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原梓峰)近日,记者走访了丰台区多家养老院以及妇儿医院,在生活当中人们常说,他们是守护生命两端的使者,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对老人和新生儿的照顾都是全天候的,记者实地探访他们是如何在京在岗过年。
编排冬奥健康操,全员留京过年
记者来到北京市康助养老院,在这里,几十位老人在心理康复师郑小娟的引导下一起挥舞手臂,跟着冬奥歌曲《一起向未来》的节奏舞动起来,锻炼老人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在音乐的带动下,老人们挥舞着双手,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摇动,嘴上还哼唱着《一起向未来》的节奏,尽管歌词记得不是很准确,但上扬的嘴角显得格外开心。
2016年来自吉林的郑小娟来到康助养老院,上下午带领老人开展互动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没有回家了。“我和家里人都打招呼了,因为行业性质和疫情变化今年不打算回家了,我爸很支持我,说咱们视频就可以啦,见面了就如同回家过年了。”郑小娟告诉记者。“每当过年的时候,老人们也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其疫情之下,亲属会见也不那么方便,就需要更多的文化活动来缓解不能和亲属见面的焦虑情绪。”郑小娟补充道。
据了解,康助养老院共有员工70多人,响应留京过年的号召,今年全员留京过年。“因为担心疫情扩散,再加上老人需要24小时照顾,我们一线员工都支持院里的决定,在京在岗过年。为我们国家全民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康助养老院院长张春芳告诉记者。
携手写下福字,相互送出祝福
随后,记者又来到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在二层的活动室里,工作人员将红纸铺满桌面,老人们摆好了笔和墨,手把手和老人们一起写下“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起向未来”等祝福语。据了解,年前写福字,相互送祝福已经成了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春节前夕,大家都会坐在一起用毛笔写下福字相互赠送以表达祝福。
来自辽宁大连的邹世伍是老人们的“开心果”,性格外向的他每天都嘻嘻哈哈地和老人们逗闷子。“我在这里工作了5年,感觉每天和老人在一起是一种爱心的奉献,特别有意义,让我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今年赶上了冬奥和疫情,我更应该陪伴在他们身边,因为这里更多的人需要我。家里完全支持我的做法,也希望我能留在工作岗位上,等疫情好些了再回去也不迟。”邹世伍说。
“每年大年初一我们都会给员工发红包,以此表示对敬老事业的支持,而且大年夜准备了一个特别大的桌子,准备做一桌热热闹闹的菜和祖国一起庆祝冬奥的来临。”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每人一封感谢信,送到工作岗位上
在北京嘉禾妇儿医院,有另外一群医生护士在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在工作之余,院长丁晓萍手中拿着一摞粉纸,上面打印着“感谢留京过年坚守岗位的嘉人们!”的感谢信,她走到每位留京过年的医务人员的工作岗位上,将感谢信递到他们手中,代表院方向留京过年的医务工作者表示敬意。
“过去的一年确实不容易,在信中我回忆了大家经过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份感谢信,更是大家的功勋簿,也是接下来工作的奠基石。这个春节对我们来说也是格外的重要,疫情加冬奥的双重压力,也是我们的动力。”丁晓萍告诉记者。
来自山东的产科护士长孙敏手中拿着感谢信仔细地阅读着,“我从事医务工作将近40年了,不回家过年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今年格外特殊,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在岗在京过年,毕竟冬季奥运会的举办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身也是一种支持。”孙敏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守护生命两端的使者们发现,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事医护及照料的人员几乎都是24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这也就意味着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聚少离多,但是他们心中的被需要感和社会责任感格外明显,这个春节他们大多选择留京在岗过年,也是成为了一种责任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