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台这片沃土,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在不同的领域开拓创新、默默耕耘,用自己独特的妙笔刻画出一朵朵艳丽的奇葩,助推着“妙笔生花看丰台”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生动实践。本期起,《丰台时报》开设“大咖在丰台”专栏,将与各行各业的大咖进行约会,谈创业,谈感受,谈发展,展现大咖魅力,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他是一名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是在他的手中诞生。发展航天,火箭先行。他作为一名普通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用勤勤恳恳的工作,助推了我国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他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员工、全国劳动模范、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第一人、曾被评为“丰台达人”的高凤林。
实力书写“撼天记”
航天事业注定与高难度相伴。上世纪90年代,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大家都急得团团转。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缺氧成为致命杀手。在这危急时刻,他主动要求钻炉抢险。在漆黑一片的炉腔里,高凤林打着手电筒,忍着闷热和缺氧的窒息感,一点一点焊着……就这样,他三进三出,终于成功焊好了炉丝,真空炉又恢复了运转。
2007年9月,就在长五型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时间不等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为了安全,现场只留下高凤林和助手在狭小的操作台上。操作台10米外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底下是几十米的山涧,十分危险。相比环境的险恶,更困难的是,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非常狭小,高凤林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终于在夜晚来临前成功排除了故障。在高凤林的职业生涯中,还碰到过许多“疑难杂症”,但他总能“妙手回春”,创造奇迹。
进入2010年以来,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进入新的阶段。根据研制需要,产品要在模拟使用状态下的试车中接受考验。为此,长征五号发动机的推力室需要加装稳定装置。但是装置的固定是一大难题。如果采用焊接的方法,焊接部位位于头部喷出火焰的地方,接头根本经受不住火焰的冲刷。面对这一难题,国外普遍采用的是粘接技术,而且这项粘接技术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必须完全依靠自主创新来解决。时间紧迫,高凤林大胆地提出了采用低熔点氩弧钎焊的方法进行连接。接下来,如何避开冲刷的区间是解决的关键。经过与设计人员讨论,高凤林计算出了冲刷的温度区间,确定施焊的位置,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了推力室头部研制的难题,试车考核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这一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开辟新路,为加快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生无憾望苍穹
多年来,高凤林不仅投身于生产,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向社会普及航天知识,传播正能量。2015年,高凤林参加“幸福东高地 多彩航天人”第二届群众文化节——东高地街道发现丰台之美·幸福社区·达人秀活动,并获得“创意达人”称号。平时,高凤林还经常应邀为小学生讲公益课,给孩子们普及航天知识;陪同小朋友到航天博物馆和生产现场近距离感受航天,圆孩子们的“航天梦”;周末时走进大学课堂,给大学生讲解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虽然参与这些社会活动让高凤林的生活更加忙碌了,但他觉得这很有意义,他说:“激发孩子对航天的兴趣,让青年人向往和投身航天,是值得不休息也要做的事。”
高凤林长期扎根一线,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一直不曾停止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向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发起探究。正是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使得他能够提前发现许多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困难并将其排解掉。不仅如此,高凤林还要求自己:“不仅会干,还要能写出来指导别人干。”高凤林发现,书本里对于有些知识点虽有提及,但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例如,书中只说明了不锈钢在一般条件下很容易焊接,但没有说明,当焊接环境变成零下40℃,或者材料厚度、刚性比较大的时候,其产生裂纹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在实际焊接中,必须从结构、应用、环境的角度对某一材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而不能割裂地看待问题。于是,高凤林开始写书,根据30多年以来在实际生产中获取的经验,充实焊接技术和理论,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辐射带动更多的航天技能人员。
高凤林攻克难关200多项,著有论文30多篇,获得过多项国家级荣誉。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培育出多名优秀的航天技能人才,将自己的能量扩散到最大。现在,高凤林16人的班组里,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2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文化墙上,镶有这样一句话:事业为天,技能是地。因为高凤林坚信,人不能没有追求,只有当人生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同步时,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42年来,高凤林“熔”至爱于钢花,焊枪是他手臂的延展。一次次潇洒的亮剑,重新定义焊接的概念;当事业与祖国牢牢相连,生命就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林瑶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