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邹贤)11月30日以来,区住建委按照“主动应战、正面突围、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思路,开展 “健康工地”创建工作,切实落实“走小步、不停步”防控要求,并逐步将“健康工地”创建工作模式推广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所有在施工地,确保“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共219个在施项目,房建工程159项,轨道交通工程、老旧小区整治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60项,场内从业总人数25400人。自11月2日周庄子旧村改造项目发生疫情以来,区住建委共处置涉疫工地累计38个,其中处置辖区工地累计22个,横转出累计16个。自11月30日以来再无新发病例。除首例发生疫情的周庄子旧村改造项目之外,无一工地造成社会面外溢风险。
将全区建筑工地划分为七个片区
自本轮疫情以来,区住建委结合市、区防控指示要求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行业特点,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覆盖、上下联动的原则,以“实、高、细、大、全”的工作标准迅速行动。委内由党组书记牵头,成立工地防控组、流调分析组、应急处置组三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各组牵头领导和具体职责;坚持以条牵块统、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全力抓好统筹在监工地管理“一盘棋”,将全区建筑工地划分为七个片区,领导班子成员各负责一个片区,开展多轮次全覆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快速纠偏,累计出动检查人员999人次,检查在施工程2699项次,发现问题180项。
开展“健康工地”试点工作
经前期充分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区住建委在全区在施工地中选取8个重点项目开展“健康工地”试点工作。8个项目包括房建工程7项,市政道路工程1项,不仅分布覆盖全区东南西北中各个区域,且工地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11月30日,由各包片主管领导牵头,一对一地与8个试点工地开展“健康工地”试点工作宣传指导,对工地闭环管理、网格分区、健康检测及应急处置等各方面提出要求。试点工作运行一周以来,效果良好,未出现新增疫情情况。
普遍推广“健康工地”创建工作
在全面总结梳理8个项目开展“健康工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区住建委制定《北京市丰台区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暂行)》,并下发至全区各在施工地,普遍推广“健康工地”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在施工地复工项目共计181项,落实闭环管理的项目162项,占比85.1%,实现网格化管理的项目134个,占比74%。
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及人员闭环措施
项目周围需设置围挡或围墙,保证严密牢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安排人员24小时巡逻值守。由网格党组织负责人、党员代表或项目部管理同志担任网格长,明确网格长职责、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各网格有固定党员、干部承担统筹管理责任,同时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管理骨干等纳入网格管理体系。生活区由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管理人员担任网格长、楼长、楼层长,负责精准防疫管控,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区域管理,红区为应急处置区,用于健康监测和风险人员隔离;黄区为与外界联系区,各类生产生活物资进闭环前需先在缓冲区进行交接及消杀静置相关工作;绿区为安全生产生活区,该区域人员不与外界接触,确保闭环人员绝对安全;灰区为新进场人员健康监测区。为防范环外输入风险和内部扩散风险,各区域通过设立围挡、闸机等方式实现物理隔离,确保人员和工地现场安全。
认真做好施工现场风险点位管控
建立人员基础信息台账,做到施工现场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适时动态调整、及时更新。生活区远离施工现场的工程项目,施工总承包单位应组织“点对点”专车接送,同时做好专车司机的健康监测,路线尽可能绕开风险点位。项目管理人员尽量在工地范围内居住或实行轮岗制,轮岗人员做好健康监测满足上岗条件后方可返回工地工作。建筑材料及食堂采买等进场材料运输车辆,在进场前统一实施消杀,驾驶室两侧车门贴好封条,严禁司乘人员下车,杜绝司乘人员与工地内人员接触,即卸即走。加强进场物品风险管控,设置独立的“交接区”,做好进场物品消杀静置工作,采用无接触方式进行交接。加强货运人员防疫管理,做好登记记录工作。
全面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区住建委制作《丰台区房建市政施工现场报告涉疫风险人员应急处置指南》并下发至各施工工地,提供应急处置参考,绘制应急处置“明白纸”。要求各项目工地建立应急预案及管理制度,明确施工现场发现发热人员、疑似人员、确诊人员、密切接触者等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工作流程。要求各项目根据项目规模储备药品、口罩、消毒液、防护服、测温设备、抗原检测试剂等应急物资。引导各项目对建筑工人进行健康干预,改善工地伙食,提高从业人员免疫能力。工地发现涉疫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区住建委报告,在区住建委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