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山水间快乐行走
——记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宗晓亮
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 宗晓亮 2020年,在家山书画院进行创作。
2016年,与张复兴老师为钓鱼台国宾馆合作创作《林莽秋喧图》。
2016年9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艺术名家招待会上与著名油画家靳尚谊老师合影。

  非美术院校科班出身、师从山水画大家张复兴的宗晓亮,从幼年起就与绘画结缘。他虽无正规艺术院校深造经历,但不乏顶尖名家指点。他虽没有成为职业画家,只是退休之后才正式步入美术圈,却进境神速,大器晚成,潜心临摹和钻研中国历代山水画作,精研传统而不拘泥前人,博采众长而不迷失自我,在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厚重浩渺、雄浑飘逸的艺术风格。而今可谓“半百重开功勋宴”,绘画成为了他事业人生的新支点,艺术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从小饱得传统文化浸润熏染

  宗晓亮,笔名昊成,1959年9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翰墨世家,长辈里不乏能书善画之人,从小就饱得传统文化浸润熏染。宗晓亮小学起即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喜欢涂涂画画,经常拿着笔在可以寻到的地方又涂又画,仿佛那些地方都是画纸,可以随意涂鸦心中所想。但就是从这些原始的涂鸦里,从最初的点、线,明、暗,到后来的线描、水粉,广泛接触,他一点点地学习、一笔笔地体会、一天天地积累。他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画家的指导,但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绘画才能,经过数年用心摸索,犹如幼苗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时他开始对中国画情有独钟。在他的记忆里,人生中第一张正式的山水画作《蜀栈连云》,是临摹邻居家的一幅蜀绣。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对中国山水画非凡的感知和理解。宗晓亮的祖父终生精研书道,对他的特殊才能非常赞赏,欣然对这幅作品进行题跋以资鼓励。

  怀揣对艺术的向往,得书画大家指点

  1977年,宗晓亮报考中央工艺美院,初试非常顺利,到复试环节,上午素描石膏像,下午2小时自由创作,题材是“祖国新貌”。北京市报名900多人,但只能招9个人。虽然十分努力,但宗晓亮还是由于种种原因落选。再次高考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化工学校。怀揣对艺术的向往,想继续等待考上美院的机会,但等来的,却是统一“上山下乡”的调令—到北京延庆县大榆树公社刘家堡村插队两年零一个月。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山下乡”生活期间宗晓亮种过庄稼,铲过禾苗,过着完全脱离了喧嚣的生活。这段时间,他没有忘却绘画,有机会就借用大队宣传展现自己的才能,深入劳动和生活……他由衷地感到,插队生活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有了深入了解自然的机会,并终生受益。

  1980年宗晓亮结束插队生活返回北京,成了名副其实的“待业青年”,但这也是他最为兴奋的一点—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搜寻临摹各种杂志,寻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振等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以期提高画艺。

  这期间,宗晓亮有幸在一代书画大家陈硕石先生处短暂学习。陈硕石先生师从齐白石,又从吴昌硕处颇多借鉴,作画擅用焦墨,作品讲究气势,追求力度,尤长画梅,法宗传统又独辟蹊径,擅诗、书、画、印,技艺精湛,成就卓著,治学严谨,为人坦荡。他勉励宗晓亮,要重视画内功与画外功的结合,画内功虽然是艺术专业的基础,但是衡量艺术成就的大小、境界的高低,最后还在于画外功,即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及文化素养。

  在西苑工作,坚持绘画事业

  1980年,宗晓亮被分配到北京西苑大旅社(西苑饭店)从事后勤保障工作。政治过硬的宗晓亮一开始就任团支部书记,他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努力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差错,受到单位的重视,屡获嘉奖和提拔,从后勤部到采购部,再到物业管理,直至从西苑饭店物业公司总经理岗位上退休。

  繁重的工作,并没有让宗晓亮放弃挚爱的绘画事业,而是越来越努力。工作之余,他潜心绘画技术,在画报杂志上寻找临摹的材料,学习梁树年松山水墨,临习王雪涛牡丹花鸟,临摹黄秋园石皴画法,画风日益成熟。1984年,西苑饭店请当时的著名画家关山月、李可染、刘大为等人在西苑饭店搞大型笔会,宗晓亮由于有绘画特长,得到了协助接待名家的机会。宗晓亮与当时中国顶级的大师们同场交流,并得到关山月等名家的指点。

  宗晓亮记得关老对他说:“临摹古人的画,你多一些,而且很不错,形似可以做到八分,但关键是神韵,需要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短短几句话,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几十年之后,山水画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再来理解这段话,他认为决定中国山水画之美的不仅仅是技巧,最关键的还是气韵,是灵魂。气韵是中国艺术的内核,是生命之本。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几十年的文化积淀,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自然的灵气,是很难悟到精气神层面的。山水画之所以能拨动人们灵魂深处的琴弦,就在于其作品是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升华。

  在创作及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宗晓亮被关山月等老艺术家推荐去“山水画创作班”。这个活动,其实也等同于是一些老艺术家每周一次的聚会和座谈,同时点拨后辈。在这里,宗晓亮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且与郭传璋、李可染等大师近距离接触,深入领会艺术的真谛。两年多的专业学习,让宗晓亮获得了许多专科院校都接触不到的知识,并且通过大量练习融会贯通,进步飞速的他逐渐受到专业画家的认可。

  退休后开启绘画艺术人生

  宗晓亮多年在宾馆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颇有业绩,而心中却萦绕着孩提时代的画家梦。为了圆这个梦,他错失了很多升迁和发达的机会。2008年,他从西苑饭店的管理岗位上退下来。对于他而言,虽然职业生涯结束了,但真正的艺术人生开启了。

  年逾半百才真正踏入自己喜欢的人生模式,追寻艺术—这在常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宗晓亮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当年赏识提拔他的老艺术家已纷纷作古,现代画家圈里,没人知道这位隐世高手。于是他开始摸索,找到当代名家,诸如北京美协主席贺成才等大画家交流,给他们看自己的作品。为了得到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他于2008年下半年正式加入丰台美协,走上学习的道路。

  他对传统国画勾皴渲染运用娴熟,又有深厚的西画技巧和丰富的图案设计经验,因此能融汇众长。其山水绘画风格无论是孤寂淡泊,还是明快健壮,云山水树、山峰流瀑,都仿佛诗人的意境下人性的独白,又如高洁灵魂的写真,以自然传统为师,在继承传统优秀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古代诸家之长,尤其是继承了唐宋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精髓,又有南北两派之长,形成了独特典雅和富于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每天宗晓亮总是投入十余个小时在画室,沉迷于各式各样的画作创作中。虽已进入人生下半场,但他积压的创作激情进一步勃发,绘画更加勤勉,作品越来越多。“天道酬勤”是他的真切体会。他说,不能急于求成,绘画艺术不能追求像不像谁,而要师法自然,师出多门,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要持之以恒,探索求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造化为师,把自己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景物反复对照,将内心感悟与笔墨精神结合,逐渐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

  无比热忱的艺术胸怀,拜师张复兴先生

  私淑之师虽多,但宗晓亮总感觉缺乏真正的底蕴。是时,他开始寻访真正钟爱的艺术根器。经朋友介绍,宗晓亮终于有缘结识最敬重的山水名家、著名的“广西三杰”之一的张复兴老师。据张复兴老师回忆:“有朋友说,一位资深老青年对我的画很关注,拿当下时髦的话叫‘粉丝’,希望能带他来见一面,于是我认识了宗晓亮。初次见面,他沉稳文静的气质、实在的谈吐、谦逊得体的态度,给我留下初步印象。几次交谈下来,我方知他与很多画家朋友都有过交往,一直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之余拜师访友,坚持画画。当他携一卷自己的习作和临摹到我画室时,当他讲自己工作的经历时,当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北京的风土世情、人文掌故时,笃定自信、神采飞扬,好一个地道老北京人的范儿。我问他,迷上画画这个前途渺茫的事,后悔吗?多年在宾馆工作,人情练达的宗晓亮淡淡一笑说:‘我想过一种从小就向往的精神生活,所以一把年纪了,仍初衷不改,不计得失,无怨无悔。’”

  在外人看来,这一问一答,好似禅机一般,但就是在这毫无掩饰的坦诚之中,暴露着两人无比热忱的艺术胸怀。

  默默临习了十年张复兴老师的作品,终于有了善果。2014年1月15日宗晓亮正式拜师张复兴先生,就此师徒之缘结成。名师得高徒,传承后继有人;高徒逢名师,更展其才。此后,师徒两人携手,在艺术道路上共同迈进,奋笔留下不少名世佳作。

  艺术已融入了他的生命

  也是自此时起,宗晓亮的艺术风格更趋成熟。着色鲜明粗细得当,笔法细腻收放有度,既注意整体布局的把握,又关照局部画面的精微刻画,从而达到了远观气势、近看笔墨的意境。特别是在用墨上,他讲究各种色彩的合理构成及相互平衡,虚与实、远与近、浓与淡、明与暗,简约组合,天水无界。其笔触展示的浑厚凝重的多层次重叠积染,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大自然的恬静与灵动。

  谈及山水南北派在他艺术上的影子,他说,青绿山水,走传统画底子,造型艺术,颜色明澈,意境感深厚,回味无穷。遮遮掩掩,才更有神秘感,浓淡干湿焦,石山树水云能打动别人。给自己带来最多启发的两位前辈—张复兴老师和程振国老师,一个含情脉脉,一个冷峻强悍,前者像音乐一样,低回婉转、诗情画意,充满浪漫高尚的感觉;后者则气势如虹,干净挺拔、岩石般坚硬,对比气场强烈。他们都对自己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

  宗晓亮对传统的理解超越了对形式的沿袭,开拓了用墨的新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创作和展出的作品数以千计,作品历次被党政机关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几十家报刊传媒先后介绍过他的艺术成就。

  宗晓亮的山水画,意境隽永、琳琅满目,其根本在于一根根一条条骨法用笔而营造的线的世界。画到酣畅淋漓之处,能够左右逢源,画里画外相融一体,宗晓亮又是善用宿墨的高手。脱胶以后的宿墨用水层层积染,更显润泽、浑厚。他精于“知白守黑”层层积染,满幅皆黑,他把墨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乱中理出秩序,更显浑厚、苍辣。

  宗晓亮常把山水画作为对人生哲学外延的一种关照,在他眼里,山水意境与人格品质,以及时代精神等均具有一种彼此映射和相互涵养的内在关联。他力求以有形的笔墨语言来宣泄和表达无形的心中追求与向往,那是对自然的礼赞,也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宗晓亮真正做到了艺术发于心、传于笔、达于纸,因而他笔下的中国山水画更传情,更能打动人心。画如其人,宗晓亮的画,不是对客观自然的翻版与照搬,而是活的山水,全新的自然。

  宗晓亮对自然山川及云水的追求,在灵动、萧散的线条组织中,独具匠心地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艺术心象的转换。其画作的精神之气,跃然纸上。其笔下乾坤,可谓气象万千,生生不息。

  “深爱山水,愿永生做桃花源中人”—其中既有宗晓亮对山水画艺术的独特见解与追求,又有他长期刻苦磨练而形成的独有的笔墨技法,更有他潜心揣摩传统绘画规律性的历史发展规律,才逐步形成他那“深邃虚灵,幽深旷达”的个性风格。他的山水创作,千笔万笔,笔笔见笔,又似笔笔无笔,皴擦渲染,层层叠加,交错繁杂,然又似浑然化一,整体合一,演变出山水独有的艺术风韵。宗晓亮的山水作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穷尽其神、神入其理、理显其道的精神寄托,是他娴熟技巧和艺术素养的流露。

  北宋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讲道:“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作画的最高境界能够在自然与自我的走进中轻松地完成心灵的对话以及情感的契合,并让欣赏者也能轻松地感受到其画作中的那份干净、纯粹和内美。宗晓亮的画作,能使你在一种精神境界里神游,得到充分的美感享受。

  在创作的道路上,宗晓亮应该说是硕果累累。但是,从他的成就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创作的艰辛和对艺术的追求,显示出了一位画家优秀的艺术品质,以及高度的艺术自觉。宗晓亮的山水画既有宋元意境、明清大观,又有近代革新风骨,山石浑厚而不失华滋,树木苍古而不乏妍润,溪流细媚而不欠秀爽,房舍简静而不少沉穆。 

  ■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苏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服贸会上看丰台
   第07版:人物
   第08版:教育
在山水间快乐行走
丰台报人物07在山水间快乐行走 2023-09-08 2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