讲解卢沟桥历史的队伍中来——张耀、王凤进、张妍……

  宛平城地区宛平城社区副书记陈海津介绍,在郑福来的影响下, “卢沟桥文物保护队”“郑福来服务队”等志愿组织相继成立,为保护卢沟桥、传承卢沟桥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乃至整个宛平城地区居民的历史感、责任感也越来越强了。

  故事

  张  耀

  坚定传承红色文化的“红歌迷”

  姓名:张耀 

  年龄:72岁

  宛平城地区新闻发声人

  发声:代代相传的红歌中有着红色文化,宛平城传承的精神里蕴含着爱国情怀,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这种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和“师父” 郑福来一样,张耀也是宛平城的“名人”;但又和“师父”不同,除了讲述卢沟桥的故事,张耀为宛平城“发声”的方式还有唱红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酷爱红歌的张耀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录制红歌。与时俱进的他不仅利用自家设备录制红歌,还在QQ群、微信群里唱红歌,甚至时髦地玩起了抖音,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之所以痴迷红歌,除了因为喜欢音乐,还与张耀的自身经历有关。他在卢沟桥边长大,从小听叔叔伯伯讲卢沟桥的故事,对于卢沟桥和宛平城,他有一种别样的情结。他还记得在卢沟桥一小当老师时,举校合唱《卢沟谣》的那种震撼至今难忘,也让他瞬间想起了童年听到的许多故事。退休之后,孙子为他买来电脑,并教他如何用电脑录制歌曲,此后他便在唱红歌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我觉得唱红歌是对宛平城精神的一种宣传,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播,其中蕴含着我们中国的红色文化。”成为社区新闻发声人后,张耀将从叔叔伯伯那里听来的故事讲给居民听、讲给游人听,并通过唱红歌的方式表达着对宛平城的情感,他还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合唱团,主动提供设备。

  他的这股热情劲儿也深深感染着社区居民。他所在的社区,居民们伴着红歌跳广场舞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社区组织起了红歌演唱。还有社区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抗战烽火》,大家牺牲个人时间努力排练;为了更好地展现当年卢沟桥抗战的历史,大家对道具细细考究,市场上买不到的大家就调动人力物力自行制作……

  “我唱红歌,不仅仅是因为喜欢,更是因为红歌所歌颂的东西本就值得歌颂,通过唱红歌可以受到教育。”张耀说,今后他还会继续用红歌为宛平城“发声”,为大家讲述卢沟桥背后的故事。

  故事

  王凤进

  坚守担当努力奋斗的

  “的士英雄”

  姓名:王凤进

  年龄:61岁

  宛平城地区新闻发声人

  发声:宛平城地区的传统有着很好的传承,这种传统就是所有宛平人身上的那种担当、责任和为美好生活不断努力奋斗的精气神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十大“的士英雄”……从事出租车行业24年来,北京银山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王凤进取得了诸多荣誉。然而如今,王凤进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真正的“网红”。“别人说我现在是‘网红’了,我却觉得自己还不够红。我希望自己能更红才好,那样我就能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更大程度地彰显社会正气。”

  在她的倡导下,2007年12月29日,银山出租汽车公司创建了“首都的士雷锋车队”;2010年8月,她在报纸上看到残疾人打车难的报道,身为“首都雷锋车队”的队长,她联系到记者,并代表车队做出承诺:有肢体障碍或其他行动不便的市民如有打车需要,可随时通过拨打她的电话,或在首都的士雷锋车队官方网站留言预约出租车;她还在车上自制一个“爱心油桶”,每接送一次乘客,就放一元钱,装满后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帮助别人,也被别人帮助。王凤进坦言,一路走来收获了很多温暖,尤其是宛平城地区办事处为雷锋车队与需要帮助的群众建立联系、设置“文明引导员”岗位、为车队司机开办帮助盲人的知识培训班……这些热心而专业的帮助,让车队能够更加精准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多年来,王凤进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她认为,自己对于公益的坚守,和“师父”郑福来几十年如一日地讲解卢沟桥历史、宛平城地区的孩子从小去卢沟桥上擦石狮一样,都是宛平人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如今,成为新闻发声人的她开始思考如何将宛平城的精神传承下去,她正在与宛平城地区办事处工作人员筹划 “社区公益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故事

  黄继利

  家庭和谐孝老敬亲的“家风传承人”

  姓名:黄继利

  年龄:52岁

  宛平城地区新闻发声人

  发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希望宛平城地区的家家户户都能和谐互爱,让我们这个地区变得更加和谐。

  相比郑福来、张耀、王凤进等人,身为新闻发声人的黄继利总说自己并无特别之处。但她的名字在宛平城城南第二社区几乎人人知晓。且不说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2018年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单是孝老敬亲、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就不知羡煞多少旁人。

  黄继利一家三代同堂,公公婆婆身体不好,她便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两位老人。“大概是我与老人沟通得比较好,比起他们的儿子,老人似乎更加信任我这个媳妇。”黄继利说,爱人给婆婆送药时婆婆总是不吃,但她配好的药婆婆每次都会吃。邻居们看在眼里,一直以为黄继利是老人的女儿,直到有次得知她竟然是媳妇,让大家大吃了一惊。

  “很多人说家庭不和谐难解决,我觉得就是沟通不到位。”黄继利在社区负责民事调解工作,她经常用自己的故事感染身边人,也竭力在调解工作中将良好家风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公公婆婆是真心对我好,他们那种与人为善的精神我耳濡目染了几十年,如今我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传承。”

  成为社区新闻发声人后,黄继利感受到了另一种责任——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促进孝老敬亲、家庭和谐。“家庭和谐只是第一步,但只有家庭和谐才能促进社区和谐、地区和谐乃至社会和谐。”

  ■ 规划

  继续在基层寻找“发声人”、树立“发声人”

  从89岁到52岁,以郑福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发声人对历史的坚守、对文化的自信、对担当的坚持、对家风的传承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他们身后,一批年轻的新闻发声人正在茁壮成长。

  “总的来说,我们地区的新闻发声人都十分富有激情。”说这句话时,宛平城地区党群工作办公室科长张丽洁一脸的骄傲。

  她的这份骄傲并非没有缘由,自从有了新闻发声人,张丽洁感觉工作明显有所变化:工作容易推进了,效率和效果都提高了,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和谐。她和同事们将这些变化归结于新闻发声人带来的三大利好:“一方面,通过赋予居民‘新闻发声人’身份的方式,我们开展工作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更受大家欢迎。另一方面,‘新闻发声人’来源于群众,他们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达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再有,这种工作形式让我们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因为这些‘发声人’本就是群众中的名人、熟人,他们的话有时更具说服力。”

  张丽洁始终认为,这些新闻发声人做的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每个人都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彰显着热爱宛平、热爱地区、热爱国家的情怀。“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正能量,值得全社会学习。”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积极影响,如今宛平城地区每一位居民都以自己是一个宛平人为傲,都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儿。

  新闻发声人带来的变化是喜人的,那么如何用好这支队伍,宛平城地区办事处有自己的计划。张丽洁说,办事处将继续在基层寻找“发声人”、树立“发声人”,激发大家参与地区和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座谈交流,提高新闻发声人的“发声”水平,并尽可能多地举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发声”能力。“我们打算在现有新闻发声人的基础上,继续逐批发展更多的新闻发声人,让更多人为地区和社区‘代言’。我们也将继承过去优良经验,组织长期、长效的志愿服务、实地教育等活动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工作方向,让我们地区的居民更广泛地参与进来。”

  王珊/文  郑新洽/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宛平城地区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丰台·民生
   第06版:丰台·光影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丰台·深度
“网红城”里的“网红人儿”
丰台报丰台·社区07“网红城”里的“网红人儿” 2019-11-22 2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