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大地的经纬,与岁月平行走着,走着走着就有了交集。
永定河,我看不出黄河奔流的咆哮,也看不出长江纵横的霸气,没有谁为它树碑立传,可就是这条河在华夏民族的胸腔里,或深情缓流,或意气风发,或无奈叹息,或在一番凤凰涅槃之后轻吟浅唱。
我不知它在隋朝为什么称为桑干河,金代又称为卢沟的。不管什么称谓,从太行山、阴山、燕山余脉、黄土高原,一路执着流过来,攒足了雄浑与坚韧。在她的日渐丰盈里,响起的拉魂腔与岁月是这样熨帖。
永享太平,安定生活,不只是一介布衣的梦想,也是历代帝王之愿。在大清康熙皇帝的关注下,疏浚河道,加固岸堤,一条河有了永定之身。永定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我踩着那些古老的传说,走近了永定河。一段故事,一场风景,一首盎然的诗,如河水般流淌开来。
河在岁月里行走,是看不见的。涛声留给送行的大地,浪花开给多情的蓝天。可我,还感觉到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河边宛平城墙上,那斑驳的弹孔和墙下苍虬的松树,向我诉说当年的画卷是如何残破的。
战争、饥荒、瘟疫和暴政,怎么也掩盖不了一条河与生俱来的从容。“园博会中秋,红红艳艳花乡,一城玉韵宛平月;卢沟桥上古,碧碧盈盈水景,四野金风永定河。”多难兴邦,只有用苦痛养育和泪水浇灌,开出的花才会更鲜艳。
一河分两面,然后从两边长出平畴山峦,长出树木城墙,还长出幸福与富强。在不断延展的宣纸上,帆的场景,梦的腾飞,都那般清晰。盛世铸鼎,永定河边当供上一只最大的鼎!
金中都遗址默然无声,永定河守着一个朝代国都六十多年,也是竭尽所能了。浪花的叹息里,短暂的王朝却给这片土地留下建都的发轫之作。
外形恰似一座古代巍峨城堡的辽金城垣博物馆,将春秋战国的蓟城、唐代幽州城、辽南京城,再到金中都的城垣,一一展现出来,这一切,与永定河息息相关。
一条河的濡染,一个地方的富庶,成了强者眼中丰盛的食物。远在战国,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河渡口更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夺之守之,方才睡得踏实。
不管朝代更迭,一条河的位置在人们的心中都是神圣的。金世宗决定在永定河上修建一座宏伟的桥时,福薄命浅,将这一盛名留给了后人。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已有八百高龄了。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就是十一个问号啊!人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不能共襄盛世?
卢沟晓月,从这时已经沐浴完毕,准备登上历史的天空。从头开始,娓娓道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天堂的石桥,宏伟与美丽怕不是一些文字就可以形容透彻的。根柱、狮子……经历史沉淀,散发一种古老安详、沧桑却又温情的气息。
“一桥何壮,惊虹卧卢沟,两列石狮言美妙;孤月正明,看霜铺大地,千家好梦话团圆。”每个柱头上,不同姿态的狮子,或倾听水声,或相互戏耍,或母子相抵。它们与一条河见证了硝烟四起的时光,见证了三百多年历史的宛平城。用所有的热烈、庄严,与一条河并辔而行。
因了我的到来,永定河犹如在一部线装的古书里,抽出一些章节。
大清盛世,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之事,不知有没有将自己金戈铁马开疆拓土的事情记入其中。乾隆也因自己的文治武功,在桥东头题写“卢沟晓月”一碑。踌躇满志的十全老人,有理由来钦定风花雪月的场所。“卢沟圣境”,使得这里成为中国月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然而,幸运并没有因他而延续。
永定河知道,一个积弱积贫的朝代只能任人宰割。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在云风变幻的大潮里,那份飘摇是可想而知的。“戊戌变法”向左,“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运动草草收场,“明治维新”向右,日本却走上富强的大道。根烂叶败,国政匡废,摇摇欲坠的帝国到处充满斜阳里的忧伤。中日国运交错,恩怨如麻,这些伤痛都保留在一条河的记忆里。
“建海军的钱去修万寿园了”的一声叹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震撼……还在永定河边回荡着。
慈禧化装成东北老太太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之时,一向自大的帝国突然变得无比的惊惶。永定河已没有力量耻笑了,那份创伤深及心扉。
大清光绪帝带着无尽惆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葬于易县清西陵。从他被抬着从祖上于两端立碑的卢沟桥上走过之时,永定河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表达,百味陈杂太乱,恨无回天之力太过辛酸。永定河哽咽了。
大破大立!
“昔时民族危亡,枪响卢沟,八年驱梦魇,月圆狮醒;今日国家安泰,河清永定,百里赏秋光,花好龙腾。”
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战争的历史上,日军的弹痕留在哪里?这些就落在卢沟桥的望柱之上。站在永定河边的我,感慨万千。
历史定格在1937年7月7日那个节点上。卢沟桥的枪声惊醒了沉寂,也惊醒了一个昏昏欲睡的民族。
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抵抗往往从欺凌的第一时间就播下了种子。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史书中,也许只有一座桥的名字,可永定河一心一意地托举着它。
永定河边,明月弯刀,揩着河水的衣裳,我似乎还看到了月色背后杀声阵阵的画面,听到了七十多年前的隆隆枪炮声……
永定河畔的荷花,悄然绽放。
烽烟远去。永定河边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将历史一一捡拾起来。在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前,我将历史的手抓得牢牢的。“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组成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章,仅是目视就已令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抗战精神,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丰台,京畿西南锁钥,是一个无法忽略的时代节点,也是一座铁骨铮铮的时空坐标。
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多的时候,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战争、天灾的水深火热之中。正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谐社会和大同生活,在历史上的每时每刻都令人强烈憧憬!
在抗战中,迸发出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成了丰台发展的“根”与“魂”。穿越时空,卢沟桥,这座曾经饱受战火的古桥,以自己的变迁和见闻,浓缩了中国蓬勃成长的历程。
一条河的热情对人们的潜移默化已走进了内心深处。共和国十周年华诞前,首都十大建筑修建在即,卢沟桥群众日夜奋战在大河滩上,精心选采上等的沙石料。从卢沟桥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和汽车,将沙石料保时保量地运到工地上。首都十大建筑的华美,也浸透着卢沟桥人的汗水和一条河的祝愿。车轮腾起的尘烟落了,可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恍如昨日。
如今,古桥的望柱、栏板、华表、石碑……还在静享日月沧桑之后的安宁,感受丰台的诗情画意和生机盎然。
永定河一股脑儿将秀气与灵性都留在了丰台。“月至谁家,丰台万户齐迎月;花香何处,永定一河皆得花。”神奇的丘陵幽谷,浩瀚的层叠林海,明媚的湖光山色,斗艳的奇珍花卉,相映成趣,将丰台打扮成一处宜人的“天然氧吧”。这一切,永定河瞧在眼中,喜在心里。
永定河经年累月地呵护着。“卢沟入画,永定淌诗,近水楼台波映月;郊野飘香,城区溢彩,迷人丰采锦添花。”在这里,我读懂了美丽与生活。
位于永定河堤岸的紫谷伊甸园,逐着河流的薰衣草,香的不仅是河流大地,还有季节。还有几十种花卉竞相开放,历史的沧桑与苦痛都被尘封了。人们在这里观光休憩,沐浴着和风晓月,甜美静谧、清新透彻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卢沟晓月千年韵,园博丰台一轴春。”是谁在燃烧的花海里又猛添一把火?只因“泉甘土沃,养花最宜”而享有“花乡”的美誉。北京奥运会颁奖花束“红红火火”,就来自于花乡。因了一条河的乳养,丰台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邀明月作东,桂酒一杯,好向卢沟赊锦句;携清风赴宴,花香几许,长从永定赋新篇。”卢沟桥、宛平城、雕塑园、抗日战争纪念馆……悠久的历史古迹,与时代合着节拍。走进丰台,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卢沟桥畔的巨型雕塑“醒狮”,是寂然无声的。它见证了历史更迭的沧桑、往来商旅的忙碌、文人骚客的诗兴。我知道,沉默是积聚,一旦爆发会有惊天动地的力量。
我站在卢沟桥上,一条河的伟绩与壮美就在我的眼前。向西眺望,京石高铁呼啸来去。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在一条河的润泽里,丰台展开了腾飞的翅膀。
离前方的渤海,永定河只须再蹚几步就到了。它有风景,有神韵,有荣耀,有苦难。它也有心情的,忧愁彷徨痛心,快乐温馨激情。语言的魅力、诗歌的韵味,无法表达一条河的风情。
“赏卢沟晓月,月泻银辉,忆几番石鼓铭文、宛城遗梦;叹永定清溪,溪流春色,观不尽京畿胜景、园博韶光。”
■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黄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