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黎雪)今年年初,丰台启动基础教育“强基工程”,提出用6-9年时间全面优化区域教育布局,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成首都教育强区。“强基工程”对全区教育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并从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入手,持续深化丰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动真格、见真章、出实效,也让百姓对丰台教育更有信心。
建立13个学区,让“每个街镇都有优质学校”
为了让“每个街镇都有优质学校”,丰台区瞄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主动将教育融入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学区制改革。明确以26个街镇行政区划为基础,结合辖区当前及未来教育资源情况和原有招生入学片区,统筹建立13个学区。在每个学区成立学区委员会,下设学区工作办公室,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领导调研指导、专项问题协调等方式,对学区内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研究和推动落实。同时,构建学区范围内街镇、中小学和社会单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扩大资源连接,解决实际问题,优化中小学办学环境,形成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丰台区将深入细化学区制改革方案。围绕学区建设,加快调整现有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针对教育基础薄弱的学区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衔接学区设置与后续招生工作,加大优质学位供给,努力实现群众能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全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目标。
全区教育集团数量将增加到20个
前不久,丰台区为进一步落实集团化办学,新成立钱学森中学教育集团、东高地三小教育集团、长辛店小学教育集团;优化调整3个教育集团,预计全区教育集团数量将增加到20个。根据发展需要将40所普通校、新建校纳入教育集团,涉及中学13所,小学27所,未来对拟建教育项目将直接纳入教育集团;对经过集团化办学培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校区设置为独立法人资格学校。
这都得益于丰台区在此轮区域教育布局调整中,积极完善教育集团管理机制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深入调研,了解集团架构、特色教育品牌打造、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情况,开展各教育集团的情况调研自测与统计工作,摸清基本情况、问题和困惑。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区级层面的集团化办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工作要求,拟定完善集团评价标准。由各集团校组建集团管理委员会,细化组织架构,明晰职责分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畅通、监督有力的合作流程和体系。各集团校安排至少1名中层以上干部专人负责集团工作,加强集团化办学研究与工作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和支持力度,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等方面将分别组织专业指导和培训。
丰台区将发挥集团化办学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集团牵头校品牌及专业引领优势,彰显集团办学特色,破解新办学校“成长周期长、成长速度慢”的难题,推动各教育集团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在课程体系创新、教师资源配置、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学校文化建构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把每一所新建校都办成优质校的发展目标。
打造“十强学校”,每个街镇将有1至2所名校
“丰台区将围绕‘十强学校’建设,通过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新增教育资源的投入使用,优化丰台区教育布局,让每一个街镇都有优质学校,让老百姓都能就近上好学!”在谈到丰台区基础教育“强基工程”的目标时,丰台教委主任杨晓辉说道。
“十强学校”中有创建于1934年,具有“京南特色、首都示范、中国底色、世界风范”的首都名校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一直以传播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为己任,构建高、精、博、特的一流科学高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的人才基地,全国唯一一所以“钱学森”冠名的北京钱学森中学;北京市统筹建设的“高起点、高品质、国际化、可持续”的北京市教委直属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创建于1933年,集团秉承“聚·宽”教育理念,以开放的姿态包容集团文化多元性,拥有18个成员校的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始建于1962年,以规范人文的管理、重视体验的课程、减负提质的教学、通达大气的德育为特色的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始建于1949年,以“钟鸣计划”为依托,以“拔尖创新人才班”为契领,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北京市第十中学;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全面推进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模式转型,实现从优质走向卓越的战略目标的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持续引进北师大实验中学本部管理模式和文化理念来推动学校发展,实现实验中学优质教学资源输入与高端课程资源共享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秉承人大附中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坚持“人文+科技”的办学特色,实现与人大附中全面对接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京城百所特色学校、北京市中小学文明校园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
随着基础教育“强基工程”的推进,丰台区将以“十强学校”建设为引领,加强丰台科技园、丽泽金融商务区、南中轴地区等重点功能区的学校布局,补齐河西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形成每个街镇都有1至2所名校(校区)的教育发展布局,构建起结构协调、分布均衡、规模合理、多种教育类型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第一校长” 带动教育水平提升
9月8日上午,丰台区教育领域党建工作会暨2023年教育工作会召开。会上通报区领导任丰台区中小学“第一校长”和社会知名人士任丰台区中小学“名誉校长”制度。
日前,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及区委、区政府其他班子成员深入自己担任学校“第一校长”的学校,通过调研、座谈、活动等形式,了解学校实际情况和困难,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社会资源,帮助学校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发展问题,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希望在“第一校长”的带动下,让相对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北宫小学校长李军玲激动地说:“有了区领导作为‘第一校长’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学校一定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教育水平一定会整体提升,更加坚定了全体干部教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质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全区3481名教师交流轮岗
“交流轮岗工作推进两年来,全区共计3481名教师以不同形式投身交流轮岗工作中,占全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数的72%。”丰台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由单体学校供给向教育集团、集群等更大范围、更加多元的供给方式转变,激发教师队伍的发展活力,自2022年起,区教委深入推进交流轮岗工作。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全区全职跨校交流教师共计658人,通过跨校兼课、课后服务等形式兼职交流195人,同时建立全体正高、特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全员带教机制。区级骨干以上教师共1485人,均参与了带教工作,带动引领普通教师1600余人。2023年9月全职跨校交流教师共计936人,其中237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实现全职交流任教,占全职交流人数的25.3%,207名教师参与非全职交流。预计2024年将顺利完成符合条件教师100%交流轮岗的既定目标,实现“应交流尽交流”,推动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教师交流轮岗、“区管校聘”祛除了在区域改革发展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沉疴旧疾”,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的一致认可。学生体验到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育方式,获得感不断加强;家长切实感受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势态正在逐步形成。
五育并举推动家校社共育
丰台区通过教育布局调整改革,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育人模式持续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思政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结合区情制定和实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方案,开展艺术教师教学素质提升项目,持续推动戏曲、武术进校园、科普卫星等活动项目,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丰台区毕业生都能掌握1-2项体育技能和1-2项艺术特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实施项目化学习区级教改实验项目,稳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实施年度普通高中高品质示范学校、品牌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促进高中内涵式发展。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优质高中校的龙头牵引作用,依托集团等育人载体,建设丰台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就近就便构建纵向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机制,探索通过优化学程管理、课程衔接等建设学段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家校社共育,搭建区级家校共育课程实验校,面向家长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课程,挖掘、整合区域非遗传承、智能制造等特色社会资源,加强劳动教育与科技、文化等深度融合,建立社会化劳动教育基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不断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