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丰台区‘绿城九法’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发展新引擎”实践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选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二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二批)》是生态环境部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管理工作凝练总结出的重要成果,旨在用“两山”转化“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转化路径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补偿等8种转化模式,在综合考虑地域特色与资源禀赋、建设进展与成效、经验模式代表性与推广性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7个省级行政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丰台区位于北京西南方,自古作为北京城西南陆路交通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重要,历史底蕴深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不仅是北京建都起源见证地、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地,还是古都生态文化涵养地、中国航天事业孕育地、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地。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丰台区是带动北京南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
多年来,丰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补齐民生和环境短板,腾退空间补充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在筑牢生态环境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丰台道路,形成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汇城、景观靓城的“绿城九法”的“两山”转化路径,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心城市“两山”基地创建,实现了北京“两山”基地创建由生态涵养区辐射至中心城区的跨越。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16万吨,产生氧气1.44万吨。
借力河西都市现代农业打造京西首条旅游沟
近年来,丰台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全面发展为主线,依托河西地区丰富的生态和农业资源,构筑京西乡村旅游标识,将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生态、康养、戏曲等要素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优化提升传统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产业的运营和发展。共建成休闲农业园区20个,其中星级园区11个,逐步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多主题、品牌化的休闲农业聚集区,2021年接待211.7万人次,有效推动乡村资源向金山银山转化。
王佐镇根据季节特点和节假日时点分布,举办插秧节、开镰节、采摘节、丰收节、音乐节等各类农事特色活动,形成了王佐镇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其中,西庄店村的绿野仙踪郊野乐园及向阳花公社两个主题公园自开园以来,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营业额达1500万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00余万元。王佐镇从落后的旧工业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双赢,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丰台建成休闲农业园区20个,其中星级园区11个。
以历史生态文化为基探索古城“两山”转化文旅路径
丰台深入挖掘南苑地区历史文化遗存,形成南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在定位上着重突出南中轴“生态轴”“文化轴”和“未来轴”理念,着力打造历史厚重感的绿美中轴线,充分发挥南中轴区域优势,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文化、时尚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消费新热点,引导符合首都功能的企业总部集聚,推动地区业态转型升级。结合民众休闲场景和消费需求,合理安排商业业态,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增长,适度转化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多种价值,通过市场化经营解决湿地公园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资金投入问题。
用活红色地标,促进“红+绿”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等地区的历史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推动创建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以卢沟桥、宛平城为核心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设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将其纳入京津冀一体化旅游推广中;积极开展卢沟桥、宛平城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作,提高“智慧旅游”水平,优化卢沟桥景区旅游服务。保护利用长辛店革命活动旧址,深挖老镇价值阐释,建设长辛店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区和北京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区,培育“北方红星长辛店”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强化生态文化品牌宣传,持续扩大影响。2022年卢沟桥景区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43万元,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22年卢沟桥景区共接待游客17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