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高玉香)11月19日,方庄街道星一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手工活动。活动以“生活中的只此青绿—厨余植物染”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植物染的操作方法与居家应用的场景,提升社区青少年爱护环境、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活动中,初二年级的刘依诺同学给弟弟妹妹们分享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画书大系》之一的主题绘本故事《蓝花坊》。书中以美丽雅致蓝调为主的精美贵州苗族蜡染深深吸引了活动现场的小朋友们。紧接着,王子贺同学也给大家介绍了扎染技艺和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植物染色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很多厨余材料都可以用来染色,本次活动中,汪老师发给大家一些小木棍和几个枣核形状的种子,让大家猜猜都能染出什么颜色。孩子们通过看、捏、闻的方式说出自己对这个植物的猜想。最后老师揭晓了谜底,分发给大家的是栀子花的果实和苏木,分别能染出金黄色和粉红色。
汪老师一边把栀子花的果实放在一个大盆中加热,并加入食盐固色,一边教大家怎么用冰棍棒、玻璃珠、五角星扣子、皮筋扎染一个漂亮的手绢。大家拿到活动材料后就忙碌了起来,先折叠,再捆扎,希望自己的手绢能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捆扎能够阻止颜料渗入,原本手劲不足的小朋友,想出了多用几个皮筋的方式,还有的小朋友希望能做出对称的图案,就认真地折叠起来。当一个个手绢放入染缸的时候,孩子们惊讶地看着手绢的变化。刚开始,是淡淡的金黄色,在熬煮一段时间后,就变成了浓烈的金黄色了,通过漂洗,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就新鲜出炉了。
活动最后,汪老师还分享了一些更实用的家用染色方式:用石榴皮做防蚊裤,用紫色洋葱脆皮做贴花鸡蛋,孩子及家长们都充满兴趣,纷纷表示要回家尝试一下。
这次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学习了传统印染方法,还发掘了厨余垃圾的新功能,通过结合传统的植物染工艺,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再利用,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厨余垃圾的文化价值。方庄街道将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推出系列垃圾分类手工制作活动,努力推动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持续提高辖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