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书香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缀在南苑的绿梦

  编者按:今年以来,区文联及区作协紧紧围绕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精华区建设和推动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主题片区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丰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北京作协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相关区作协合作开展了“山河永定·丰宜福台”主题征文创作活动,约请区内外知名作家到我区深入调研采风,形成一批优秀散文作品。本报陆续刊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站在展板前,我一边听解说员的讲述,一边随手拍了一幅图片—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简介。

  这是2023年初夏的一日,天蓝如洗,阳光透过树影,一耀一闪。

  倒退数十年,我有一阵儿,对若干文字的原始意与引伸意略感兴趣。

  有一回,与朋友聊天儿,说到了南苑。

  朋友问:“南苑的‘苑’,什么意思?”

  我哑然。

  朋友说了两个字—“草地”。

  为了证实朋友所言不谬,我翻了翻书籍,苑:“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

  朋友说的,多少靠一些谱。

  南苑地处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泉源密布,自古以来就是层林叠翠、水草丰茂、鸟鸣莺啼、清幽旷远的一片湿地。

  有资料记载,南苑地域有两大水源、三条河流、117处泉源以及25处湖泊。

  南苑起源于辽金、兴于元明、盛于清代,是传承千年的皇家苑囿。

  从辽代开始,南苑就是皇家猎场,元明清三朝,这里成了皇家生活以及处理政务的园林。

  明代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就是对这一带景致的美誉。

  囿,意思是有围墙的院子。

  “南囿秋风”,当年与“卢沟晓月”“西山晴雪”等齐名。

  至清朝初期,南苑已是皇家第一园。

  有资料记载:南苑地域曾筑起城墙,开辟多个城门,修建了若干庙宇。至清末民初,国力衰落,南苑日渐荒芜。

  南苑当年的皇家苑囿,还是留下了些许痕迹:如今大红门、西红门等地名,是早年大门所在;新宫、旧宫等地名,是早年行宫所在;早年苑内众多的庙宇,在时光变迁中,残存或许不多也。

  有朋友讲,历史上,南苑曾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百余年前的南苑,与今日之南苑,从地理位置上看,还不完全是一个地界儿,具体的区域是有一些变化的。这是文史专家们需要研究的话题,这儿就先搁置或省略,不追溯了。

  我与同行者们,坐在观光的电瓶车上,东瞧西看,或者与众人随意聊几句天,清风徐来,惬意。

  我们这一行人,有20多位,五六十岁的半大老头儿居多。数位老美女,位列其间。

  路的两边都是树,以小树居多,欣欣然。亦有大树,垂垂老矣。

  林木之间,绿草如茵,有无名小花儿吐绽。

  在夏日,有树、有草、有花儿的地方,总是招人喜欢的。要是再有水,就让人留恋了。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延续了首都传统空间格局的“北山南水”,是北京城市公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北京南中轴建设的,是新建的一个园林,也可以说是复建的一个园林,位于丰台区东南部、南中轴两侧,北至南四环、南至南苑东路和警备西路、西至京开高速、东至大兴区和丰台区区界,东西长7.2公里,南北长3.4公里,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其中在丰台辖区15.6平方公里。是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新布局建设的。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目标定位:首都南部结构性生态绿肺。

  以湿地为底、森林为体,形成泡子湿地、海子森林、槐新森林、一亩古泉、高台望迥、槐房清源、御道文苑、飞放森林的八大特色景区。 

  营造林成片、水相连的完整绿色空间,构建自然资源绿色生态体系,形成森林与城市、田园、乡村、河流交错镶嵌的生态景观,塑造首都南部绿色文化品牌新地标。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在创建4A景区,再现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的历史风貌。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将承载生态休闲游憩、国家文化展示、特色生活服务三大核心功能。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是首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曾在京城数家报刊上读到过多篇报道:早些年,这里聚集着村镇工厂、批发市场、物流仓储等,棚户交错、小集市扎堆儿。湿地公园建设前期工作,先行启动疏解整治、腾退拆迁,拆除地上物数百万平方米,腾退土地数千亩。疏解还绿、统筹增绿。

  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吊车等工程车辆穿梭作业,架桥、挖湖、移山、修路。与此同时,园林绿化、庭院工程、照明工程、给排水工程等项目,紧跟其后。

  在建设中,对渣土山进行了生态修复,过去渣土堆成的山,已经陆续被树木、鲜花、绿草覆盖。在绿化种植时,保留了原有林地树木,同时以国槐、油松、白皮松等为主要树种,营造出接近自然的风景林。

  国槐是北京的市树,生命力顽强,枝叶茂盛,花香淡雅,适合大范围栽种。

  游览车停在一座小山脚下,开车的师傅招呼众人下车。

  这位师傅三十岁出头的样子,高且瘦,按眼下的审美,当属大帅哥的范畴。

  大帅哥笑着对我说:“您就叫我大伟吧。”

  大伟师傅引领一行人,五六分钟,沿着盘旋的山路,爬上了峰顶。

  大伟说:“这儿,叫飞雁台,能看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全景!”

  飞雁台是园内最高峰,峰顶出奇的宽阔、平坦。

  向西北眺望,丽泽金融商务区尽收眼底,向东南眺望,则是亭亭玉立的中国尊。 

  飞雁台虽仅高达36米,占地200亩,却是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登高望远的绝佳赏景地。

  大伟说:“这地界儿原来有一座约26米高的土山,但位置与南中轴不匹配,造型也缺乏美感,按照总体规划,需要把土山走向调整成与南中轴平行,山顶主峰较原来东移40米左右,并将土山增高至36米。移山时,先在东侧开建土山基座,山体基础夯实后,再进行山体修整,仅回填土方就有80万立方米,压平夯实。”

  我与大伟互加微信时,才知晓,这个年轻人,是湿地公园某部门的负责人。

  我说:“要是遇上整不明白的数据,我会来找你。”

  大伟清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飞雁台上,灿烂的阳光下,人们纷纷掏出手机,狂拍。

  有人喊了一声:“咱们照一张合影吧!”

  于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在阳光下,站成了两排。有人还挥起了一只手。

  我暗想,飞雁台上,将来会不会修建一条观景的长廊?

  我暗自笑了,笑自己,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站在飞雁台上,古意横生。头顶上是蓝得醉人的天空,一朵朵白云悠然飘过,让人产生想撕下一片儿的错觉。

  大伟介绍说:“多年以前,南苑曾有个地方叫晾鹰台,目前还存有遗迹。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师设计并建设了飞雁台,是希望对晾鹰台有所呼应,再现南苑地区历史上的囿台景观。”

  我是1958年两岁时,随父母从津门南市移家到北京南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正在读小学,每年初春或深秋,我都有幸看到飞在蓝天的雁阵。

  挥动双翅的大雁们,有时是一字、有时是人字,也有孤雁,更多的时候,大雁们连成一片,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缓缓飞过。

  在人们的惊呼或喊叫声中,我们或者放下写到一半儿的作业,跑出房间,或者停住脚下足球,仰天远眺,直至雁阵在视野中渐渐消失……

  日子真禁不住晃悠,转眼就过了六十载。

  飞雁台上,我们还能看见飞过的大雁吗?

  这里,我想转述这样一段文字:

  2021年10月1日,南苑森林湿地公园部分区域对外开放。

  2025年,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整体框架将建设完成。

  2035年,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将建成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绿色生态的公园化地区。

  2050年,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将全部建成。

  为完成此次采访与撰稿,我与多位同行的朋友进行了沟通,就共同关注的叙述点进行了归纳与畅想。

  那就是:承载着南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全部建成之后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我们登上了飞雁台,环顾四方,放眼望去,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呢?

  一个字—绿!

  一言以蔽之,登上飞雁台,俯看四周,满眼皆绿!

  满目是苍翠的林海与郁郁葱葱的花草,湖沼、浅滩、草甸,则静卧在蓝天白云之下。

  鸟叫蝉鸣,鸢飞鱼跃,丛生的芦苇依偎着溪流与泉水,随风摇曳。

  天然的野趣延续了历史文脉,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这里是一张“国家森林城市”的绿色生态“金名片”。

  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数不清的人们,用双手和汗水,编织着绿色的梦想,呈现在眼前。

  大雁正在朝这里飞来……

  补记:有资料显示,至2022年底,北京市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1%,鸟类已达515种。

  ■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张文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视觉
   第07版:书香
   第08版:文明
缀在南苑的绿梦
遇“荐”好书
《丰台风情咏》诗歌选登
丰台报书香07缀在南苑的绿梦 2023-11-22 2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