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双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
——记丰台老兵风采

  陈荣超 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之光

  陈荣超,男,1932年12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1956年7月入党,1988年7月退休,移交安置在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三军休所,退休前是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退休后,他情注希望工程,关注下一代成长,省吃俭用,坚持捐资助学,传承红色基因,累计捐资110余万元,在四川、内蒙古建立了2所希望学校,为老区、山区、灾区的35所学校捐建爱心书屋,先后资助4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先后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入选“2009年度中国好人”,荣获“2013北京榜样”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6年荣获“北京十大军休榜样”荣誉称号,2019年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离岗不离党,心系祖国教育事业

  陈荣超参军73年,入党66年,他和老伴杨玉仙始终不忘“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什么”的初心。当初国家规定建一所希望学校个人需捐款20万元,这对月工资仅数百元的工薪阶层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们参加工作40年的全部储蓄还不足一半,但他们建学校的决心坚定不移,又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到1999年即将凑够20万元时,陈荣超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报病危,他对老伴交待:“我走后,遗产捐献希望工程、遗体捐献医学研究,这是我向组织交的最后一笔党费。”后来,经过解放军白衣战士奋力抢救、精心治疗,两个多月后,陈荣超病愈出院。2000年2月,他们终于在四川老区芦山县龙门乡捐建了第一所希望学校。数年后又在内蒙古兴安盟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学校。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解决了贫困地区学校的校园建设问题。但是有的学校,学生的课外读物短缺,他们又将主要目标放在捐建爱心书屋上。十几年来,先后在陕甘宁、云贵川、江西、内蒙古等老少边穷灾区,为35所学校捐建了晨阳爱心书屋。

  “我们捐建希望学校、爱心书屋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山区孩子成人成才。”这些年来,陈荣超夫妇每年都要到已捐建书屋的部分学校回访,看望师生,同校领导共同研究学校的发展建设等事宜,并以自己参加革命60多年的深切体会,精心编写了“颂党恩 跟党走 党在我心中”“陆战之王 中国坦克”等图文并茂的PPT讲稿,和师生互动,进行爱国、爱党、爱军的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的心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2008年5月12日下午,陈荣超夫妇正在雅安市荥经县荥河小学商讨捐建书屋事宜,突然特大地震来临,陈荣超夫妇同教师们飞奔各个教室,以最快速度组织孩子们撤离到操场,由于处置有力,全校4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当天,单位同事和家人都打电话催促他们火速回京,但陈荣超夫妇坚持要留在余震不断的成都和学校师生一起抗震救灾,给灾区孩子和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退休不褪色,开启人生二次“创业”

  曾经,陈荣超和老伴作为军人,在部队度过了一段永生难忘的军旅生涯。如今,他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体弱多病,但为了人民、为了山区孩子,落实传承红色基因的庄严使命,他们开启了二次“创业”,在2018年制订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计划,决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为9个学校捐建书屋,回访14所已建“晨阳爱心书屋”的学校,奖励优秀师生,以自己参军、入党60多年的切身体会和师生交流互动。在落实计划的第一年,他们先后在康巴地区、凉山地区和雅安市为4所学校捐建书屋,共捐赠图书11000多册。回访了前几年已捐建书屋的6所学校,奖励优秀学生、读书之星、书香家庭、模范家长等共计192名,他们亲自设计定制了人造水晶奖牌192枚,选购奖品图书1152册,颁发给受奖人员,希望他们能在学生和家长中发挥模范带头的表率作用。他们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报党和人民,传承红色基因”。

  张宝银 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

  “他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社保团队,打造一支“若有战,召必回”的退役军人团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服务退役军人,一直在路上。”

  2005年,张宝银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从此便与社保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16年。多年来,张宝银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将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创业为己任,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坚持文明用语和换位思考,创新工作思路,用自己的真心、诚心、热心认真接待前来办事的每一位群众。

  从2008至2012年,张宝银负责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此期间,他能够把政策学精学透,切实提升自己的创业指导水平,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项创业活动和培训会,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和支持辖区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使创业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5年来,他先后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1万元,扶持10名失业人员创业,带动55名失业人员就业。八一厂社区居民刘亚明,原来是一名军转干部,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成了一名失业人员,心理落差很大,档案一直存放在街道,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宝银主动联系了刘亚明,对其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职业指导,帮助他按时申请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补助,为其开辟灵活就业绿色通道,及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2008年,张宝银负责信息报道工作,他从零基础做起,参加各种信息培训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做到连续10年超额完成就业工作信息,撰写信息300篇,多篇信息曾被《丰台政务》《丰台报》《北京劳动就业报》采纳刊登。

  2018年10月,张宝银成为了卢沟桥街道(现六里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业务副站长,他始终坚持“我曾经是您的战友,竭诚为您服务”的服务理念,对退役军人和家属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为他们就业创业打牢坚实基础。三年多以来,帮助12名军嫂走上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鼓励3名退伍战士考上了社区工作者。

  多年来,张宝银总结了16字化解窗口矛盾的方法,“认真倾听、换位思考、掌握政策、上下协调”,这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也非常有效,帮助处理了多起窗口矛盾、群众投诉和其他疑难问题。他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社保团队,打造一支“若有战,召必回”的退役军人团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服务退役军人,一直在路上。

  刘汉杰 八旬离休干部捐资助学20多年

  “作为一名战争年代走过的革命军人,一名有着7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选择了勤俭持家、艰苦朴素,投身到捐资助学、回馈社会的慈善之路中,用光和热照亮温暖了他人。”

  刘汉杰,原名王玉臣,1932年出生,1942年任抗日地下交通员。1944年被党组织送到延安学习,1947年4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交通员、学员、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协理员、上海市大飞机(40多人)研究设计队队长等职,1988年从空军离休,2002年移交丰台区第十九军休所。2001年和2003年,刘汉杰被丰台区南苑街道办事处评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03年初被丰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丰台区第四届五好文明家庭、绿色家庭。他和老伴儿姚玉芝2014年被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评为2012至2014年捐资助学先进个人。2005、2006年被北京市和丰台区评为建康老人,2019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202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

  离休后,他积极开展“送温暖扶贫”活动,从1994年迄今在助学、扶贫、救灾、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共计捐款21万余元、衣物700余件、书300余本、手表1块。1994年5月,刘汉杰与房山区教育局联系,资助了霞云岭乡上石堡小学五年级学生陈红霞,四年中赞助她家2850元、衣物55件。1994年8月又资助了陕西省安塞县白坪村延安保小四年级学生刘小军,至1999年7月初中毕业参加工作,五年中共寄钱800多元、衣服22件,为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还寄去辅导材料18本。

  1996年6月,看到北京电视台播放的“拨亮的烛光”节目中提到:河北省山区、老解放区十几名老师,他们工作努力出色,但报酬很低,每月100多元,还不能按时发放。了解了河北省满城县刘家台乡长角台的臧永彬和河北省阜平县大台乡京台小学杨二周两位老师的情况后,刘汉杰从当年开始至2010年一直资助两位老师和他们的家庭,累计捐款8630元、衣物118件,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2015年2月9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小伙伴为山里娃送“福包”》一文,讲述了北京群众为地处山区的河北省唐县牛眼沟白求恩希望小学送“福包”的事情。刘汉杰了解之后,立即电汇捐赠了1万元。2016年,当得知学校冬季取暖困难,刘汉杰又资助1万元。

  此外,刘汉杰还积极参加植树绿化等活动,2001年到2008年,他参加内蒙古多伦绿化治沙,累计种树32亩。同时,从2003年春季,刘汉杰经常参加《长寿》俱乐部组织的北京山区植树活动,购置了许多树苗。

  2015-2016年,刘汉杰先后给家乡寄去6.5万元、书籍200本,改善村医务室的医疗条件和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活动水平。

  作为一个年至耄耋的离休干部,刘汉杰本来可以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作为一名战争年代走过的革命军人,一名有着7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选择了勤俭持家、艰苦朴素,投身到捐资助学、回馈社会的慈善之路中,用光和热照亮温暖了他人。

  陈涛 带领果园百姓

  共同致富的“兵支书”

  “在陈涛的带领下,村党委赴贫困地区走访、资助总行程达2万多公里,为社会捐助款物累计达3000余万元。”

  在大红门地区,有这样一位“兵支书”,不管是村民百姓,还是干部职工,人人提起来都要竖大拇指,无不夸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他就是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街道果园村党委书记陈涛,曾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村官”“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十佳创业先锋”、丰台区“不忘初心、担当有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992年,年仅23岁的陈涛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诸多在当时看来更为稳定也更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机会,怀着一腔热血,立志为家乡奉献终身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果园村,当上了一名“兵支书”,扎根农村基层,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一干就是30年。

  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他始终牢记军人本色,换装不换心,怀着对农村集体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带领全体村民、干职员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投资发展策略,实现了果园村的可持续发展,果园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同时,他也重视退役军人培养和管理工作。对部队转业回村的村民,主动给他们压担子、压责任,安排到关键岗位培养锻炼,充分挖掘这部分群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他们茁壮成长。

  对于老百姓的事,他更是事必躬亲,时刻想着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在果园村范围内建立了困难群众、职工摸排上报制度,致力于信息畅通,建立困难人员及家庭帮扶档案,并积极筹备鑫福海爱心基金,确保辖区百姓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此外,在做好果园村职工帮扶工作的同时,陈涛还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在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来袭之后,他带领职工和商户积极捐款、捐物,折合现金2000多万元;在四川捐建两所博爱小学,在海南资助40名失学儿童直到他们大学毕业,资助孤儿数量达到70名。不仅如此,陈涛还经常自掏腰包,帮扶捐助困难人员,2005年至今,他每年定期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多年前,陈涛与南苑街道劳模高景田结成帮扶对子,每年资助高景田的孙子高源1.6万元,直到完成学业,如今高源已研究生毕业。这样的事迹,陈涛还做了很多很多,他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多做一件善事,我们和后代就多一份福报”。多年来,在陈涛的带领下,村党委赴贫困地区走访、资助总行程达2万多公里,为社会捐助款物累计达3000余万元。

  丰台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
   第03版:双拥
   第04版:专版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
丰台报双拥03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 2022-08-02 2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