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辛店这座千年古镇是如何保留到今天的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长辛店大街。 陈大永 摄
长辛店老镇总体城市设计图。

  有一首流传很广、很久的老北京民谣,其中也提到了长辛店:“前门楼子修得高,菜市口人多闹吵吵,彰仪门外石头道,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有十一孔,东头狮子西头象,长辛店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良乡塔、半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沟,三十五里到涿州。”这首老北京民谣描绘了一条经彰仪门(广安门)出京到涿州的路线,不仅点出了长辛店地处交通要道,而且把进出北京的线路、距离描绘得一清二楚。 

  长辛店古镇是如何保留下来的?

  您知道长辛店古镇是如何保留下来的?长辛店的交通道路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据《长辛店史话》书中记载,长辛店古镇的保留和地名的形成,离不开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㶟[lěi]水,也称治水。它的上源分南、北两大支流:北支为洋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南支为桑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cén]山,为此永定河又称为桑干河。两大支流经山西雁北地区和河北张家口地区,在河北怀来县的朱官屯汇流,再东流至官厅,又纳入延庆区的妫[guī]水河后入官厅山峡,至三家店出山,进入北京平原。因永定河水质浑浊也称浑河,因迁徙无常又称“无定河”,其河床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与黄河相似又有“小黄河”之称,因它流经北京西部的卢师山,所以也叫卢沟河。“卢”是黑浑色,这也是称做“卢沟”的又一原因。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规模整修平原地区河道后,才改成了今天“永定河”这个名字。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上,长辛店这一带的河流淀泊、坡岗沟壑、植被等随着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都有了变化,但是这种历史地理的变迁并没有使长辛店古街镇的船型地域特点消逝改变,长辛店也从未因永定河水患而改变地理面貌。它的显著变化是在最近这半个世纪。与长辛店老镇一坡之隔的永定河已断流、干涸四十多年了,伴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工农业生产以及各类工程的施工,长辛店区域发生了显著的地貌变化。多年来的人类活动逐渐改变了长辛店的局部地貌,这种变化跟名称演变就无关了。尽管如此,历史上这条不寻常的古道、古街镇,还能完整地得以保留。

  正如之前我们说过的,长辛店的形成期应追溯到唐代永定河河道迁徙定位后至卢沟桥兴建之前的古渡口时期。有民谣是这样唱的:“桑干下流为卢沟,卢沟河畔古渡头,筏工使得好身手,东去西行不犯愁”,这流传于桑干河下游的古老歌谣表明了古渡口时期人们过河的古老方式。卢沟桥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古渡口则更久远。“自有渡口就有店,路南路北开客栈”,长辛店民间也早有此说。当地古老的民谚、歌谣、传说,以及实地的考察和访谈,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古镇形成变迁的历史情况。现在,那些能够反映出地域特点及历史地貌变迁的旧痕尚且依稀可辨。不远的将来倘若再去寻找它的旧痕,也许就难觅其踪了。

  “长店”和“新店”的由来

  在《长辛店史话》这本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说“我们应该注重历史地理变迁对地名的影响,而不能以小说和传说中的地名为依据来判断长辛店地名的演变”。作者的前半句说得没错,但后半句是很偏颇的。在众多地名的来历溯源中,传说和小说中的记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并且,正是因为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才让很多地名被人熟知。作者想根据历史地理资料的溯源严谨说明地名演变变迁,本意是好的,但一概排斥小说和传说中的地名来历之说,其实是不恰当的。

  在长辛店地区,有长辛店、赵辛店两个地名非常相似,那在史籍记载和小说中,这两个地名都是怎样解释的呢?

  长辛店、赵辛店,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地名。并且,这两个地名的来历完全不一样。元朝《百官志》记载:“延祐四年(1317年)卢沟桥、泽畔店、琉璃河并设巡检司。”根据这个记载,有专家认为:“泽畔店”就是现今长辛店的古称。也就是说,泽畔店有可能是长辛店最早的名字。

  到了明代,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写了一部《宛署杂记》,书中记载有“铺舍:宛平县凡一十二铺,每铺设铺司一名……又十里至卢沟桥铺,又十里至新店铺,通良乡……”“街道:县之西南,出彰仪门曰鸡鹅坊管头村……又一里曰卢沟桥,又四里曰新店村,又一里曰赵村”。

  明朝《熹宗实录》中记载:“天启元年十二月,御史李日宣议,于都门抵良乡界五十里,设长店、大井、柳巷等处,每五里设墩堡,宿兵十人,每有窃发,协力出救。”根据这两段古籍中的记载分析,上面书中记载的“长店”“新店”在当时可能是两个相邻很近的小村落,它们的位置就在现在的长辛店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两个村慢慢地连在了一起,名字也衍化成了现在的名字。这里还要和大家说明一下,长辛店的辛,古字通新旧的新。所以,古籍中写的新旧的新的新店,其实和现在长辛店的辛苦的辛是同样的意思。

  长辛店的地名是从谐音而来吗?

  说长辛店这一地名的来历,比卢沟桥的历史还长,它是从“常新店”谐音而得的。经常的常,新旧的新。话说明清时期,沿卢沟桥桥东以南至现在的长辛店以北,酒肆林立、车水马龙。这里是京城官员出京和外埠官员进京及各地商人歇脚之地。

  因为这块地界多大的官都住过,所以店家几乎天天是清水泼街,总给人一种气象一新的感觉,俗称“客有常来,店要常新”,于是地名也被叫成了“常新店”。

  但不管怎么说,“常新”也只能崭新一段时间,不能永远“常新”下去,后来就被谐音为长久的长、辛苦的辛的“长辛店”了。那说到赵辛店呢,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记载:赵辛店在明代已有记载,明《宛署杂记》称“赵村”,清《宛平县志》称“赵村店”,1938年《宛平县事情》就成为现在这个名字的“赵辛店”了。

  长辛店大街的由来

  如果您去过长辛店,一定对长辛店大街记忆深刻,因为这条老街会让您有穿越之感,众多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那《长辛店史话》一书中,也写到了长辛店大街的由来。

  今天的长辛店大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五华里的商业街。它在历史上就是太行山东麓大道北段之中很短的一段道路。这段道路因毗邻卢沟古渡口,且为渡口之南的必经路段,由此后来得以发展为村店和街市,但没有形成村店之前它没有地名称呼。

  明代时,长辛店大街两端的“店”,已逐渐发展为两个村落,即路段南面的“长店”和北面的“新店”。长店与新店的西部、西北、西南也已形成了不少的村庄,在明代行政区域中称为京西乡。明代时,卢沟桥桥西处设有负责治安的部门——巡检司。

  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交通要道的维修。嘉靖十五年(1536年),朝廷对京西南这条传统古道的局部路段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筑,其主要原因是长辛店南关以南的路段,每到夏秋雨季,水流漫道,无法通行。这项筑路工程目的在于加高路基、筑坝导水。筑路之时,又在长辛店大街南关兴建了一座石桥,叫“永济桥”。南北走向的永济桥横跨于流经长辛店大街南关的九子河之上,“桥三洞,长亘十丈,崇一丈五尺,阔加崇一丈,上翼以栏,左右岸各为堤坝,率坚好完固”。从此,永济石桥屹立在长辛店大街南关,历经了四百多个春秋,直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湮没于黄尘之下。

  自古以来人们重视开拓交通道路的同时,也重视交通工具与通讯方式的应用管理。古代人们在这三者的结合上就是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传。长辛店即为要道,在明、清时期都设立有驿传。明代时,官府在长辛店还曾设置铺舍和兵堡。铺舍是明代的驿传机构。

  明代驿传有三种形式:水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其中的急递铺则为每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数名,专一传送公文,公文到铺,随即递送,无分昼夜。铺舍之间构成铺路。明代时在长辛店大街上设立的铺舍叫“新店铺”,属于当时的急递铺。铺舍中有专供铺兵递夫歇息饮水的“驿站茶棚”和驿马饮水的“水槽”。现大街东太平巷胡同口就曾为一处“驿站茶棚”,大街南、北两端还曾各有一处供驿马饮水的“王家水槽”:北头的“王家水槽”在今路东汽车站那个位置;南关那处“王家水槽”,位置在原长辛店副食批发部(今丰台国税所)对面,花岗岩凿成的大水槽宽半米、长约三米,一直保留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明代在交通要冲设置兵堡是由于治安的需要。由于京郊西南地区的治安状况急需加强,选择作为中间站的长辛店设置兵堡以强化治安也是很有必要的。从维护稳定的实际效果上看,设置兵堡的确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不仅有利于维护京郊治安、稳定人心,对于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清代时,以北京城为中心的陆路交通已经形成辐射全国的多条干线。其中京西南的商路始自广宁门,也就是今天的广安门,过卢沟桥南下经长辛店、良乡至涿州,然后分为通往南方诸省的三条道路。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交通的改善。一条条大道通衢使北京城这个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为繁华的大都会。

  清代的驿传,以京城皇华驿为中心,通达全国,除西藏外,全国设驿站两千多处。设于陆路的各站,驿夫人数不等,各站使用的马、驴、牛也皆有定额。清代时长辛店设有驿站和铺。“长新店驿站”配备有二十匹驿马、十名车夫。当时顺天府曾设铺一百九十处,“长新店铺”为其中之一。“驿”和“铺”是有区别的,“长新店铺”驻有铺兵、铺夫,没有配备车马,以铺兵、铺夫走送公文,后并归驿站。

  始于春秋战争的古代驿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延续使用着。在交通和联络方式有限的古代,驿传表现出很高的效率。西汉时从金城(甘肃西北)到长安,公文往返只需七天。东汉时奉天子玺书使者三骑行,一昼夜可达千里。驿路也是重要的商道,有利于人们的往来和经济的交流。长辛店作为明清两代数百年的驿道、驿站,不仅说明它在历史上的交通地位,对于本身的发展以及京城与外地的经济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老的驿传制度延续了三千余年,清代后期,驿站日趋衰落。咸丰、同治以后,随着近代铁路交通、电讯、邮政相继发展,驿站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设立了邮传部,开始并重视发展新兴的交通、邮电事业,在此前后,驿站相继裁去。

  清代时,对于城区和郊区的重要道路都修筑为石道。短距离的石道一般是城门附近的路,而长距离的石路只有三条:一是朝阳门至通州的石道;二是西直门至圆明园的石道;三是广宁门至小井、大井的石道。

  二百多年过去了,原来这条古老的石道,已经垫高了近一米,那些大条石早已成为地下文物。清代时的长辛店大街在京西南也已是一条远近闻名的商业街道了。为了治安需要,大街南北两端建起了门楼和围墙,形成门关。门楼内为大街,门楼外称“南关外”“北关外”。至民国二十六年以后门楼和围墙拆除。

  道路交通在人类的活动中产生,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历史上的卢沟古渡水路交通、太行山东麓大道陆路交通,还是近代铁路交通,对于长辛店古镇的形成及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至关重要的。

  ■ 文/李振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人物
   第07版:宛平史话
   第08版:健康
长辛店这座千年古镇是如何保留到今天的
丰台报宛平史话07长辛店这座千年古镇是如何保留到今天的 2023-11-06 2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