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如此关注镇岗塔?
因为它与广安门天宁寺塔齐名,通高18米,九级密檐式砖砌实心塔,闻名全国。它建于辽金时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洪水、瘟疫、战火的考验,历经数百年依然挺立在云岗的山岗上,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同时,还因为它与我们航天三院相邻,隔着一条镇岗塔路,对面就是我们三院的家属院:静欣苑塔苑、塔西公园,它见证了全新的科研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飞航导弹事业从这里腾飞!
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寻访镇岗塔了。最早的一次是在40多年前,我刚到三院不久,正值三院初建时期,我在塔下举目一望,四周一片荒凉,杂草丛生,碎石遍地,镇岗塔虽然依然高大魁梧,塔底一角的塔砖却已经脱落,亟待修复,塔体中段屋檐下长出了青草,更增加了镇岗塔的冷清与孤寂。
沧海桑田。几十年过去,镇岗塔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最近一次,我沿着镇岗塔路北上,透过宿舍楼院墙的绿树,可以看到塔尖。镇岗塔路上,小车、公交车、摩托车川流不息。到达山顶,镇岗塔经过维修清洗,焕然一新。塔前,用水泥铺出一块场地,四周构筑了矮矮的院墙。塔旁,植有一株弓字形的松树,显然是后来移植的,这就为镇岗塔锦上添花,更增加了它的美感。塔周边的护栏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经文。塔底,供奉着观音、王母、罗汉等泥塑,香烟袅袅,春意盎然。镇岗塔凤凰涅槃,重新焕发了青春。
镇岗塔见证了我们航天三院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三院人在这片荒芜之地,白手起家,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国防科研基地。三院人研制的hy-2号导弹,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扬威海外。随后研制成功的yj-8号导弹,成为多种型号的大家族,超音速,超低空,抗干扰,陆地、空中、水下发射,硕果累累,获得了国家的各种重要奖项,直到最高奖。它们参加了天安门、朱日和的大阅兵,壮国威,壮军威。它们已经装备部队,保卫国防,保卫海疆,保卫人民的安宁。它们是在未来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杀手锏。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是因为这里有一群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睿智聪慧、披荆斩棘的飞航人,他们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飞航精神”。这样的飞航人数不胜数,俯拾皆是。我只举出一个例子:一个老战士的美好心灵。这个老战士,普普通通,但却具有传奇色彩。他叫李文彪。
1946年,年仅21岁的农村青年李文彪参加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随即参加了四平战役,拉锯战,攻防战,异常惨烈。到处是断墙残垣,四周是密集的枪声和震耳欲聋的炮声。同他一起参军的23名同乡战友都牺牲了,他幸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在敌人狂轰滥炸的山沟里。他是一个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老战士,先后11次立功受奖,在部队是模范党员。上世纪60年代,转业来到航天三院558厂(现为33所)。他文化水平比较低,干不了技术工作,组织上就把他分到管理科食堂当了一名管理员。从此,他蹬上三轮车,每天都往返于菜站、粮店、工厂之间,将数百斤的粮食蔬菜运到食堂。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不管外面多么乱,他都坚守岗位,全心全意为那些坚持工作的科研人员服务。几十年过去,他的几个孩子也长大成人。我在这里也不是叙述他的全部事迹,而是叙述他与亲人之间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去全身心投入工作的。
心灵感应,薪火相传。李文彪能把身心献给工作,还因为他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妻子和三个懂事的孩子。节假日,全家团聚,李文彪却经常在食堂忙公家的事,孩子们都理解他。小女儿最知道心疼她的父亲,为了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为大伙儿工作,她和母亲主动承担家务,从来不多牵扯父亲的精力。看到父亲为了解决科研人员下班回家吃菜难的问题,为做熟食冒着风雪严寒坐在汽车上进城拉猪下水,穿着水靴把脚冻坏了,她特别心疼,买来棉袜子送到父亲的手里。东西虽小,但使李文彪感到十分温暖。女儿扁桃腺发炎,住进了医院,手术前她非常想念父亲,偷偷从医院里溜出来,到食堂去看父亲,可是父亲蹬着三轮车到外面买菜去了。没有见着父亲,她只好回到医院。住院过程中,全是两个哥哥送饭,直到手术结束,女儿才见到抽空前来看望自己的父亲。她理解父亲,她没有怨言。在住院之前,她看到上了年岁的父亲,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从菜场出来,十分震撼。她看到父亲的头上增添了白发,脸上添了皱纹。父亲为了崇高的事业蹬三轮车,一蹬就是十几年。他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工资级别,不图享受安逸,他为儿女们树立了好榜样。儿女们要好好向他学习,像他那样,立志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女儿想到这里,马上赶上前去,帮助父亲推车,一直把车推到食堂。这两代人的足迹,通过车辙,紧紧重合在一起。
李文彪和他的亲人们的身上,同样体现出飞航人那颗跳动着的火热的、赤诚的、美好的心灵。当时我在33所组织科工作,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经过深入的采访,首先写出《李文彪先进事迹材料》,此材料在1983年全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宣读。全场宁神静听,引起共鸣,反响强烈,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随后,我将李文彪的事迹写成报告文学《为了国防现代化》刊登在《海鹰》杂志上,后来被收入《“海鹰”优秀文学作品选》。由于材料生动翔实,弥补了李文彪不善言辞的不足,这可能是李文彪随后被评为航天部劳动模范的因素之一。一天,李文彪通过多方打听,了解了我的住址,敲响了我的房门,他给我送上了一个用废旧尼龙条编织的小筐,对我表示感谢。这小筐虽然不值钱,但却精心编制,意义非凡。我欣然收下。这又是飞航人之间一次心灵的碰撞。我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认真地宣传他?其实,这是人之常情: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打井人。正是像李文彪那样千千万万的革命老战士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才创建了新中国。他们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保卫者。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他们,一定要将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我才如此认真地记录他,宣传他。这是飞航人之间一次心灵的交流,他用真情打动了我,我用真情来回报他。真情无价。我收下了他送我的小筐,我把它挂在自行车的车把上,走街串巷,购买蔬菜和生活用品,时时记着李文彪那一片真情。
至于科研人员是如何拼搏的,请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飞航女专家》。
他们只是飞航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工作的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有在革命战争时期累建奇功的老战士,有源源不断进来的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梁守槃等的带领下,成为一流的飞航导弹专家。
奋战镇岗塔旁边的这样一群飞航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怀抱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受外敌入侵的欺凌,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在这片荒芜之地创建科研基地,开辟出一片崭新的事业。
他们勇于拼搏,锐意进取,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他们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飞航精神”。“飞航精神”一如航天传统精神,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发扬下去。
镇岗塔见证了我国飞航导弹事业的创建成长、壮大腾飞。镇岗塔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历程的再现。镇岗塔历经数百年巍然屹立;“航天传统精神”“飞航精神”,犹如镇岗塔具有铮铮铁骨,顶天立地,气壮山河!这似乎是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为什么关注镇岗塔?这就是答案!
来源:《卢沟月》文/牟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