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宛平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时丰台花匠的
花艺与花事
明清时期的卖花图(佚名)
北京花卉交易中心
牡丹盛放花乡公园。

  春节期间,位于丰台区草桥东路的北京花卉交易中心,花香四溢、春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其实,自古以来,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就是花卉之乡。曾有诗这样写道:“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相逢俱是看花客,日暮笙歌夹道回。”

  旧时,文人雅士赏花不忘养花人,在观赏鲜花的同时,也对花匠予以赞颂。元朝重臣王恽写有《花工王氏歌》,称赞王珪—“平生有技真可人,好个春风接花手”。王珪是大都城南花匠,世代养花,传承了先辈的高超技艺,是金元时期中都、大都城南的花卉嫁接圣手,歌中所谓城南,即今天丰台花乡一带。

  花木嫁接技术在丰台得以传承

  明清时期,嫁接技术在丰台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清代康熙进士汤右曾有诗云:

  晓色曈昽锦障开,殿春花事数丰台。

  天公雨露园公力,等是批红判白来。

  “批红判白”指的就是花木嫁接技艺,而丰台的温室技术也是十分了得。《旧都文物略》载:“清代宫中陈列鲜花,对午一换,勒为定制……更有以烘放非时之花及菜蔬,称为熏货,相矜为巧者,即古所谓‘唐花’,则多由丰台土著传习而来。”乾隆皇帝《御制戏咏唐花诗》这样写道:“然煴嫋嫋万芳新,巧夺天工火迫春。”

  明清时期,丰台花木业兴旺发达。成书于明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

  丰台十八村是为花乡,各村都具特色。草桥、夏家胡同、管头一带以草花为主,其中草桥兼养木本花,包括牡丹、菊、海棠、月季、橡皮树等,樊家村一带多养木本花,为庭院、园林花卉,包括芍药、石榴、月季、翠柏、罗汉松、龙爪槐等;马家楼村卢庭熹家以培植佛手等鲜药而著名,慈禧太后素喜佛手,专有大果盆盛之,大太监李莲英常差人到卢家选购,一斤白银五两,有时一次买几十斤;潘家庙村庞家以玉兰花闻名,其同春花厂借南苑海子墙搭建高大玻璃棚,种植玉兰360株,长到三丈余,直径六七寸,每天可掐花五六十斤,每斤卖银洋六元。

  花木业衍生出卖花产业

  丰台发达的花木业衍生出相关的产业—卖花。《日下旧闻考》记载:“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

  清代方元鹍《都门杂咏》诗云:

  婪尾春开巷陌晴,红腔听过一声声。

  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

  婪(lán)尾春即芍药花的别称,红腔即卖花女的叫卖声—声腔娇脆,绕梁三日。

  在群芳中,牡丹与芍药历来被称为“花中二绝”,古人形容美女有“立如芍药,坐如牡丹”之说。而丰台的芍药最负盛名。《析津日记》记载:“芍药之盛,旧数扬州……今扬州遗种绝少,而京师丰台,连畦接畛,倚担市者日万余茎,惜无好事者图而谱之。如宫锦红、醉仙颜、白玉带、醉杨妃等类,虽重楼牡丹亦难为比。”

  康熙举人汪懋麟的芍药诗描述了一位卖花姑娘,其诗云:

  荒村小婢卖花回,补屋牵罗小镜开。

  怪的红颜如芍药,妾家生小在丰台。

  诗中的主人公名阿钱,是丰台张姓花匠之女,娴静美丽、冰清玉洁、聪慧能诗,擅书画,长刺绣。《明史》纂修官、翰林院检讨毛奇龄爱上了“芍药仙子”阿钱,纳为小姬。阿钱目有迷人的曼光,毛奇龄的文友陈维崧为其起名曼殊。毛奇龄以子嗣为借口,娶张曼殊,但张曼殊却未能生下一儿一女。她在焦虑之余,曾写《无子自叹》诗:

  春到园林草尽芽,天桃何事不开花。

  晓来对镜临妆坐,羞见朝阳上碧纱。

  “天桃何事不开花”,何等的遗憾!曼殊也积郁成疾,常梦见自己魂归观音庙。不久,她便告别人世。

  阿钱性聪慧,在北京的文人圈中素有人缘,她死后,有好几十位文人雅士赋诗悼念。而最感人的当数才女商景徽的诗:

  觅得温柔在帝乡,娇花容易萎严霜。

  丰台自此游人绝,芍药将开尽断肠。

  芍药种植甲天下

  历史上,丰台的芍药按颜色划分,有119种。如白色的杨妃,花朵大,白中有粉;金镫子开花最早,色红而艳,所谓“立夏见芍药”即为此种;酒白开花最晚,茎粗而朵大……据说,丰台芍药主要产地是郭公庄,如今中山公园还栽培有名贵品种“郭公庄红”。

  黄土岗、马家楼一带以玉兰、茉莉、玉簪、栀子等“白货”为主。每到春末,京城的女郎们总喜好买些茉莉花或白玉兰别在衣襟上,既素雅,又芳馨。北方人喜欢喝香片(花茶),各茶庄大量收购茉莉花、玉兰花、珠兰花,用以窨焙香片。旧时,张一元、吴裕泰等著名茶庄的香片就是用这里的茉莉花窨焙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花神是花农的崇拜对象,当年丰台一带有两座花神庙,一座在镇国寺村,被称为东庙;一座在纪家庙,被称为西庙。两庙都始建于明代。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花王神诞辰,丰台花农素有在三月二十九日这天到花神庙进香献花的习俗。

  花乡花卉产业古今均兴旺发达

  民国时期,花乡一带也涌现出了一些技艺高超的“花神”。谢庆金便是其中一位。他靠着勤劳和精湛的技艺,成为当地著名的花把式,其技艺精湛、出神入化—用手指弹一弹花盆,就能测出盆内土的湿度,以此决定浇多少水;冬天在花洞子里脱光膀子就可试出是否达到开花的温度,以此决定炉火添多少煤。

  谢庆金后来挣下了36亩地,开起了花厂。谢庆金的后人大都从事花木业,为新中国的花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明清时期,作为京师的北京,花木需求巨大,诸如宫廷、王府、大宅门等都是大的购花群体,这使得丰台的花木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建起不少花厂子。城里的花厂子以鲜花店销售为主,而丰台一带则产销一条龙。上世纪40年代,草桥一带就有40多家花厂。

  旧时比较知名的要数天兴花厂,它的创始人叫于永泰。他是乾隆年间由山东文登逃荒来到北京的,起初在草桥采野花编成花篮进城叫卖。乾隆驾崩那年,其子在白家窑(今白盆窑)开起了天兴花厂,在前门大街还有了一间门脸。花厂创建后,生意兴隆,还在天津开有分号。天兴花厂雇有六七十个短工和十几个长工花匠,花厂的生意做到了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

  马家楼还有一家瑞轩花厂,有近200年的历史,它专门从事鲜花药材的生产、销售,养佛手、香橼、桂花、枇杷、鲜石斛、藿香、菖蒲、佩兰等。以果入药的“佛手”在供应的方式上较为特殊:要把佛手树培植出果来,连盆一起送到药铺。用药时,按药方所开的剂量从果上割取。果卖完后再把树送回花厂,继续养果。

  新中国成立后,丰台花农们在1951年成立了互助组。1957年,各花厂公私合营,业主、技工归属天坛花卉管理处。1958年丰台十八村的花农加入黄土岗人民公社,并成立园艺大队,专门从事花卉生产。1987年黄土岗乡正式更名为花乡。自此,丰台花乡进入了花卉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世界花卉大观园及北京花卉交易中心就是如今丰台的亮丽窗口。

  ■ 文/王顺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宛平史话
   第07版:人物
   第08版:教育
花艺与花事
丰台报宛平史话06花艺与花事 2024-02-28 2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