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机场是中国第一个机场。作为中国开港最悠久的机场,它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航空事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地势“脱颖而出”
1903年底,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在美国试飞成功。随后,一些欧美飞行家先后将飞机运到北京进行各类飞行表演活动。然而,当时北京还没有专用机场供飞机起降,便以练兵操场、赛马场或平整的空旷地改建。
而南苑不仅地势开阔平坦,还是清军演练校阅场,所以成为较理想的飞行试验场。1904年,为方便法国两架“高德隆”式小飞机进行起降和飞行表演,南苑毅军操场上修建起了简易跑道,让南苑成为飞机首次在中国土地上起降的见证。
见证人民空军诞生
1910年,清王朝军谘府大臣载涛奉命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八国考察军事。回国后,他极力倡导发展航空事业,并在北京南苑五里店毅军驻地设立航空机关,试图自己研制飞机。同年,清政府批准毕业于英国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厉汝燕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机制造厂和该厂自办的航空学校,学习飞机生产工艺与驾驶技术。随后,清政府又从留学生中选派数人学习航空技术。
按照军谘府的建议,清政府开始筹办飞机修造厂,试制飞机。1910年8月,军谘府拨款在南苑五里店毅军练兵场内修建供从法国购进的一架苏姆式飞机起降和设备维修使用的简易跑道,并筹设一支由摄政王载沣亲自统率的禁卫军航空队,选调军官练习飞行,开设飞机场,这是中国第一座机场——南苑机场得名之始。
1911年4月,从法国学成归国的秦国镛驾驶从欧洲购买的“高德隆”式单座双翼飞机在南苑成功升空——这是中国人首次驾机在中国本土飞上天空。
1913年,北洋政府在南苑创办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最早的航空工厂也在此成立。此外,北洋政府还在南苑陆军营房以南、毅军练兵场以西建筑办公用房、课堂、宿舍、校舍100余间,飞机棚两个和飞机修理厂一个,还有油库、弹药库、打铁房、翻砂厂、医疗所等,是中国最早形成的集飞机队、机场、航空学校和修理工厂于一体的航空基地。
1920年4月24日,第一条民用航线南苑至天津试航。之后,一些国内民用航线陆续开通,但因人力物力的限制与时局的混乱,造成这些花费不菲的航线多半无力维持。
“七七事变”后,南苑机场被侵华日军占领,成立南苑兵营,并将机场扩大成东西宽七八里、南北长十余里的大型军用机场。1939年,中国抗日志士放火烧了南苑机场,多架日机葬身火海之中。为预防飞机再次被毁,日军在机场周边修建了许多钢筋水泥结构的飞机掩体,约一公里建一个。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苑机场成为国民党的空军基地,转为军民合用。
1948年12月17日,南苑机场解放。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庄严的入城仪式,其主力部队从南苑机场出发。同年8月,人民解放军在南苑机场组建了第一个空军飞行中队,从此南苑机场完全归属空军管理。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当天,17架飞机从南苑机场起飞,穿过天安门上空。
此外,南苑机场由于跑道长,安全环境好,也是迎送外宾的重要机场。例如,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商谈中美建交事宜,其专机就是在南苑机场降落。
不仅如此,南苑机场还是飞行表演活动的重要场地。2003年11月3日,驻京部队官兵及首都各界群众约11000人,在南苑机场参加纪念载人飞机试飞成功100周年飞行、跳伞表演活动。此次担任飞行表演任务的是有着“蓝天仪仗队”之称的“八一”飞行表演队。
1984年,南苑机场对民航开放。2019年9月25日,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南苑机场也正式结束了作为民用机场的使命。
中国民航从这里起步
南苑机场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军用机场,而且中国民用航空事业也从这里起步。
1919年1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筹办航空事宜处”,此后又从英、法、美等国购买了飞机一百多架,准备用于民用航空。1920年4月24日,第一条民用航线南苑至天津试航——中国民航事业由此开始。1920年5月7日,北洋政府交通部开辟的北京—上海线京津航段的飞机从南苑机场起飞,开启中国民航和航空邮件的首航——中国商业航空由此开端。1921年7月1日,北洋政府开设北京至济南航线——中国航空邮政正式创办。
民航事业虽然开启,但囿于当时的国内环境,民用航空难以健康发展。所以直至北洋军阀灭亡,民航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大,甚至有的航线刚刚开启,就中途搁浅。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时,南苑机场是北平最大的机场,许多航班都在此起降。此后10年,商业航空运输蓬勃兴起,有13条亚欧航线开通,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南苑机场被日军占领。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时陆续聚集到西南大后方的政府机关、企业、军队、避难者等数百万人都面临着东归的需要,所以对国家交通运输分流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持久战争的破坏,其他交通工具发展滞缓且缺乏,航空运输首当重任,不少航空公司抓住这一契机,急速发展壮大。
其中,中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依靠在抗战后期执行“驼峰飞行”任务积累起来的技术、物资和人才力量,全力配合“还都复员”运输,展现了航空运输的优越性,成为复员运输的主力。抗战胜利6个月后,中航就恢复了原经营的航线,增辟15条航线。至1948年底,航线总长52389公里,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排名升至第8位。
新中国成立后,南苑机场完全归属人民空军管理,基本上作为军用。1984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联合航空公司诞生,南苑机场成为联航的基地。2002年10月31日,一架从银川飞往北京的民航飞机降落之后,中国联航迎来了为期近三年的停航(民航业务停航,同时仍承担空军指派的飞行任务)。2004年,中国联航实现“军转民”,由上海航空和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共同出资,中国联航重新组建,继续以南苑机场为基地,于2005年10月完成新航。
自2005年中国联航进驻以来,航班数量不断增加,至2011年南苑机场已成为年吞吐量为300万人次的军民合用机场,列全国机场第41位。2011年5月,南苑机场实施改扩建工程,主跑道沥青盖被大修,机场设有完整配套的停机坪、客机坪、滑行道、联络道、进场公路等设施,以及较为完备的飞行指挥、引导、通信和后勤保障装备、设备,可满足600万人次年吞吐量。2018年,南苑机场年吞吐量达650万人次。
尽管如此,南苑机场的年吞吐量还不到首都国际机场的6.5%(2018年首都国际机场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同时,南苑机场也有离市中心过近的缺点,这极大地限制了北京南城的发展。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北京第二座国际机场,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举行投运仪式。同日晚,南苑机场停止客运服务。
相关链接
第一所航空学校
1913年,经5个月的筹建和准备,南苑航空学校正式建成,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
该校以培养驾驶和制造飞机的航空人才为目标,于同年9月初开始招收第一期学员。招收对象主要从陆、海军军官中选拔(第四期开始招收中学生)。课程分为学科、术科两大类,学科设有航空学、机械学、气象学、陆军战术与战史、外语等课程;术科以练习飞行为主,装卸发动机和修理发动机为辅。学制第一期为一年,从第二期开始改为两年,分初级班和高级班,高级班分为轰炸、侦察、驱逐三个组别。
在此期间,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还承担着飞机研制任务。1914年,他们自行设计研制的飞机在南苑机场飞上了天空,这是中国人在本土自制飞机成功的最早记录。
1919年,南苑航空学校更名为“航空教练所”。1921年,第三期学员入校,但因社会不稳,训练期限一再延长。1923年,航空教练所更名为“国立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同年11月,第四期学员入校,共有35名——他们也是该校最后一期正规毕业生。之后,因军阀连年混战,南苑航空学校无法正常运行。1928年5月,北洋政府垮台,南苑航空学校终被撤销。
从1913年9月至1928年5月,南苑航空学校办校近15年,累计招生四期,共培养了167名飞行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苑机场延续传统,在此建立了航校及空军培训机构。
来源:《丰台史话》
1913年
南苑航空学校正式建成。同年9月底,第一期学员入校。
1914年
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自行设计研制的飞机在南苑机场飞上天空。
1915年
航校第二期学员入校。
1921年
航校第三期学员入校。
1923年
航校第四期学员入校。
1928年
航校被撤销。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与航空有关的培训继续在南苑机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