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生态涅槃与文明共振
昔日皇家苑囿 今日群众乐园
  游客登上燕景台眺望远方。原梓峰 摄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作为无界公园免费开放,吸引众多居民前来游玩,图为正在捞鱼的小朋友。赵辉 摄

  编者按: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并接受来自41家中外媒体、84名记者的集体采访。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说,南中轴既是赓续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轴线,也是承载拓展首都功能的未来轴线,南中轴地区被确定为“展示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自信代表地区”。丰台区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全力推动南中轴成为引领南部地区崛起的文化轴,承载新兴产业的发展轴,充满自然美感、活力气息的生态轴。 

  在北京的城市版图上,南北中轴线如同一条贯穿古今的“龙骨”,串联起历史、当下与未来。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燕景台作为南中轴的点睛之笔,已然成为北京城中新的打卡点,《丰台时报》记者为大家揭开网红打卡点背后的故事。

  本报讯(实习记者 杜倩)南中轴,这条曾被帝王视为“南苑猎场”的轴线,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生长——它不仅是生态修复的“绿肺”,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亦是城市发展的试验田。而坐落于南四环与中轴线交汇处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简称“南森”),正是这条轴线南延的核心节点。其标志性建筑燕景台,凭借“屋顶观日落”的独特体验,成为近年来北京爆火出圈的网红打卡地。这座地标式建筑,承载着南中轴生态、文化与发展三重使命的深意。近日,《丰台时报》专访南森公司谢桂敏、立人设计合伙人周宇,试图揭开网红打卡地燕景台背后的故事,探寻南中轴如何以“三轴合一”的姿态,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生态重生

  废墟之上的绿色交响

  站在南森东南角远远望去,燕景台像一只栖息的鸿雁,北眺国贸CBD中心区,南望南苑机场。当木结构屋顶浸染了琥珀色霞光,游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 

  南森公司谢桂敏介绍,这片土地曾是南苑生态退化的缩影。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扩张,南中轴南段的湿地被填埋,林地破碎化,黑鹳、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几近绝迹。直到2015年,北京市启动的“平原造林”工程,如同大地缝合术,通过分层碾压技术与再生中水系统,将90%建筑废料转化为生态基底。如今,南森森林覆盖率超过80%,湿地水系串联成网,吸引黄胸鹀、雀鹰、红隼、大鵟、苍鹰等珍稀鸟类栖息。 

  作为燕景台设计师,周宇还记得第一次来这里时,眼前只是一片普通的山丘。“怎么才能在软土上夯实地基?什么样的排水系统才能不伤周围古树根脉?怎么才能延承北京中轴线深厚的文脉?”当时,他的内心涌现诸多疑问。随后,他带领团队将327根微型钢管桩如隐形根系般深扎土层,使沉降差精确控制在毫米内,使得如今总高59米的生态观景台以饱含中华建筑风貌的高分水准呈现在游客面前。 

  为了更好地平衡城市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周宇在燕景台设计中暗含更多生态智慧——采用局部架空设计将燕景台轻置于山顶,从城市多条视廊,精细控制建设过程,使观景台与山体整体完美融合;通过覆土技术在观景台底座隐藏配电间等辅助空间,使得底层与山体自然过渡,顶层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自然景观。上部区域共分为两层,屋顶为全景观光台阶,可纵览北京“风花雪月”全景,中层设360°观景环廊,可全天候提供舒适亲切的观景体验。屋面还采取碲化镉光伏技术,以实现建筑的低碳运维。 

  记者也回想起当日探访小龙河的情景,经过治理的小龙河,现如今滋养着40多种鱼类。三年前公园湿地挖填的渣土堆,如今已被爬山虎与紫菀编织成真正的生态体,植物根系穿透混凝土裂缝,将冰冷材料转化为生命容器。 

  透过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内的铁蒺藜围栏,记者看到工人正用芦苇秆编织“昆虫旅馆”,千屈菜吸引太平鸟盘旋觅食。“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是食源或蜜源物种,我们要让生态系统形成闭环。”谢桂敏提到,保育区东南角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南森鸟类种类增长217%,其中1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文脉转译

  飞檐上的时空折叠

  “燕景台的名字,是历史递来的请柬。”谢桂敏表示,尽管南苑皇家狩猎文化未留下实体建筑,但如今仍以地名、史料等形式融入公园肌理。其中,燕景台之名源自清代猎场中的“台”——瞭望台曾是皇家勘察地形的制高点。 

  在燕景台的设计中,周宇以木质结构勾勒出大雁迁徙时的动态韵律,提取《营造法式》中“飞檐反宇”的构造精髓,将传统檐角起翘角度调为7.5度,让接近1000平方米的建筑如大雁展翅时一样体态轻盈;檐口采用来自门头沟琉璃渠村非遗窑口的208块陶瓦,每片瓦当的雁纹模具依据南苑地区出土的明代铁雁灯残件3D扫描复原。 

  将传统坡屋顶解构为可登临的阶梯,是周宇对历史灵巧的致敬——它打破了古建筑“只可远观”的疏离感。人们站在屋顶,可将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尽收眼底,抑或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从大兴机场飞来的航班。若沿屋顶斜坡席地而坐,则与600年前在此勘察地形的侍卫共享同一片视野——“只不过望远镜换成了手机镜头,猎物化作朋友圈的点赞。”周宇说道。他还记得开放首日,一位老人颤巍巍地摸出台历本大小的《南苑猎场考》,对着钢筋骨架喃喃自语:“这坡顶的弧度,倒像极了晾鹰台的飞檐。” 

  文化传承同样不囿于符号。公园内的大红门御道复现了皇帝南巡的路径,拴马桩、小动物地景小品等细节还原狩猎场景;游客中心建筑的夯土墙复刻了猎场宫墙肌理,裂缝间裸露的草茎渗透荒野气息;森林书屋的榫卯结构让人想起乾隆驻跸的衙署书房,只是书架上的《鸟类图鉴》替代了线装书。 

  不止如此,近现代工业文化也融入其中——横穿公园的1907年铁路支线,曾是北京第一条货运专线,连接永定门与南苑机场。如今,锈迹斑斑的铁轨旁建起“铁路小站”,成为展示工业文明的露天博物馆。

  无界共生

  公园作为城市接口

  在南森,这里没有检票闸机,市民可在公园运营时间内自由进出,谢桂敏认为,“公园不是城市中的绿岛,而该是吸纳所有流动生命的海绵。”“南森不是一座传统公园,而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接口。”她再次给出定义,“无界”理念暗合南中轴的未来使命。按照首都规划,南中轴地区被确定为“展示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自信代表地区”,丰台区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文化功能和国际交往功能为主导,全力推动南中轴成为引领南部地区崛起的文化轴,承载新兴产业的发展轴,充满自然美感、活力气息的生态轴。 

  去年五一开放后,高峰日观景台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业态兴起。公园深化设计规划建设“西花、中生、东文”三大片区,分别聚焦花卉产业花园场景、生物多样性和国际文化交往主题特色。谢桂敏表示,南森不仅要做“绿肺”,更要成为产城融合的引擎。 

  谢桂敏告诉记者,“南森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收门票的计划。”她坦言,南森摒弃门票经济,主要通过咖啡水饮、乐园、营地、电瓶车、文化活动等二次消费实现自我造血,未来会有更丰富的自然文化研学、康养等内容组织。 

  “公园与城市应是共生的,市民的需求就是设计的指南针。”谢桂敏曾在公众号上开设了“问计南森”留言板,发现其中既有提出严苛要求的市民,也有表达失望情绪的声音。然而,更多的是那些温暖她心灵的话语——“我真的很幸福啊,我家附近竟然有了南森这样的公园。”市民在留言中这样说道。 

  燕景台下坡的夹角处,坐落着一个精心组建的共享图书角,那是谢桂敏最为钟爱的角落。四层高的木架上,《观鸟手册》与《三体》并肩而立。这里蕴藏着公园的众创基因——70%的图书源自市民的捐赠,书页间偶尔夹带着树叶书签和观鸟笔记。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此阅读。她向谢桂敏问道:“可以捐书吗?我想把我的书捐过来。”谢桂敏内心深受触动:“多么美好的联结啊,生态公园不应只是管理者的独白,本应是市民共同的集体创作。” 

  燕台夕照

  南中轴线的未来叙事

  黄昏时分,燕景台屋顶挤满等待日落的人群。当夕阳坠入西山山脉的瞬间,大兴机场飞来的航班恰好掠过天际线。在这里,7.5度屋顶起翘角的精准测算与700年的《营造法式》古老智慧共振,湿地鱼群的生态保护与人类当代城市活动迭代共荣共存。 

  在最新规划中,燕景台地下将建成“生态数据舱”,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鸟类声纹和游客热力图。“这些数据会反馈给设计团队,让建筑随生态系统共同进化。”周宇说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5版: 综合
   第06版:乐游
   第08版:宛平史话
昔日皇家苑囿 今日群众乐园
丰台报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04昔日皇家苑囿 今日群众乐园 2025-03-10 2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