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民族生死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该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军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但其野心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日军不断增兵,并将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山海关一线发动进攻,中国守军被迫撤退。2月,日军向热河省发起全面进攻,并于3月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此后,日军继续南下,目标直指平津。
1935年在日军授意下,白坚武在丰台火车站截取车辆,带领一帮流氓无赖,组织所谓“正义军”,企图攻入北平,控制华北政权,被国民党政府军迅速平定。此事件称“白坚武夺城事件”。1936年6月和9月,日军在丰台镇制造了两起丰台事件,他们向中国军队肆意挑衅,无理扣押中方人员,并提出一系列不合理要求,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为避免事态扩大,只得步步退让,丰台兵营于是陷入日军之手。
日军发动七七事变蓄谋已久
日军占领丰台这一军事要地后,便将罪恶的魔爪伸向卢沟桥。因为卢沟桥处于交通咽喉地带,是进出北平的重要通道。日军一旦占据卢沟桥,就会切断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使北平变成一座死城,日军便可借此吞并华北地区,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可以说,日军发动事变是实施全面侵华战略的重要步骤,为此日本军方可谓是蓄谋已久。
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广田弘毅组阁,日本全面走向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日本先后制定了《第一次北支(华北)处理要纲》《第二次北支(华北)处理纲要》和《对中国实施的策略》等意图侵略华北的纲领性文件。时任日本陆军最高指挥官的杉山元狂妄地宣称,3个月就可以完全占领中国。1936年7月,日本华北驻屯军开始在平津近郊演习。1937年春夏,华北局势愈发紧张危急,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一带的演习日益频繁,并以进攻占领宛平城为目标。在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战斗详报》中,详细记载了事变前后该联队的军事部署与活动。如事变前,联队长训示“联队全体官兵专心研究黄昏、黎明及夜间训练,对驻扎地附近地形,直至每一士兵都能暗记,达到夜间行动熟练;且指定奇袭中国军队首脑住所、兵营、城门计划,使干部逐一多次实地勘察”,并且“命令全体部下要高度注意,以防不测,随时做好出动准备,特别命丰台驻屯军队对有关中国军掘开碉堡及增强工事的情况予以注意”。
事变前,日本在中国华北驻军的情况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由田代皖一郎中将担任。下设一个步兵旅团、一个炮兵联队、一个骑兵队、一个战车队以及工兵队、宪兵队、通讯队等。步兵旅团由河边正三少将担任旅团长,下设两个联队。其中挑起卢沟桥事变的是第一联队,联队长是牟田口廉也大佐。中国方面,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此驻守。军长宋哲元,副军长秦德纯、佟麟阁。军部下设5个师、1个保安队。其中驻守卢沟桥、宛平城一带的是第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该营为加强营,兵力有1400人左右。事变前的兵力部署为:第11连部署在卢沟桥铁路桥东段及以北的龙王庙一带;第12连部署在宛平城以南;第9连部署在宛平城内;第10连为预备队,部署在卢沟桥西端大王庙,即3营营部驻地;重迫击炮连配置在铁路桥西端;重机枪连在宛平城东北、东南两个城角;轻迫击炮连集结在宛平城东门内。
事变前夕,远在东京的日本政界中私下盛传着这样的流言:“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沟(湖)一样的事件。”就在事变爆发前几天的1937年7月3日,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于是日军开始疯狂寻找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1937年7月7日,这一借口出现了。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挑起事变
1937年7月7日晚19时30分,日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回龙庙以卢沟桥作为假想攻击目标,进行军事演习。半夜23时,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中国冀察军政当局打来电话,声称日军在收队点名时发现失踪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要求到宛平城内进行搜查。秦德纯随即告知宛平县长王冷斋,要求他到宛平城调查情况,然后回复日方。王冷斋急忙向金振中营长和警察局长了解情况,经查我军并无开枪之事,王冷斋于是前往日本特务机关,将情况说明,并拒绝日军进城搜查。日方蛮横无理,一定要进城搜查,双方争执不下。凌晨2时,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赶到宛平城外,占领沙岗子(日军称“一文字山”)。5时,双方尚在交涉中,忽听得宛平城东门外枪声大作,日军首先向中国守军开枪,29军官兵被迫还击。七七事变就此爆发。
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事变当晚,日军对宛平城进行炮轰,令所有人感到吃惊的是,日军第一发炮弹就直接击中了宛平城行政专署办公大厅。人们不禁要问:日军的炮弹为什么能如此精确?事后这个谜团才被解开。原来在事变发生前的1937年1月,河北省宛平专署在宛平城成立,王冷斋被任命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驻丰台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是第一个来专署表示“祝贺”的外国人。从表面看这是普通的礼节性拜访,但事后察觉是有其军事目的的。原来一木清直身为高级军官,平时外出总是骑着高头大马横冲直撞,可是这次到五里之遥的宛平城,却一反常态,一路步行至宛平专署。他身后跟着一个曹长,一进城门,那曹长便踢起正步,一副木偶似的动作,惹得城内百姓们不禁哑然失笑。可谁也没有料到,这曹长竟是个老练的炮兵测距手。由于宛平城有三四丈高的城墙遮挡,日军无法测定炮击城内目标的距离,为此他们便借此“祝贺”之机,进城来步测距离。人们这才醒悟过来,日军原来早有预谋。
中国守军誓与阵地共存亡
7月8日下午,牟田口廉也派大批日军开到卢沟桥附近,他们占领了各重要路口及铁路桥、回龙庙等地。中国守军在110旅旅长何基沣率领下,从北线进攻,夺回铁路桥和回龙庙。晚上,日军又向宛平城炮击,连续3个小时。中国军队英勇还击。9日,一木清直指挥日军在宛平城、卢沟桥周围射击,并出动十几辆战车,掩护步兵向卢沟桥进攻。守军第12连奋力坚守,金振中营长命轻重迫击炮两个连消灭日军战车,并率领第9、第10两个连,由第12连翼攻击日军左侧背,战至11时,金振中营全线出击。12时,日军被击退。10日-11日,双方在卢沟桥、宛平城一带多次激战,日军进攻均被打退。在作战中,营长金振中负伤。11日的中午到下午,双方在卢沟桥一带展开肉搏战,29军大刀队施展神威,短距离大量杀伤敌人,其中一名19岁的大刀队员陈永一个人就砍死13名日本兵,令日军魂飞魄散。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是流传在29军官兵之中一首慷慨悲壮的《卢沟桥歌》,它反映出中国驻军不畏强暴,誓与阵地共存亡,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中国军队的呐喊,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生动体现。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大大出乎日本侵略者最初的意料。按照牟田口廉也和一木清直等人事先的预谋,以为事变一发生,中国政府就会妥协退让,平津随之唾手可得。在他们看来,中国驻军不堪一击,一旦打起仗来都会弃城逃跑,没想到会遇到如此猛烈的还击。牟田口廉也在他的手记中曾这样说:“我当时一是想打一仗,出出威风,二是怕受到处罚,所以隐瞒了这个事实,但是我确实没有想到就此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面对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一时准备不足的日军便玩起了假和谈的把戏,企图以此及时补充兵源,扩大侵华战争。11日晚,中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中方作出了让步:第29军代表向日军表示遗憾,处分负责官员,保证将来不发生类似事件;中国军队为避免与日本在丰台过于接近而惹事端,改以保安队在卢沟桥城厢及龙王庙维持治安;彻底取缔抗日团体。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日本扩大侵略的步伐,日军仍不断向卢沟桥一带增兵,并时常对中国守军进行挑衅,气焰十分嚣张。中国的战地记者范长江在《卢沟桥畔》一书中充满愤怒地写道:“丰台的中国人眼看着以中国的铁道,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人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买来的火车头,载着人家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中国人!”
就在双方签订协定的当天,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陆军部制定的增兵华北的提案,并随即发表《关于派兵华北的声明》,声称卢沟桥事变“完全是中国方面有计划的武装抗日”,中国方面“无接受和平谈判之诚意”,宣称日本政府已“下了重大决心”,决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向华北派兵。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的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与国民党达成谅解,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共赴国难。同时,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工作部署,中共北平市委立即召开会议部署抗战工作。当地居民也纷纷加入抗战的热潮中。老年人为部队当向导,给站岗的士兵送茶送饭;妇女们为战士们蒸馒头、烙饼、烧开水、洗衣被;长辛店工人把大批的铁轨、枕木、麻袋运到前线,修筑工事;附近的农民,出粮、出草、出柴、出民工,帮助军队修路、送饭、送情报、抬伤兵。北平学校学生和教员组织抗敌救援会,成立战地服务团、募捐团、慰问队、看护队、义勇队,进行劳军、募捐、救护、宣传等活动。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的“民先队”、北平学联、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纷纷组织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发表声援29军抗战宣言:誓死反对日本武装侵略华北;拥护英勇抗战的29军保卫平津;立即驱逐日本驻屯军出中国;反对签订一切屈辱条约。
由于29军的坚决抵抗和全国抗战形势日趋高涨,尤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得不调整对日政策,由过去的一味妥协退让逐渐变得强硬起来。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提出“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面对着29军军长宋哲元在战与和之间的摇摆不定,蒋介石立即致电宋哲元“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彼得寸进尺,绝无已时。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与个人之人格”。
29军的“当家人”宋哲元,在对日作战的态度上也是越来越坚决。事变爆发之时,宋哲元正在山东乐陵老家,他得知事变的消息后,致电北平“相机应付,以挽危急”。他认为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局部解决的可能性是有的,应力争和平解决卢沟桥事件。直到7月下旬,日军攻占廊坊,并向他发出最后通牒,才彻底打消和谈念头,通电拒绝日方一切无理要求,命令29军官兵坚决抵抗。
7月27日拂晓,29军第110旅加炮兵一个营在何基沣旅长指挥下向驻丰台的日军营地发起猛攻。29军官兵拼死冲杀,使盘踞在这里的日军慌作一团。中午时分,29军已攻下丰台的大部分,并占领丰台镇,只有东南一角还有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顽抗。到了下午,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兵力对比顿时发生逆转,我军力不能支,只好撤出,丰台得而复失。在此前,日军已下达对29军的总攻命令。
7月28日,日军铃木混成旅配合酒井独立旅团3000余人,向南苑总攻。首先,日军40架轰炸机低空轰炸南苑。之后,日军在百余辆坦克车、装甲车掩护下,从西面、南面向南苑守军猛攻,另以一部切断南苑至北平的公路。中国军民英勇抵抗。29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壮烈殉国。28日,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当晚,宋哲元偕冯治安、秦德纯、张维藩等离平赴保定。37师110旅在宛平至八宝山一线掩护北平部队陆续经门头沟南撤。30日下午2时,日本侵略者扶持的伪北平地方维持委员会成立。至此,北平沦陷。同日,天津也被日军完全占领。
七七事变,是中国民族危机的顶点,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中国军民在这场斗争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显示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卢沟桥抗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它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来源:《丰台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