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人问你中国哪里的石狮子最多,你可能会犹豫。若是问你中国哪座桥上的石狮子最多,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卢沟桥的石狮子最多。
每次来丰台,最想去的总是卢沟桥。每次都要先在桥边发一会儿呆,然后就去挨个摸着狮子数数量。但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知道错在哪里,因为每次数着数着就会走神,就会浮想联翩……
这些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看着它们心绪很难平复,我也经常会想起一幅画。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幅名画,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他里面所画的人物不计其数,这也许就是此画独特的魅力。
其实,这些石狮子和《清明上河图》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倒觉得可以把这些石狮子看成是一幅石雕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完成在宋代。此桥始建于1189年至1192年,也正是宋朝年间。前者是北宋,后者是南宋,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石狮子的设计者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某种启发。前者是画人画生活,后者是雕动物雕生态。前者是张择端一人所画,后者应该是集体创作。尽管两者有很多不同,而相同的都是浓缩的生活形态。
《清明上河图》的人物数以千计,并且还有很多牲畜、房屋、车马、桥梁和船等,整个就是把宋代原生态的生活画面都搬到了此画当中。一支笔、一张纸,就把几百年的大宋囊括其中,这实在是张择端的大手笔。后人要了解大宋,哪儿都不用去,就看这幅《清明上河图》就清楚了。我觉得这才是作者完成此画的真正目的。
和《清明上河图》相比,卢沟桥的群狮图就相对简单了。没有别的,就是大狮子和小狮子。
后人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早已进入了一种理性的层面,而对卢沟桥这些石狮子的研究却还只是在表面停留。
还有,我们都知道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学术界一直在争议人面像是埃及的哪位法老,或者最有可能是哪位法老。我倒觉得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而应该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雕塑出现,法老当时想表达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有一个结论是大家都认可的:法老是希望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力量结合在一起……
再看卢沟桥上的这些石狮子,又何尝不是赋予一种力量的化身来守候此桥?同时也是想展示一个群体的一种强悍。过去我们经常看到的石狮子都是很统一的脸谱,动作单一,表情也单一。而卢沟桥的狮子却完全不同,可谓千姿百态。不知道当时的主创团队为什么要打破常规,但是,有一点完全能够清楚,主创团队给那些石狮子的雕刻者们下达了命令:尽情发挥和想象、尽情地放开—这一放开,就放出了一张千姿百态的群狮图,它一出现就惊世骇俗,惹得文人墨客争先恐后挥毫泼墨,就连乾隆大帝都来凑热闹。赏景晓月都是借口,看群狮图才是真用意。
西方的美学研究是在18世纪开始的,而我们的美学成果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是何等让人自豪的事情啊。很可惜,这个主创团队没有留下一些文字资料和创作体会,不然的话,中国的美学研究早就领先世界好几个世纪了。黑格尔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刻艺术都做了很深刻研究,如果他能够看看卢沟桥的石狮子的话,我想他一定会对东方的雕刻艺术有新的认识。
晓月映卢沟,摆酒花间,对影三人,美景非唯天上有。乾隆当年在桥边留下的“卢沟晓月”碑文,现在早已经成为一处风景供游客拍照留念。我猜想乾隆留字之前一定是在桥上独自走了几趟,他细心地打量着每一尊石狮子,有可能对每一尊石狮子都做过认真的猜想。
请看这尊狮子石雕,一大两小,小狮子一只在脚下,一只趴在肩头。我想这位雕刻者可能是位父亲,膝下正巧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习惯在他肩头玩耍的生活写照,让他定格在这里。这位父亲很可能对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不够满意,但是对自己石雕作品却很满意。好的雕刻者一旦进入角色,会很投入,用心雕好每一幅作品。乾隆如果看完这尊石雕,他一定也会想到身为皇上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父亲。
历史总是习惯评价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却很少评价他是不是一个好父亲。乾隆有几十个儿女,他无法做到像一个普通父亲那样。他的特殊身份,很难让他进入一个正常父亲的角色。是不是好父亲,只有乾隆自己最清楚了。如果是个好父亲,他会面对石雕轻轻一笑。如果不是好父亲,他也许还会面对石雕轻轻一笑。一个小小的石雕能够让乾隆大帝这样反思一会儿, 这是当初的雕刻者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一尊石狮子一只脚踩着一只球,歪着脖子,样子很滑稽。还有一尊石狮子和它很相似,一只脚也踩着一只球,只是脖子不歪了,而是挺起了胸膛。这两尊狮子都很年轻,很可能出自一人之手。据说乾隆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踢球,看见这两尊石雕一定会想起他曾经踢球时的情景,说不定还要和随从炫耀几句他曾经的球技。
再看另一尊石狮子,它正襟危坐,表情平淡,似乎展示的不是雄狮最彪悍的部分,而是要把它最疲惫的一面展示出来。也许,雕刻的人是一位老者,他雕了一辈子的石狮子,各色各样的他都雕过。而那些都是为别人雕的,只有这次是为自己雕的。
此石雕披着一身的疲惫,一下子就把乾隆大帝打动了。乾隆一定是在此站立很久。乾隆觉得它太像自己了,打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累了乏了……雄狮都可以歇一歇,自己是否也应该歇一歇呢?他可能在此向石雕许下了心愿—再等几年就放一放、歇一歇。但是,他最终没有歇过一天,他在弥留之际是否回想起曾经对狮子的承诺呢?至于有没有这样的承诺,可能只有这尊石雕知道了。乾隆在群狮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尊石雕,他觉得都像,又都不像,他最后到底找到没有谁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乾隆在狮群中找自己,这是一个帝王特有气质还是出自一个强悍男人的本能?
可能是乾隆不愿意让人猜测到自己的心思,才写下“卢沟晓月”。几个字一出,果然就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也让后来人误认为卢沟桥的功能作用唯有“晓月”。
其实,在我看来,“卢沟晓月”是卢沟桥的辅助功能。主打功能应该是在这些石狮子身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石雕中,总会找到属于你的那一尊。是某一个阶段的你还是整体的你,只有你自己静静地在寻找中揣摩答案了。
有些石狮子的身上留下了很多弹孔。那是它们对于“卢沟桥事变”最深刻和最疼痛的见证。它们的伤口永远都不会愈合,这可能是它们用来展示疼痛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吧。
不要以为疼痛感只能来自肉身,而石头没有。石头的疼的方式我们暂时还不知道,暂时还没有读懂而已。大到一块巨石、小到一粒沙子都有生命,也都有疼痛感的。
只不过我们人类还无法用现在的科技识别它们。它们用什么方法呼吸,用什么方法交流,用什么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存在……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也许很多年以后,人类一旦掌握了它们的生存密码,一定会对自己当初的无知和任性而发笑了。
这些石狮子都是来自一块块巨石,经过我们的双手雕刻出来之后,它们不仅有生命,还有灵魂。它们作为石雕的《清明上河图》的意义还没有被挖掘。也许这是卢沟桥的狮子们留给我们的最大谜团和猜想。
一位小女孩看到我在数狮子,大声告诉我石狮子的数量。我看着她,心里琢磨要不要告诉她其实我早就已经知道这个数量了。这时,女孩的妈妈走过来,小女孩高兴地对妈妈讲了刚才告诉我狮子数量的事。小女孩的妈妈对女孩点点头,也对我点点头。对女孩点头是对孩子的赞许,对我点头大概是感谢我相信孩子的话。
我心说:石狮子的数量能够数得清楚,可是,石狮子的故事却永远也数不清。
山水壮襟怀,赏十里春光,千重画景,天成阆苑缀丰台。其实,丰台的好景色实在太多—中国航天博物馆、世界公园、青龙湖、金中都遗址……只要用心去观察每一处,你总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 文/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吴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