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香丰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上的端午节
资料图
资料图
伍子胥像

  端午节,为每年仲夏,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在我国众多的民俗节日中,除春节外,它算是历史悠久、意义深远的节日了。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究其由来,传者各异。一曰:“拯屈原而为俗”,老百姓用水酒淡饭付之一笑以凭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骚人墨客借感物咏事的诗歌以表哀思。二曰:月怕过十五,年怕过端午。去近半年,以诫示人们要审时度势在农事则以芒种忙忙乎,小憩以“但祈蒲酒话昌平”预祝粮食万担,金秋满屋。三曰:此时万物始茂状,但阴气午逆,多种疾病可能发生。然而,天赐药物,特别是全草类药,正始茂状则味纯正而气专精。因此,五月扫涤、沐浴、悬蒲、插艾、香囊避秽、蓄药备疾等,实为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所需,是鲜为人知的。

  据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共有多种说法,我们这里选取了影响最大的几种。

  -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后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另也有传说认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没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时间。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不管怎样,这个集医药卫生、预防治疗、体育活动、劳动庆祝、祭奠先祖于一体的端午节,发展至此,南北交融,自然比这记载的更早些,亦为全民族约定成俗,其各项活动内容,也一直流传至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对端午节的庆典形式、内容自有不同,如以节日的药市开始,龙舟竞渡、药浴焚香等热闹的集体活动;还有常见的悬蒲、插艾、戴香包、吃咸蛋、吃皮蛋、吃大蒜、喝雄黄酒、吃粽子、备艾把、吃酒米饭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书香丰台
   第07版:宛平史话
   第08版:人物
端午系浓情 戏韵染园博
历史上的端午节
端午节诗词赏析
丰台报书香丰台06历史上的端午节 2023-06-21 2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