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娜)4月12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一年级的400余名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进行京外研学。通过沉浸式观看《红楼梦》主题戏剧演出,孩子们不仅“入梦红楼”,实现从“书中学”到“亲眼看”到“看后悟”,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学经典,启发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担当意识,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获得书本之外的成长助力。
从“书中学”到“亲眼看”:
在充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中穿梭叩问
当天上午,高一年级各个班的同学们陆续来到操场集合,在研学导师简要介绍了此行目的地的特点和行程安排后,同学们有序坐上大巴车前往“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记者了解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共有108个情境空间,21场沉浸式演出。以东方美学特有的“亦真亦假、虚实留白、轮回穿越”为创作手法,采用移步易景、迷宫幻境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最新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倾情上演一幕幕关乎《红楼梦》读者的故事。不拘泥于《红楼梦》故事本身,历时8年匠心创造,以中国审美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人人心中的“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读不尽的“红楼梦”。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中‘薄命女’‘薄命郎’分别指的谁?”“甄英莲(香菱)、冯渊。”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下一句是?”“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宝玉挨打那一回的回目名是什么?”“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
一个多小时的行车途中,孩子们并没有闲着,每个班级都由一两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专门的《红楼梦》知识问答。记者所在大巴车上的高一4班的谢嘉桐和岳雅琪两位同学就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共设计了40道题目,涉及目前同学们所读的前五十回的回目名称、故事细节、人物特点等。
10点左右,同学们来到目的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简单休整后,进入有还无大剧场,集体观看幻城大剧《有还无》。
从“亲眼看”到“看后悟”:
沉浸式观剧加深对文学作品思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个词儿,是我写的,我是谁?你猜!”曹雪芹说,“我的话你们别当真,也别不当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十二钗说:“曹先生,你为什么这样书写了我们的命运?能更改吗?能让我们的命运好一点吗?”……同学们通过《有还无》这部剧管中窥豹,对“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和演绎效果有了直观的了解。梦幻唯美的戏剧表演、情景再现式的经典剧情、沉浸式的舞台体验,还有一幕幕关乎《红楼梦》读者的故事,令同学们在深感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古典名著的更多思考。
“我觉得这部剧从剧情设计到舞台布景、音乐光影都特别好,服饰也很符合人物性格。其中开头以曹雪芹的视角引入,加上他与十二钗的对话,给整部剧铺就了一种悲剧的底色,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会令人不自觉地感到一种悲伤的情感,激发了我们关于书中女性命运的思考。”从剧场出来,谢嘉桐向记者分享了她的观剧感受。
“这次观剧真正具象化了青春,心魂入梦红楼。光影的流转和水幕的倾泻让人有了亦真亦幻的错觉。我们的情感随着人物命运起伏,亦悲亦嗔。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深入思考着曹先生的问题。人生、天命、真情,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我想,这也是曹先生通过作品向我们发出的需要究其一生去探寻的大问。真假难辨,虚实难分,在充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中穿梭叩问,我们获得了心灵上的启迪。或许最后一切都是空,但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填满自己充实的生命。”高一6班的孙埔茵说。
“目前,我们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正在进行《红楼梦》第一轮的初读。从上学期就开始了,一周三到四回,孩子们边读边写读书笔记,进行分回分章节的概括,老师会根据孩子们在读书笔记中的反馈进行解疑释惑,高二时还将进行分专题的阅读。孩子们现在大都读到五十多回了。”随行的高一年级语文老师康玮玮告诉记者,“今天我们看到的《有还无》剧中的情节很多是《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内容——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以及她们的命运判词。所以我们看到的剧中内容和同学们已经读过的内容是特别吻合的,孩子们不仅能看懂,还能通过这种沉浸式的观剧对书中人物命运有更深刻的思考。相信今天看完这场演出,同学们也会对《红楼梦》这本书更有兴趣。”
中国古典文学
红楼梦
研学之外
“研”途皆学问
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当天下午,孩子们从《第三十五中》《书不尽》《我就不喜欢红楼梦》三部剧中自由选择一场进行观看。同时大家还利用观剧间隙前往无常、若飞若扬、也罢、其闻若何、何必共5个点位进行集章打卡活动,将手册上关于园林景观的讲解和实际中的景观造型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一天的研学实践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满满的收获。“今天能够实地来到这里观看《红楼梦》主题的演出,探访各个实景剧场,我感到特别幸运,就像《有还无》剧中说的那样,正因为曹先生,所以给了这么多角色270年立体的生命。我觉得以这样一种文旅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不光是从纸上看到这些人物,而是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用一座城的形式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这也让我更想去阅读《红楼梦》这本书。”高一10班的丁若晗说。
“十二中的研学实践可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学工学农时期就开始了。从当年在校办工厂里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到如今的实地研学,学校一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北京十二中副校长崔茂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十二中更是广泛开展京内京外实践活动,有到革命老区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到改革开放前沿的科技创新实践,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地区的文化熏陶……在研学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
崔校长介绍,同学们每一次研学旅程都有特定的主题,大家根据主题制定研学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地搜集各种素材。返校后同学们还要进行研学成果汇报,年级将进行评比,还会请孩子们与家长分享研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