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这本书中指出:“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母亲形象,这个形象会影响他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格特质。”“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将父亲视为英雄人物,一旦这个形象幻灭,他们便会陷入一种挣扎或否认事实的情绪当中,而变得有点自艾自怜、愤世嫉俗。此时,需要有人理解他们,彼此敞开心扉地谈一谈心里话,或寻求另一个值得效仿的父亲榜样。” 可见,父母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因此,如同学校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需要科学性,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中,我经常被家长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我的孩子生活条件比我小时候强多了,为什么还整天不开心?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诊断罹患了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时非常诧异地说:“我们对孩子很好啊,没给他压力,每年还带他旅游吃好吃的,所有事情都尽量满足他,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学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取得了质的飞跃。然而,家庭教育却一直处于“原生态”的状态,家长只是边缘化地感知学校教育的变化,很少有意识、主动地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和提升,造成了目前“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现象,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方面,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以变化多端和发展迅速为特点的现代社会中,家庭在社会和孩子之间起到的过滤作用越来越小。
因此,信息时代的家长一定要树立开放、科学的养育意识,提升教育视野与格局、加强教育理念与能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孩子。
总体来说,科学健康的家庭养育应该承担以下几项基本职能:
物质保障: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需求,保障孩子生活的基本条件,保护孩子身体免受伤害并健康成长;情感支持:建立稳定而健康的亲情关系,相互尊重和支持;生活技能:训练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意识;价值观:引导孩子建立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未来生活中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健康心理: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协助他们逐渐走向理性、独立的生活等。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所以重要的是家长在教育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行为,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 文/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 潘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