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是历史上顺天府的两京县之一,于辽代建县,长期治理京城西部。宛平之名始于辽,取自东汉末年刘熙所作《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金海陵王完颜亮将国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到燕京,掀开了北京正式成为全国政治行政中心的历史。海陵王下诏营建燕京城,改燕京为中都,改析津县为大兴县,宛平县名延续。北京城址虽有迁移,但以中轴线为界,东大兴,西宛平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
位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在中国抗战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其地位之重要、名气之大不言而喻,然而最早它并不叫宛平城。当地有首歌谣唱道:“小小屯兵拱极城,城门三百三十钉,城上三百三十个垛口,城内三百三十个兵。”说的就是宛平城。
宛平县曾管辖北京多区和河北部分地区
说起宛平城不得不提当年的宛平县,在历史上宛平知县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就说宛平县的管辖范围:明清时期普通县衙管50里,而北京城里以棋盘街(今天安门广场)为界线,以西都归宛平县管辖(以东归大兴县);这还不算完,出城往南、往北50里,往西150里皆属宛平,也就是说不但包括了今西城区,还包括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和河北省部分地区。
透过历史探寻丰台与宛平城
“丰台仍是旧名呼,接畛连畦种植俱……”这是乾隆皇帝曾写下的诗句。它提示了“丰台”这一古老的地名源流。说起丰台与宛平城的故事,还要从辽宋时期说起,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并改名为中都,丰台的部分地区在中都城内,大部分区域属宛平县、大兴县、良乡县。元代至明初,这里隶属于宛平、大兴、良乡等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成北京外城,丰台东半部成为京城南郊和西南郊,由南城兵马司管理,西半部属宛平县、良乡县、房山县。清末东半部在城属范围内,由步兵统领衙门管理,西半部属宛平、良乡、房山县。到抗战胜利后,丰台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开始于民国时期,其作为宛平县的一个特区,辖丰台镇及看丹乡、永和庄乡和小屯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7月,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河北省宛平县划归北京市。至同年9月,华北行政委员会又批准将宛平县制撤销,其原辖地区先后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其中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延续至今。
宛平城因军事防卫而建
历史上的宛平城,是为应对农民运动和清军的进攻而建,为屯兵之用,是捍卫北京的桥头堡。明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作战。为了防止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加强对京师的保卫,崇祯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命武俊在卢沟桥桥头建了这座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的小城,也就是现在的宛平城。
此城于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开始兴建,到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竣工。初名“拱极城”( 拱,是拱卫;极,是最高地位。拱极,就是最高保卫的意思)。改名为“宛平城”则是1928年(民国十七年)宛平县署迁于此处后的事。宛平县衙原设在北京地安门以西的贤良祠。
拱极城的西侧,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也是当时永定河上唯一的桥梁,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皇帝出巡、京官外出办事以及封疆大吏进京觐见皇帝,都会从拱极城经过。朝廷为百官践行以及迎接凯旋的将士,都选择在这里设宴。因此,卢沟桥及拱极城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城东西两门与桥面为一直线,桥城相连,俨若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要记住,宛平城墙上的弹痕
卢沟桥地处京都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这场战争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彻底点燃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中共北方局、中共北平市农委、八路军总部分别派人深入宛平县进行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而宛平县城成为当时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1961年、宛平城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修复了城楼、瓮城,并对城墙进行修补、但保留了弹孔;1987年向游客开放。现如今在宛平城墙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累累弹痕,它们和卢沟桥一样是那个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者。
今日宛平城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与崛起
从全民族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从伟大的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宛平城作为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城,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处纪念地。城虽不大,但行走在这里,依稀能感觉到这座古城的沧桑与变迁。
如今的宛平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宛平城地区现有卢沟桥、岱王庙、兴隆寺、龙王庙、宛平县署等10多处古迹,在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与崛起的见证。如今游客们穿城而过,还能体会到当年拱极城的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
1.《北京档案》
2.北京市方志馆
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