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街道
首威社区
朱伟汉
即使戴着口罩,
也要让百姓
感受到热情和温暖
本报讯(记者 林瑶)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这里到处都活跃着年轻人奉献的身影,到处都能看到青春的力量和担当。
身高八尺,20出头,朱伟汉是太平桥街道首威社区最年轻的小伙子。疫情防控期间,他的身影频频穿梭于社区核酸检测一线:搬运物资、维持秩序、扫码预约、解答疑惑……“我是这里最年轻的工作人员,当然要多干一点儿,即使戴着口罩和面罩,也要让百姓感觉到我们的热情和温暖。”
已至深秋,早上室外气温很低,有些排队等待核酸检测久了的居民冷得直跺脚。见此,朱伟汉开始发动大家一起做热身操。不一会儿,朱伟汉的身边多了一群穿着红马甲的阿姨。记者获悉,她们都是社区志愿者,是朱伟汉在工作中结交的“好朋友”,阿姨们全员出动,协助维持秩序。“我们都是一个小区的,疫情防控光靠政府努力是不够的,我们作为社区居民也要主动参与进来!”丁杰阿姨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朱伟汉手里攥着一摞小纸条,正分发给年纪偏大的居民:“阿姨您好,我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制作的疫情防控暖心卡,里面有一些注意事项,还有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有什么问题您随时都可以打电话找我,一定要注意防护呀。”
虽然是20出头的“90后”,但朱伟汉和小区的老人们沟通起来丝毫没有代沟,除了带领排队等待的叔叔阿姨一起运动热身,在看到年龄偏大的爷爷奶奶,他还会主动与其他居民协调沟通,让他们优先。“在基层的防疫一线确实很累,但只要能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做些实在事,心里就踏实。”朱伟汉说:“都说社区的工作千头万绪,作为社区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我想把青年人的热情带到工作中来,疫情当前,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缺席’。”
马家堡街道玉安园社区
社区“五老”
我们虽然退休了,
可我们的心没老
本报讯(通讯员 李冉)11月2日,家住马家堡街道玉安园5号楼的武锡乾收到一条微信:老哥哥,今儿我去医院检查身体,您替我上个班儿吧。武大爷赶忙一边穿外套一边往门口走,来到了自己的“岗位”:“出入扫码,自觉戴好口罩啊。”
今年72岁的武大爷已经退休很多年了,是什么工作让他这么上心与牵挂呢?“我这工作没有电脑没有办公桌,但是我有四个好‘同事’。”原来,武大爷提到的四位“同事”分别是70岁的刘忠、69岁的曹建国、64岁的李思亮和52岁的郝朝,都是住在一起很久的老邻居,这五位老人在玉安园社区义务服务已经五个年头了,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又自愿成了小区门岗值守员。红袖标一戴显得人特别精神,来往进出的居民不少,大爷们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扫码测温一点不嫌累。
居民都表示,明明住的是楼房,却让大家找回了当年住胡同大院的感觉,见面打招呼,互相帮个忙都是常事。二单元的邻居赵叔叔说:“我们经常开玩笑地称他们为社区‘五老’,必须得给点赞!”
他们经常一大早就下楼帮着社区工作者搭建防疫帐篷,还向年轻人学习如何在北京健康宝上进行预约和查询,然后立马手把手地教排队的居民,这样一来,检测的效率就特别高。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社区书记多次劝他们回家休息,可是他们却推托说:“我们年纪大了,觉少,你们这小姑娘应该多回家歇歇。”
不仅如此,院儿里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的争吵或是邻居之间有点小误会,这几位大爷都会出面帮着调解化解。“我这人退休了,可是我的心没老。”武大爷说:“我们这余热还挺热乎,再坚持个十年都没问题!”这话引得一旁的大爷和邻居哈哈大笑,笑声传遍了整个小院儿。
新村街道怡海花园社区
张富贞
越是困难
就越需要有人站出来
本报讯(通讯员 孔德鹏)张富贞今年58岁,家住新村街道怡海花园社区恒泰园15号楼,是北京客车装配四厂的一名退休人员。退休后她一刻也闲不住,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社区服务中,光荣成为社区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乐于奉献,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力支持社区的各项工作,冲在防疫一线,不顾寒暑,全心全意协助社区工作者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精神”。
2022年年初,在与疫情抗击的21天里,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形势非常严峻。在封、管控区人手告急的情况下,社区志愿者张富贞挺身而出,主动组织社区的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自发为封控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她与大家不分昼夜,坚守在社区网格防疫卡点站岗;不辞辛苦、肩扛手提,一趟趟为封、管控区居家观察人员送去生活物资;不惧危险,变身“大白”入户协助医护人员核酸采样;她还利用在天坛医院当志愿者的经验,急他人之所急,多方筹措,替老人跑腿开药。
2022年4月份开始,北京疫情又起,为尽早阻断疫情的社会面传播,从4月26日起,社区开始连续进行区域核酸检测。张富贞又是第一个到居委会报名,主动请缨来到“疫”线,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核酸检测工作中来,大家都笑着称她是“在岗不在编的好志愿者”。
随着复工、复学的推进,怡海花园社区是一个大型社区,再加上内有幼儿园、学校、商铺,小区卡口的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加大,值守压力也显著增加。张富贞迎难而上,白天做完核酸检测后,傍晚又到负责卡口值守。在张富贞看来,所有辛劳的付出都是为了社区这个大家庭,“越是困难就越需要有人站出来,我不觉得累,就想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守好我们的家门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面对疫情,张富贞作为一名普通的居民,却全力以赴冲锋在前,在一个又一个日夜里,坚守在抗疫一线,与社区工作者并肩战斗。她的一言一行感动着周围的人们,让大家意识到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从她的身上大家看到了文明社区的楷模,也看到了和谐家园的美丽。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形成了邻里互帮互助的良好社区氛围,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花乡街道银地社区
付雪颖
居民的支持是
我们抗疫道路上最温暖的一束光
本报讯(记者 李娜)11月2日下午3点,刚刚给一户居家隔离的居民贴完门磁的付雪颖终于能够抽出时间和记者聊一聊她在社区疫情防控中的体会。“大数据流调排查、贴门磁、解答来访群众疑问、给居民解弹窗、安排上门核酸,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去落实,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付雪颖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赶上大数据流调多的时候,中午饭经常就着大数据一起吃。”
付雪颖是丰台区花乡街道银地社区居委会的副主任,这个居委会负责银地家园小区的A区和B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大型社区,有居民3017户,但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只有10名,另有3名协管员。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居委会主要是给居民做好日常服务保障,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十来个人还能周转开,赶上近几年出现了新冠疫情,该社区距离新发地市场较近,大数据流调排查、居民弹窗等情况经常是一窝蜂似地涌向这个社区。
“因为同事里面有年纪大的,有电脑操作不熟练的,大家就根据工作内容进行了一定分工,赶上疫情紧张的时候,一天会有好几百条大数据流调,我们负责信息统计更新的几个同事常常要忙到夜里一两点。”付雪颖说,每一条大数据的背后都关联着一系列的工作——电话核实信息、上门落位管控、发放居家隔离通知单、贴门磁、按照规定安排上门核酸检测、符合条件解除居家隔离、风险人员转运、居家人员和同住人信息台账更新,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关系着疫情防控的效果,不能有丝毫马虎。她告诉记者,身边的每个同事都特别兢兢业业,自己只是广大社区防控工作人员中的一员,在疫情防控这条路上,没有谁是唯一的英雄,大家一同携手、相互扶持,彼此感动着对方的付出,又从一份份感动中收获着继续前行的力量。
“疫情防控这几年,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也是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支持了,大家都特别能体谅我们的不容易,在核酸检测点、在卡口执勤点、在上门核酸的路上,我们收获着越来越多的‘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谢谢你们’。这些直达心底的话语,如同抗疫道路上的一束光,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支持。”付雪颖说。
玉泉营街道
黄土岗村
周环
守护居民就医问药的“绿色通道”
本报讯 (通讯员 韩冷)11月3日10时,玉泉营街道巴庄子村管控区解封。当消息传到巴庄子村医疗救护组负责人周环这里时,平素风风火火的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转头便继续核对当日封控区村民的购药信息。“手机是不可能离手的,我们必须保持24小时在线,这样才能确保群众就医问药万无一失。”
10月27日凌晨,玉泉营街道巴庄子村发现1例新冠肺炎阳性病例,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连夜统筹人员物资,主要领导靠前指挥、进驻现场,相应工作组根据应急预案迅速集结、到岗到位。同时,按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经验,街道第一时间对巴庄子村实行网格化、区域化、“院儿长”化管理,增加移动厕所、垃圾桶,调配消杀和清运队伍到场,组织人员“应转尽转”,配发物资和“一封信”安抚村民情绪,疫情紧急但防控秩序井然,立足村域实际情况制定的应急方案也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与普通小区、村不同的是,居住在巴庄子村的人员多为附近天坛医院的脑瘤患者,突发的疫情不仅打乱了村里人的日常生活,能否顺畅就医更是成为他们的“急难愁盼”。玉泉营街道和黄土岗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迅速组建医疗救护组,搭建畅通的“生命通道”,完善村域133人的危急重症患者台账,指定专人24小时在线负责协调转诊救治工作。同时积极与天坛医院建立联系,开通“绿色通道”,协助沟通联络住院事宜,对确需送院就诊的特殊群体及时闭环转运。在“院儿长”制的基础上,收集每日药品需求,组织车辆及时进行购药服务。自封控以来,已累计为121人次患者提供紧急送医送药服务。
如今,周环和其他抗疫战线的工作人员们还在紧张的忙碌着,因为还有封控区的人员就医送药需求需要他们来“保驾护航”,周环还需要帮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向医院反馈情况,而为了确保村里封控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场“疫”线守护还在继续着……
西罗园街道洋桥社区
徐艳红
坚持把为民办实事
办到群众心坎上
本报讯 民生无小事,件件系民心。近日,西罗园街道辖区居民将一封手写感谢信送到洋桥村社区居委会,衷心感谢社区为老人提供上门核酸采样的暖心服务。
刚刚病愈出院的洋桥社区12号院退伍军人孟三怀,已经90岁高龄,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可是,按照医嘱,他应该在10月31日前往友谊医院复查、更换尿管,急需做一个核酸采样。10月30日上午,他女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社区求助。社区副书记徐艳红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金源酒店核酸检测点,协调核酸事宜。该核酸检测点当即安排工作人员利用午休时间,为老人上门做了核酸采样,还在晚上8点多询问核酸结果。并安慰老人及老人的家属别着急,一定不会影响老人次日上医院。
“我父亲已经顺利更换了尿管……他们急群众所急、为民办实事,这种特事特办、一切为老百姓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感激不尽……” 在信中,孟三怀的女儿代表全家一再向为他们提供暖心服务的人士表示感谢。解民忧、纾民困,有力度、有温度。“坚持切实把为民办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为他们提供精准、贴心、及时的服务,是我们应该做的”,徐艳红说道。“为行动不便特殊群体联系提供‘送检上门’,只是其中一项便的民举措。接下来,将会进一步汇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群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为更多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多暖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