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怡飒)4月23日,2024年“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丰台大会在北京园博园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纪”为主题,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创新发展活力,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创造丰台倍增发展新纪元。丰台区如何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倍增计划”和“发展伙伴计划”如何继续推进?此期,本报对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看他作为《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新书作者之一,如何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丰台妙笔。
记者:参加丰台区“倍增追赶 合作发展”大会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叶堂林:过去的一年,丰台区在交通、航天、金融、医疗等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令我非常震撼。面向未来,丰台区还推出了20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东至分钟寺新国贸,西至北宫低空经济产业园,北至生命健康产业园,南至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覆盖了整个丰台区,为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
此外,丰台区作为北京市6个主城区之一,近几年也在坚持“减量”发展,通过疏解腾退,大红门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传统制造业“腾笼换鸟”,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新亮相,助力丰台区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记者:您比较关注哪些领域的发展?
叶堂林:我在会议现场注意到,丰台区有很多链长企业,它一方面连接着政府与其他伙伴,另一方面连接着产业上中下游,是丰台区实现倍增追赶的中坚力量。
在20个重大项目里,我对城市生态建设非常感兴趣,也一直在关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凉水河等的建设规划。听说公园里的“飞雁台”将于今年“五一”开放,我十分期待。
记者:首都经贸大学作为丰台驻区高校之一,这些年与丰台区开展过哪些合作?取得过什么样的成效?
叶堂林:首经贸地处丰台中心地带,与丰台开展合作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去年10月,我们学校曾去丰台区新村街道樊家村开展科教调研,就村域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村集体经济发展、遗留问题等方面做了重点交流,也对樊家村的城中村改造提出了建议,双方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
经济管理是我们学校的强势学科,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和丰台区的发展十分吻合,能与丰台发展优势互补。比如,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区建设、城中村建设、社区治理方面,为我们研究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未来我希望学校和丰台区继续合作,让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共同以“丰台速度、丰台效率、丰台质量”服务首都功能建设。
记者:近日,《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新书发布,您作为该书作者之一,对丰台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见解?
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多年来致力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2007年学校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团队,对首都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系统研究。从大背景来看,丰台区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找到自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角色,积极拥抱“疏解腾退”,承接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打造自己的产业特色,服务“两翼”联动发展,画出协同向上曲线。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京雄科创走廊建设已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丰台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成为京雄科创走廊“桥头堡”。丰台区有丰台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是众多人才来京的第一站,是“城市会客厅”。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有了交通、产业、科技的优势加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也慢慢汇聚到了这里,丰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工作和落户条件,丰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有了蓬勃动力。
记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您认为丰台区未来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
叶堂林:在未来的发展中,丰台区要立足当前实际,牢牢把握“创新”二字,重点打造数字金融、新一代互联网、智慧教育、元宇宙等新业态,推出相关政策增强产业竞争力,集聚产业优势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生态圈,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新”而行。
同时,要加强和高校的深度产学研协作,推进产教融合,支持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丰台区孵化转化,打通“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双方合作共赢。