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以来,区文联及区作协紧紧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精华区建设和推动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主题片区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丰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北京作协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相关区作协合作开展了“山河永定·丰宜福台”主题征文创作活动,约请区内外知名作家到我区深入调研采风,形成一批优秀散文作品。本报陆续刊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在北京,不知道莲花池的人很少。
在北京,了解莲花池的人也很少。
像我这样看着莲花池从小到大,从灰姑娘变成千金公主的人,更少。
能看着莲花池由巴掌大的小泥坑蝶变成一池莲花而名满京城,我觉得是我的三生有幸,由此我也断定我是有福之人,因为书中曾经记载,千年之前这里就曾盛开过一池莲花,我今天看到的其实是千年后的莲花复兴,或曰莲花再现。传说中莲花池的莲花,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盛开,我正是幸运地赶上了如今中国的新时代,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说我了解莲花池,并非我是世代居住北京的老北京人,恰恰相反,我祖籍中原,世代躬耕,在我之前家族中甚至无人进过京城,在北京的千万人口中,我是后来者,可以说是新北京人。居家迁来北京生活的时间,连头带尾不用掐指就能算出来,不超过二十七年,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看着这一池千年莲花有了今天的繁花和规模。
记得很清楚我奉调进京的时间,是1996年的6月,调进北京的第二年底,单位就分给我一套新房子。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刚来不久就能分到住房,已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令我没想到的是,分到的新房子位于丰台区太平桥,距北京西站和莲花池都衣袂相连,近在咫尺。
来北京之前,我对北京的认识就是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长城等这些名胜古迹。因为几次出差进京,都曾到这些地方观光,所以对于北京的旅游景点我是熟悉的,当然这也是进过北京的人都熟悉的地方;除了旅游景点,对北京我又是陌生的。比如对于我已经入住的太平桥,就不甚了了。
单位分房子的时候,房子还没有竣工。虽然我仍住着单位在六郎庄为我租来的两间平房,但我已经知道以后的长久居住地在丰台太平桥了。对于初来乍到首都北京的我来说,房子是一件大事情,心中对未来的住房充满了期待和关切。在六郎庄租住的民房,距太平桥二十公里路程,每逢周末空闲时,我就从颐和园南门的六郎庄乘公共汽车,赶到太平桥看房子。
关心房子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想提前熟悉一下我以后生活圈里的大环境。因为北京太大,有的一个区的面积就足以超过一个省会城市,对以前只是乘火车进京路过的丰台,我想提前进入丰台人的角色,力争尽快当一个合格的丰台人。
那时候六郎庄到太平桥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中途要在六里桥转车。转车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下车上车倒没什么,就是还要过立交桥,过两次马路,每次等车都等得直冒火。为了省去转车的周折,我经常凭着年轻,弃乘徒步。
走路与乘车不同,不用沿着马路直行,哪有小路就往哪钻,每次走的都是抄近路。后来发现从莲花桥站下车步行跨过天桥,斜穿过一片散乱荒芜、明显缺乏管理的园林,可以直接插到西客站南路上。
因年轻而不计路程,因力盛而不怕辛劳,重要的是我在走路的过程中,能近距离关注欣赏出现在我身边的美景。在穿过杂乱园林里的一片松树林时,我就发现这片园林与众不同,虽然疏于整饬,但却贵气外露、气质不凡,具备千古名园的诸多要素。不但有山,还有水,山水之间似有仙气氤氲笼罩,更有蔚岚若隐若现,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丽姿艳影与古朴端庄。在我的慢琢细品中,仿佛有股袅袅灵气引导我,来到园林北侧那个小得十步八步就能攀上峰顶的山丘前,在那里竖着一座看起来颇有些年头的汉白玉石碑。碑文并不深奥,工工整整颇见功底的小楷字,镌刻着莲花池的大历史。
碑文中呈现的是一段令我震惊不已的文字,我脚下走的和站立的这片土地,竟然大有来头,是一个叫莲花池的遗址。在我看到它之前,已经在这里雄踞了三千多年,这是个什么概念?我用我极其有限的知识,极力向前追溯、搜索,还是没有想象出它的源头。但碑文我记了个大概。莲花池原称太湖或西湖,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是辽代的五都之一、金代建首都于莲花池东南时,该池为当时都城的重要水源。
看到了吧诸君,重要水源,什么是重要,就是无可替代。这就是说,金代都城是喝着莲花池的水长大的、兴旺的、发展的。
以后的朝代,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原因,都把都城往东北方向迁移。渐渐地,莲花池的地位像被皇帝冷落的妃子,逐步荒废,以至被人遗忘,最后沦落到莲花五里难映日,清水一池无月影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莲花池才又被重视古都遗址保护的北京市政府,列为市属一级古遗址公园。
碑文寥寥数语,用现在的话说,叫文字越少事情越大,透出的信息量可谓众多,最重要的一条可能谁都没想到,那就是莲花池先于北京城而存在,看来老北京人中流传的“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后来我在郦道元著《水经注》上又看到关于莲花池的记载:莲花池“湖有两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这就更加证实了莲花池昔日的秀美、明艳、赏心悦目。
以前曾听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因此我一直对潭柘寺充满敬意,现在看来,莲花池更是值得我尊敬,因为清水为乳,是滋润生命的源泉,说它是北京城的娘并不为过。重要的是,我以后就要居住在莲花池畔了,这可是古北京的古都遗址,首都中的首都啊!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渐渐认识了莲花池。不过当时的莲花池里既没有《水经注》里的“绿水澄澹”,也没有满池莲花,只有几处近似干涸的坑洼洼,除了汉白玉的碑石,也就是几棵称不上古老和繁茂的松柏树,还算有岁月的印记。
莲花池当初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荒凉、杂芜、萧疏、零乱,和史书上的描述名实严重不符。但它却是我的居住地方圆几公里内,唯一被叫作公园的地方。所以,从1998年元月我住进太平桥小区,之后便经常到这公园里游玩,看它的今天,想它的昨天,向往它的明天。没有莲花和水池的莲花池,除了历史没有多少风景,但从这里登上园中的小山丘,可以看到雄伟壮观的北京西站和车站里进进出出的火车。位于公园东北侧的北京西站,被国人誉为亚洲第一大火车站,京九铁路之龙头。
莲花池与北京西站南广场比邻,当时的南广场正在修建,与等待复兴的莲花池相比,容貌的破旧程度,倒是有点惺惺相惜,天生一对的感觉。我每次进莲花池,都要小心翼翼地穿过南广场的零乱工地。
一次次历经艰险来到莲花池,都是为了登上公园北侧的那座山丘。丘岭上有一座凌空而起、飞檐翘脊的六角亭,我时常带着孩子来这亭子上小坐,孩子津津有味地看火车,我津津有味地遐想莲花池,各得其所。而我想的更多的则是未来的莲花池会是什么模样?能恢复历史上的莲花满池的盛况吗?
那时还没有高铁,在山丘上看着经过一路奔波终于到达停泊站的和从这里出发重新踏上征程的火车,我时常想着车上那些忙碌的身影。车站是相聚与别离共存的地方,站台上洒过依依惜别的泪水,亦洒过久别重逢时喜极而泣的泪水,两种泪水的融合,滋润出了一片人间悲喜剧同演的舞台。但北京西站是他们的情感枢纽,莲花池是他们记忆的同心圆。
在莲花池公园里看火车,最感慨的是看不到莲花和那一池荡漾的碧波,为此我曾站在它的山丘上高声呼喊过:莲花池,你在哪里?
令我惊喜的是,在我的呼喊声发出几个月后的1998年夏天,北京复建莲花池的工程正式上马。各种施工的机械开进那片荒凉的园林,设计者和施工者夜以继日,不大的莲花池经过一番鬼斧神工的操作之后,很快就初具规模。
我开始还以为是我的一声呼喊惊动了天地,不料施工现场总指挥说了一句话,使我的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他说恢复莲花池原貌的计划,是和西客站的图纸同步诞生的,作为北京西站的辅助配套工程,只是莲花池动工得稍微晚了些。
在莲花池建设的日子里,我几乎每个周末或节假日都会去园中观望,想看看建设中的莲花池和我心中的莲花池,是否能够不谋而合。随着建设速度的推进,莲花池的模样逐渐显露,也越来越出乎我的预料。我的想象是池有莲花,池如莲花,池献莲花,楼台亭榭,曲径穿荷,波涤红尘,气盈婆娑。而建成的莲花池,是一池碧水一池莲,莲花碧水映蓝天,一条步道九曲环,万种风情百样念。曼妙的韵味,与荷花仙子的窈窕体形,在这里不用寻觅,随时随地会撞进你的视野和心怀。
我不知道原来的莲花池是什么样子,专家是根据什么做的设计,他们肯定比我想的更符合原貌,更符合审美的需要,也更符合首都人的情怀吧。
从1998年开始恢复建设,到2000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开始接待游人。占地53公顷的莲花池公园,据当地老北京人介绍,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始风貌。建成之后的莲花池,北岸是一条流线型长堤,将水域分成湖中有湖,水中有水的景色。湖内种植的莲花,使莲花池变得莲中生莲,荷中映荷,池荷竞艳,名副其实。曲线长堤上有两座月牙形的拱弧小桥,桥的一端有小亭端坐,与湖水和莲花同框,大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与清秀,活脱脱一幅巧夺天工的水彩画。特别是到了春末夏初,池岸柳绿花红,莺燕呢喃,荷叶田田,草木葱郁,五彩斑斓,若是有幸与如苏的细雨同步,烟雨迷蒙中,还真以为闯进了江南水乡。
自莲花池恢复之后,这里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有刚下火车的外地游客,有乘车前边等待进站时间边流连莲花美景的游人,更多的是附近举家共游的居民和那些与荷花比艳、与莲蓬倾心的年轻男女,他们面对一池莲花许下心中最美好的祝愿,让莲花池四季不同的景色,来见证纯洁的爱情。
自此之后,我也成了莲花池公园里的常客,或绕池徜徉,或倚亭畅想,或与莲同框,或与荷共吟,在莲花中寻觅佳句,无论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还是秋冬季节的残荷,都令我流连忘返,给我不尽的启示。
池水映天,白云入镜,湖水面积占去了公园的半壁空间,池内广种莲花,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倒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绕湖而植的油松、雪松、丁香、海棠、石榴、洋槐、银杏、玉兰和白蜡等树木,犹如英俊的武士护卫着一池荷花仙子,组成了一个刚柔并济、令人心旷神怡的闹市桃源。
每每在池畔漫步,心灵会得到净化,心情会被尽情愉悦,精神不自觉中就得到了升华。
我曾写过一首歌词,名字就叫《家住太平桥》,由于我是不知名的作者,加上一个不知名的作曲,最后又被一个不知名的歌手唱了唱,仅此而已。但歌词里有我心心念念的太平桥,茶香浸泡的马连道,西客站的门楼入云霄,三千年的古都莲花池里捞,金中都的城墙艳阳照……家住太平桥的最大好处,是交通便利,喝茶方便,有莲花相伴,有荷池映照。
在莲花池畔徘徊久了我就想,一座怀抱莲花池的城市,内心一定是纯净的,心底一定是善良的,他的爱也必将博大而精深。被莲花池水滋养了三千年的北京城,早已把莲花的思想、精神和理念,融入到了生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我一直是把北京的莲花池公园当作自家花园来看的,但由于后来搬家的原因,我现在已不能时常到莲花池与荷花对话,与池水谈心,听湖畔的小道讲很久以前的故事,站在山丘上看东来西往的火车日夜穿梭了。但我心中是有一泓池水的,水中碧波轻荡,莲花争艳,风和日丽,使快乐升华,一切烦恼皆被净化。
莲花池的池水,虽不是从我心中流出,却注入了我不尽的情感!
莲花池的莲花,虽不是从我心中盛开,可它接受了我发自内心的祝愿。因为我时常会乘车赶来莲花池,放飞心中的愿望,看惯三千年京华烟云的莲花净池,会帮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张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