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航)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惯性(以下简称“航天惯性”)迎来新年开门红,在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航天惯性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申报的项目“滑坡地质灾害多源协同感知与智能融合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不仅是航天企业守护平安的责任担当、航天技术造福百姓的创新应用,更是航天人为了国泰民安踔厉奋发十余年的坚守。
是突击更是突破
我国作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复杂的地质和地理环境造成了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局面。每到汛期,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爆发,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控体系建设的重大需求,项目团队毅然扛下了“急且新”的任务要求。从确立方案,到原型样机实验室测试,再到野外测试往往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项目研制之初,国外基本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而国内多以群测群防的人工监测手段为主,不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和云端协同的能力”。为此,项目迅速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并制定了两步走的思路,先利用现有产品搭建出满足实验室测试的原型机,再进行详细的调研及方案设计,满足产品长期发展的需求,达到技术上的突破,并针对野外典型点位开展设备的快速研制。
为了使突击队真正发挥作用,项目负责人给队员们分责任、压担子,并特别选出比较优秀的队员委以重任,担任项目主管。经过了一次次的历练,队员们对监测类产品的认识更加深刻,项目主管更是收获了多方资源调度的经验,在攻坚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历练,都是未来项目管理的财富。
创新兼顾实用好用
此次获奖项目是以双体灾变力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融合、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历经十余年研究与开发形成的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一体化智能管控关键技术。
航天惯性技术负责人表示,低功耗设计让身处“深山老林”的设备们也能超长待机,无需更换电池和人工干预。智芯网关当起“小组长”,将附近的设备“牵手互联”,实现区域内设备自组网与数据透明传输。为了让更多的地区能够用得起航天高水平监测设备,设计人员也为低成本做足了功课,保证性能优越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到最低。
同时,项目以创新探索带动专业技术发展,紧紧围绕“多传感器融合,AI智能分析,多样场景适配”,利用多年积累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深挖掘,有效降低虚警率,引领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从“数据有没有”进入“数据好不好、预警准不准”的进阶阶段,建立技术核心竞争力。
在灾害预警过程中,由运维人员通过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故障预判,保证设备在线率。三维可视化技术将监测现场全方位“重建”于可视化模型中,专家无须亲赴现场也能身临其境,远程指导有据可依。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地灾监测系统化身“云端管家”,准确、高效地为灾害防治提供日常支撑、灾前预警、灾后调度。
只为平安的坚守
2022年5月28日,由于当地连续降雨,贵州省册亨县秧坝村一组风险斜坡地灾隐患点布设的航天惯性GNSS监测站向指挥中心发出红色预警,随后仅3个小时,斜坡大面积下滑,造成靠山一侧房屋被冲毁、5栋办公楼受损,但由于预警准确、现场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册亨案例只是航天惯性在全国地灾监测中的一个影子,作为我国从事地灾监测设备研发的骨干力量,航天惯性早在2008年就参与了汶川地震时唐家山堰塞湖超高坝体监测,以及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重建相关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两年,航天惯性提供的“智能设备+软件平台+数据服务”的三位一体一站式解决方案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自动化监测与预警,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有力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