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思政课更好地与现实结合起来,更生动、更鲜活、更有效,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激扬青春奋进力量?丰台区立足地域思政资源与教育实际,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突破口,在课程、师生、资源不同维度的“行走”中,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思政课入脑更入心,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启智润心的整体氛围。
建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在课程“行走”中提升课堂厚度
“大思政课”首先是思政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全力做强做精“思政小课堂”。在抓好教师队伍水平提升这个思政课关键环节的同时,丰台区着力强化课程研发与体系建设,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为“大思政课”提供有力支撑。
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五大主题。丰台区兼具古都、红色、京味、创新四大首都特色文化,金中都拉开了北京建都史的序幕,长辛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地之一、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卢沟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等处处彰显着新时代的活力与生机。而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丰台区形成“百年党史·传承基因”“铁血卢沟·爱国情怀”“航天梦想·奉献创新”等五大思政教育主题,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一整套大中小学“融通”课程体系,设立了首批47所“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基地校”,推动思政课在全区扎实落地。
以实践手册为抓手,打造精品课程。丰台区统筹协调思政教研员、学科教师和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相关部门力量,从“资源与情境、过程与仪式、现实与拓展”实践育人的关注点出发,创造性研发,推出卢沟桥、长辛店等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在思政课堂上广泛使用,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行走”和共享。区别于传统的政治课或者道德与法治课,手册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等有机结合,实现了纵向跨学段贯通、横向跨学科整合,通过思政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配合与互补,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相统一中提升思政素养。
善用社会大课堂
在师生“行走”中增强现实温度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耕耘的是思想的田野,回答的是时代的课题,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台区通过因地制宜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打开“课堂”之门、走出学校,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现实的热度,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
开展主题活动,涵养家国情怀。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紧抓“六一”“七七”等重要时间节点,丰台区策划组织开展“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丰台区中小学校百年百团唱百歌、“童心向党庆六一 踔厉奋发启新程”等系列主题活动。卢沟桥桥头,卢沟桥一小、二小的学生合唱团和时代楷模、“卢沟桥事变”亲历者郑福来以及宛平地区居民,一起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爱国歌曲;在丰台区少年宫,百名少年绘制百米长卷;在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小小红色讲解员”为游客宣讲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每一次宣讲,我的内心都不能平静。正因为有革命志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会与同学们一起把长辛店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传承好我们家门口的英模精神!”来自长辛店第七小学的“小小宣讲员”李承泽说。
创设精华路线,打通“双课堂”。丰台区特别推出9条思政课程精华路线,既有“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二七厂1897科创城-二七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路线,也有“辽金城垣遗址博物馆-丽泽商务区”“中华航天博物馆-东高地科技馆”这样的历史与现代科技融汇的参观路线。这些精华路线突出发挥地域优势,注重学生参与,贴近日常生活,在讲授的基础上融入实践、体验和研究等多种方式,真正让思政课程“活”起来。正是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融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中,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践行“开门办思政”
在资源“行走”中拓展协同广度
“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系统工程,要求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丰台区从集成区域优质资源、彰显区域育人特色出发,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育人共同体转起来、协同育人氛围热起来。
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激发创新活力。纵向上,协同国家、市、区、校,立足学校、区域引领、专家支持,推动大中小学建立思政课教学研究共同体,打造动态课程、共享资源库,实现优质思政资源的流动与融通。丰台区各中小学与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教师同上思政课,形成了可共享、可借鉴的鲜活课堂实例;每年组织召开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交流研讨会,积极探索“以征集激励创新,以评审推动优化,以共享促进改革”的课程评选路径,将一系列典型课例与课程培训、交流研讨、资源平台建设等有机整合,推动区域各校保持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与发展活力。
打造家校社育人协同体,汇聚资源合力。横向上,全过程链接“生师家校社”、全局性优化“人财物时空”,共建共享,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增强家校协同的同时,丰台区确定了首批19家“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资源单位”,将航天一院、中华书局、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评剧院、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等驻区单位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资源,在信息互通、共建共享中提升思政课实效。今年年初,丰台区启动基础教育“强基工程”,从名师培养、学子培育、智慧教育、协同发展等方面,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规划,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建立教育发展理事会等务实举措,将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丰台区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推出“行走的思政课”,正是为了打通教育场域,共享教育资源,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立德树的人作用。这也为区域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 区融媒体中心 何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