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宁)近年来,丰台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以高质量推进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和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建设为重大契机,不断挖掘红色资源中的重大时代价值,为服务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擦亮红色文化“金名片”。近日,《前线》杂志就此对区委书记王少峰进行了专访。
强化思想引领
建好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记者:丰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北方红星”升起的地方,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的核心——卢沟桥、宛平城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皆坐落于此。丰台区如何挖掘这些红色资源背后的丰富内涵,强化思想引领,高位推进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
王少峰:丰台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近年来,丰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部署要求,加强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用好用活这些红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倍增追赶、合作发展”生动实践的不竭动力。2023年9月,丰台区成立了西山永定河文化精华区建设指挥部,高位统筹,围绕“一核四区两廊道”整体布局,实施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和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保护利用工程。同时,我们成立了丰台区推进抗日战争主题片区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着力抓好卢沟桥保护提升、抗战雕塑园提升改造、“宛平博物馆之城”建设、“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等,示范带动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为整合资源、强化联动,我们一方面用好区内力量,围绕抗日战争主题片区核心区、长辛店、园博园三个主要节点,统筹相关部门力量,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管理红色资源,使其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区外资源,对接市级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挖掘、研究与传播,不断充实辖区红色文化专家资源库。我们还成立了宛平文史馆和长辛店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构建起“一馆一中心”研究格局。
记者:丰台区在挖掘、修复、保护这些红色资源、丰富北京红色家底的实践中,有哪些亮点?
王少峰:丰台区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既注重物质层面的修复与保护,也重视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是要留住“红色记忆”,以长远思维做好文物保护传承。我们实施了革命文物主题片区保护传承利用项目,针对长辛店地区8处革命活动旧址,下大力气统筹推进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展陈提升、宣传教育等工作,让红色文化遗存成为激励后人的重要历史记忆。其次是建好“红色家谱”,以创新手段赋能文物保护。近年来,我们在摸清革命文物家底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展示服务,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模式,促进红色资源的协调性保护。再有就是注入“红色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我们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融入基层治理、城市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高标准推进抗日战争主题片区核心区建设、“宛平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快长辛店老镇有机更新。
加强活化利用
让红色资源激发奋进力量
记者:近几年,丰台区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取得了亮眼成绩。丰台区是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红色文化教育载体的?
王少峰:丰富的红色资源赋予丰台区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为了将这些宝贵资源转化为“会说话”的教育载体,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学社教活动,让红色精神激发群众的奋进力量。一是深化红色文化研究,通过开设“宛平记忆”讲堂、推出《卢沟月》专刊、编印《“大丰”起兮》文艺作品集等,以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展示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承载的精神内涵。二是丰富活化利用形式,精心策划推出了一批红色文艺精品,打造多元传播体系。三是打造多元文化业态,加快推动“宛平博物馆之城”建设计划落地,以“针灸式”改造理念打造街区样板间,并引入人民咖啡馆、特色文创商店等多元业态入驻。
记者:丰台区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红色资源,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激发红色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
王少峰:丰台区积极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建设和传播红色资源,以数字赋能红色文化建设,使其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方面,把红色文化“展”出来。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管理和展览,建立红色、革命文物数字化档案库,以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和物理局限,赋能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借助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等技术,让红色资源的“打开方式”更加多元。
记者:据了解,更新后的长辛店老镇即将开街,这个首都红色文化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将焕发新活力。丰台区如何以此为起点,探索片区整体焕新,推动辖区高质量发展?
王少峰:长辛店老镇是《北京城市更新条例》实施后城六区内首个、现存体量最大的区域综合类城市更新项目。按照市委要求,丰台区坚持整体规划与一院一策相结合、历史风貌与空间修复相结合、业态布局与保障民生相结合,采取“保护式棚改+城市更新”模式进行改造。目前,老镇内5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已被修复活化为沉浸式红色文化展览厅。在保持传统风貌肌理的同时,我们还着力改善新老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步引入社会资本,植入文、商、旅、产、居等多种产业业态,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补足、提升、丰富老镇功能。
赓续红色血脉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记者:红色文化蕴含着凝心铸魂的重大时代价值。请您谈谈,丰台区如何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引领作用,让它们赋能大思政教育?
王少峰:近年来,丰台区着力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作用,赋能大思政教育,助力青少年赓续精神血脉、厚植爱国情怀。我们深入挖掘区域思政教育资源价值,把辖区内的红色资源嵌入研学路线,精心设计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课程围绕“铁血卢沟·爱国情怀”等5大主题,形成了9条思政课程精华路线,构建起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特色思政课程体系,极大激发了青少年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同时,通过“厚植—浸润—传承”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青少年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四史”教育,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组织“五气”学子实践养成系列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课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我们还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成长,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薪火传人”等主题宣讲。目前,在校学生作为党史宣讲员义务为国内外游客宣讲近200场,覆盖数万人次。
记者:在推进红色资源与文旅融合、增强辖区吸引力方面,丰台区进行了哪些探索实践?
王少峰:近年来,丰台区积极推进红色资源与文旅相融合,擦亮红色旅游品牌。在探索多维度打造文旅产品方面,我们依托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老镇,探索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创新推出文创产品。在丰富文旅供给方面,我们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导入新业态、新模式,以“红色研学+沉浸式红色文旅+小型博物馆”为特色,多维度丰富红色文化旅游供给。同时,我们积极搭建宣传矩阵,打造“遇见丰台·众汇京彩”创新发布平台,以“国潮+景区”“发布+体验”等方式,将新闻发布“搬”到景区现场,全方位、立体化呈现红色资源,不断提升丰台区在红色旅游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丰台区探索了哪些有效机制,让群众从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的“可为”,转变为以实际行动传递红色薪火的“有为”,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王少峰: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一是以百姓宣讲点燃群众热情。全区成立了由社工、志愿者和中小学生组成的“北方的红星”百姓宣讲团,目前已开展宣讲200余场。二是以主题活动传播红色薪火。举办“长辛店1921红色党课”等活动,组织青少年实地探访二七纪念馆,通过现场讲解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三是以沉浸体验坚定红色信仰。我们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打造了全市首堂“场景沉浸式”思政大课,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目前,长辛店红色革命旧址已累计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
下一步,丰台区将持续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精华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抗日战争主题片区核心区建设提升,加快长辛店老镇更新,擦亮红色文化“金名片”,激发辖区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