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梅竹马在朝鲜战场重逢 两人一共立了6次功
——记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陈仙玉

  5月底的一天,在丰台区花乡文体路64号院一栋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抗美援朝老兵李在河和陈仙玉夫妻。两位老人一位91岁,一位89岁,白发苍苍的他们,用颤颤巍巍的双手帮对方穿好旧时的军装。

  “这一枚,是银质的抗美援朝军功章。”“这一枚,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一枚,是抗美援朝和平万岁纪念章……”军装左胸前一枚枚勋章熠熠生辉,仿佛在默默讲述70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1932年和1934年,李在河与陈仙玉先后出生在朝鲜江原道北部的金刚山,两家都是居住在朝鲜的中国人,后来移居到了东北的长白山。两家成了邻居,相隔不过五六米,李在河与陈仙玉也成了青梅竹马的玩伴。1945年,李在河13岁,他随父母迁居别处,就此跟陈仙玉失去了联系。

  1950年12月,东北军区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招兵,1951年1月,李在河报名入伍。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当年的5月4日,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成为后勤部防疫大队的一名防疫战士。

  李在河入朝作战的时候,已经是第五次战役的最后阶段,正处于两军相持状态。前几次战役打得惨烈,根本顾不上卫生防疫这回事。到了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有的战士感染了病毒,有的战士生了虱子,很多人发起了高烧,战斗力严重受损。李在河和防疫大队的战士们把大卡车改装成消毒车,为志愿军消毒。

  防疫大队总部设在朝鲜成川。为了到前线给志愿军战士消毒、打防疫针,李在河经常跟随部队穿越封锁线。美军的飞机在空中狂轰滥炸,不放过一人一车,甚至一缕炊烟。“就趁飞机没来的时候玩命地跑啊,我们身上还背着背包、米袋子和药箱子,但依然脚下生风。饿了,就抓一把生米塞进嘴里充饥,那是跟死神争夺时间。”当时的情景,李在河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53年2月的一天晚上,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李在河跟随部队从成川开赴铁原执行抢救伤员任务。卡车里实在坐不下了,李在河和一位战士只好坐到车顶上,穿着两件大衣仍觉得风像刀子一样。卡车一路颠簸了200多公里路。次日凌晨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冻得一个多小时都说不出话来。那是李在河感觉自己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丧心病狂的敌人,在正面战场打不赢中国人民志愿军,便悍然发动了细菌战。在一次徒步行军中,李在河和战友们远远地看到,前方道路上全是随风起伏的白布,大家十分好奇,正要跑上去看个仔细。就在这时,背后传来一名老兵的惊呼声:“是炸弹!快跑!快跑!”李在河和战友们一惊,拔腿就往马路两边跑,没跑多远,就听见身后响起一连串的爆炸声。后来,李在河才知道,敌人将带着病毒的虫子装在炸弹里面,空投到地上,起伏的白布是抛掷定时炸弹的降落伞。“细菌弹有一米来长,大腿粗细,我们穿着防化服对区域进行封锁,然后对细菌弹进行消毒处理。我们发现,细菌弹的弹壳打开后,里边是一层一层的,每层装着不同的虫子。”李在河说。

  李在河与防疫大队的战友们为志愿军将士注射疫苗,扑灭苍蝇、跳蚤、老鼠等疫情传播媒介物,成功粉碎了美帝的细菌战,对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战场上的意外重逢

  1953年,已经成为主力军医的李在河随防疫大队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分部基地医院做流行病学调查。“咱这儿来了一个主力军医,还是朝鲜族!”医院里的护士们觉得挺新鲜,都跑来看热闹。大家热情地做着自我介绍,“我叫陈仙玉!”一个清脆的声音自报家门,李在河也没有太在意。

  因为都是朝鲜族的缘故,陈仙玉对李在河多了一分亲切感。过了几天,她又来看望李在河。“你老家是哪儿的呀?”“家里还有什么人呐?”“哪年参军的呀?”……聊着聊着,两人猛然发现,他们都是出生在朝鲜的中国人,小时候还是一个村的!李在河欣喜异常,急忙打听起他的邻居“道道里”(音)一家的下落。李在河清楚地说出了“道道里”的父母、兄嫂的名字,没想到陈仙玉全都知道。最后,李在河才问道:“那‘道道里’嘞?她后来去哪儿了呢?”陈仙玉乐了,“我就是‘道道里’呀!”“什么?你就是‘道道里’!”两人又惊又喜。

  “小时候嘛,都不喊大名,只知道一个小名,她的小名叫‘道道里’,是朝鲜话。她也不知道我的大名叫啥。所以第一次见面,我们都没认出对方来。”李在河万万没想到,青梅竹马的玩伴居然在朝鲜战场上重逢了!

  小时候的陈仙玉命运凄苦,3岁时便没了妈妈,跟着三个哥哥生活,从来没上过学,一直帮嫂子带孩子,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1951年1月,她从东北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成为一名护士。5月4日,她随部队奔赴朝鲜。

  李在河与陈仙玉一对日子,这才发现,原来他们两个竟然是同日参军,并在同一天开赴的朝鲜战场。“只不过我是坐牛车去的,她是坐闷罐车去的,所以我俩没有碰上。”说到这里,两人相视一笑。

  战场上,到处是伤兵和尸体。幸存的战士被抬到陈仙玉面前,经常是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战场上那惨烈的一幕幕,至今回想起来,陈仙玉仍是无比心酸。她强忍着悲痛,为这些伤员止血、上药、包扎。“他们都是战场上真正的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忘死,作为后方的一名医护人员,我当时所想的就是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

  采访的时候,陈仙玉老人的手不停地颤抖。那时候,医疗物资紧缺,给伤员换下来的纱布需要经过清洗晾干消毒再次使用。冬日里,陈仙玉在河面上砸开一个冰窟,从冰窟里打水浆洗,一双手长满了冻疮,时至今日,仍能看出疤痕。除了救治伤员,陈仙玉她们还要肩负起后勤工作,修马路,保障战场前线与后方的运输供给、伤员运送。砍木头、运石头,这些重活女兵也要干。但陈仙玉并不觉得苦,“我小时候日子过得苦,什么苦活没干过?这些我都能扛得住”。

  “不值一提但也不辱使命”

  艰苦的日子里也有一点点甜。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战友间的友谊更显弥足珍贵。随着交往的深入,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李在河与陈仙玉服从组织安排,继续坚守在朝鲜。1956年,李在河回到北京军区,陈仙玉又多待了一年才回国,被调至安徽合肥的105医院。1957年,陈仙玉被调回北京参加军事医学科学院门诊部的组建工作,两人利用这短暂的相聚,于当年3月2日结了婚。

  仅仅一个月,陈仙玉又被调回安徽,两人便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日子。直到1959年,陈仙玉才调到北京工作。这对患难夫妻终于团聚。

  说是团聚,其实也是聚少离多。那些年,李在河继续投身部队防疫工作,在河北、陕西、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到处跑。

  “1984年,我参加北京军区六分部知识分子代表大会,做报告时,我说我和夫人结婚27年了,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3年。很多人不相信,可这真是我们那个年代革命军人家庭的真实写照啊!”李在河感慨地说。虽然聚少离多,但两人感情深厚,时至今日,结婚60多年,从未吵过架。

  2021年10月23日,李在河与陈仙玉参加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入场时,他们两人成为走在最前面的两名志愿军老兵代表。

  李在河说:“我们成了代表队伍里的排头兵,这让我们感到格外的兴奋和激动。与那些在战场上与敌人奋勇拼杀的战友相比,我们的贡献不值一提。我们两人在朝鲜战场一共立了6次功,虽然与许多英雄无法相比,但也算不辱使命!”

  文/特约记者 代丽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产经
   第08版:健康
多彩活动庆“八一”
打响“丰台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诚邀各界朋友汇聚丽泽
青梅竹马在朝鲜战场重逢 两人一共立了6次功
丰台报综合02青梅竹马在朝鲜战场重逢 两人一共立了6次功 2023-07-28 2 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