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86年前卢沟桥上响起的枪声,定格为中华民族永恒的集体记忆。卢沟桥上犹在的弹痕,见证着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昨天,也时刻警醒着我们勿忘历史,今天让我们跟着这一组组数字追忆那段血的历史,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这一串数字,不能忘也不敢忘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批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大半中国被日军践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587.9万中国军民伤亡
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1000亿美元直接损失
(按照1937年的币值计算)
5000亿美元间接损失
(按照1937年的市值计算)
3350万吨
日军从中国掠走钢铁3350万吨、
煤炭5.86亿吨
20余万中国妇女沦为“慰安妇”
2000多次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公然违反国际法,大肆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地域遍及18个省,有准确记载的战例就达2000多次,造成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伤亡。
这一串数字,承载着民族的呐喊
接令“卢沟桥即尔等坟墓,不能退让一步”的中国守军与日军浴血搏斗,没有子弹,就抡起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在守卫卢沟桥、宛平城、南苑等地的战斗中,数千中国守军战死在阵地。
29军
1937年宛平城中国守军番号。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激战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身先士卒,腿部重伤仍不下火线,后头部受伤壮烈殉国。
132师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身受重伤后,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地方,但他坚决不肯,继续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不幸牺牲。
3营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前后击退日军5次进攻。
10连
委任状的主人是第29军37师110旅第219团第3营第10连连长孔宪全。他曾在长城抗战中立功,1934年被升为炮兵连连长。然而,他却认为炮兵离战场前线远,于是主动请示调往步兵连。宋哲元被他的精神感动,1935年4月1日,颁发了这张委任状。1937年,当日军入侵宛平城时,孔宪全一马当先率部冲锋,不幸中弹牺牲。他所在的第10连共120人,保卫卢沟桥的多次战斗中伤亡70人。
1排
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沈忠明是“七七事变”中第一位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
60多人
当时驻守在平津地区的是第29军大刀队,他们因在喜峰口的英勇抗战而名扬天下。面对日军的进攻威胁,驻军将士们一刻也不敢松懈,就算是睡觉时,手中也紧握抗敌的大刀。驻守铁路桥的60多名将士与日军血战到底,全部以身殉国,而150人的大刀敢死队又迅速成队,连夜奋勇夺回了龙王庙与铁路桥。
20万次
8年间,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
这一串数字,让历史有了见证
抗战14年,中国人民用巨大牺牲换回正义。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的痕迹犹在,一件件抗战文物向人们诉说着一声枪响之后,保卫卢沟桥宛平城的惨烈。
17枚
1985年在修复宛平城城墙时出土了17枚子弹。
48年
29军士兵钢盔地下埋藏48年后出土,一个可以穿过子弹的小洞位于钢盔的前额正中间。
266.5米
卢沟桥全长。卢沟桥是京南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桥东不远即为旧宛平城。桥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依稀可见。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面对日军的悍然炮轰,当地驻军将士忍无可忍,奋起抗战,守一桥而捍天下,点燃了全国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
20.8万平方米
位于北京西五环永定河边的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长640米,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黑灰色的城墙有9.8米高,把整个宛平城包围着。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对宛平城进行猛烈炮击,城内民宅大部分被炸毁,位于城中心的县署成为重点攻击区域,沦为一片废墟,宛平城成为抗战历史的见证地,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的弹痕。
30000余件/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宛平城内,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14年抗日战争。馆前8级和14级两组台阶,分别寓意着8年全国抗战和14年抗战历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文物共30000余件/套(截至2019年末 ),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
今年是“七七事变”86周年,历史启示道路和方向,也传承着精神和气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今日中国再不是1937年的中国,砥砺奋进,国家强、百姓安,才能守卫宁静而美好的卢沟晓月。
■ 部分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解放军报、中国新闻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